□湯愛茹 費立新
(興安日報社,內蒙古 烏蘭浩特 137400)
(作者湯愛茹系內蒙古興安日報社社長)
內蒙古興安盟作為欠發達地區,十分需要對外宣傳,展示民族地區的發展潛力和文化魅力。這些年來,興安日報社在提升黨報傳播力和服務大局能力的方面,每年都有兩三項叫得響的新聞策劃。
興安盟地處東北經濟區的特殊區位,決定興安盟必然要參與東北乃至東北亞的產業分工與競爭分工。黨報具有公信力強、對決策影響力強的特點,興安日報社敏感地把融入東北作為新聞合作的突破口。
2006年4月至5月,《興安日報》策劃了內蒙古興安盟、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吉林省白城市地市黨報互動采訪活動。三報社長親自帶隊,聯合采訪團專訪了三地書記、市長和主要領導,三家黨報均在一版頭題發表領導專訪或署名文章,就三地的經濟合作點、關注點進行了系列報道。《興安日報》刊發系列報道10篇,同時刊發兩組攝影專版。
2009年,興安日報社策劃發起“聚焦中蒙大通道”互動采訪,與吉林省的《白城日報》、《松原日報》、《江城日報》、《延邊日報》、《圖們江報》等6家黨報組成采訪團,從阿爾山至琿春對“中蒙大通道”沿線進行了深入的采訪報道。采訪團采訪了兩省區六地主要領導,分別以專訪形式在六家黨報頭版等顯要位置刊發。各報為六盟市陸續刊發一個以旅游風光為主要內容的專版,僅阿爾山旅游就在六家黨報刊發七個專版。六報12位老總參加了互動采訪啟動和結束儀式,8位記者全程采訪,分別聚焦了“中蒙大通道中國境內西北端起點——阿爾山口岸”、“阿爾山國際冰雪旅游節”、“大通道出海口——琿春口岸”、“延邊州民族文化”、“吉林經濟技術開發區”、“吉林化工園區”、“北大湖全國冬季戶外挑戰賽”、“松原查干湖第八屆冰雪漁獵文化旅游節”等。盟委主要領導對此作出批示:“我翻閱了聚焦中蒙大通道各地的報道,很高興,也感謝報社的同志們做了這樣的工作。擴大開放首先需要拓寬視野,有了眼界才有心的溝通,才能融入、互動產生發展的推動力。興安盟參加的就是東北乃至東北亞的產業分工和競爭分工,越早啟動越主動,期盼媒體的同志們做更多創新的工作。”
從2009年《興安日報》刊發評論員文章《關注長吉圖先導區的興安盟機會》,到聚焦中蒙大通道互動采訪的成行;再到近日商務部主辦,內蒙古自治區商務廳、吉林省經濟技術合作局、興安盟行政公署承辦,東北亞各國政府代表參加的“大圖們江倡議”東北亞地方政府區域經濟合作能力建設培訓會議的舉辦,時間整整過去兩年;足以體現地方黨報在經濟合作前沿的洞察力、預見力,體現了黨報傳播力建設中顯示出來的學習力、思想力、策劃力和執行力。

2011年3月5日“聚焦東北港口群”采訪團圓滿完成采訪任務。采訪歷時14天,重點采訪了丹東、大連花園口、大連長興島、營口、錦州、葫蘆島等五市六地,總行程近5000公里,堪稱“行萬里路,觀開放潮,研改革經,獻騰飛策”。盟委擴大會議上,盟委書記王程熙、盟長鄧月樓都脫稿提出:在遼東半島沿海經濟帶選擇港口建設“飛地園區”的創新性設想。提出興安盟要實現跨越式發展不僅需要與鄂爾多斯、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等地通過水煤置換,探索建設“飛地經濟”;還要學習借鑒呼-包-鄂在曹妃甸建設臨港工業園區的大膽設想,在遼東半島找到興安盟經濟騰飛的出海口。《興安日報》作為黨委機關報,有責任當好對外宣傳和聯系合作的先行官。根據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胡春華對興安盟“堅定不移地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對內對外開放”的指示精神,圍繞落實盟委行署“四個轉變”中提出的“區域經濟由封閉發展向融入東北和借力發展轉變”。選取東北振興的前沿,東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推動興安盟向北對蒙、俄開放的同時,轉身向海,融入東北,設計開展“聚焦東北港口群”大型采訪活動。本次采訪大力宣傳推介了興安盟、大連市等五個沿海城市,是東北最具活力、人口最多、經濟總量最大的開放前沿。興安日報社通過交換版面的形式在五市黨報免費整版刊發興安盟專版《多彩興安》,共計5個。五市的市委宣傳部及黨報領導分別與采訪團成員見面并支持采訪,五市的報社、電臺、電視臺及《內蒙古日報》、內蒙古電臺、內蒙古新聞網,采訪并報道了“聚焦東北港口群”采訪團的活動。采訪團分別采訪了沿海各地政府的發改委主任、臨港工業區管委會主任、港務局和當地的大型企業。
興安盟是內蒙古自治區成立的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落后不僅事關興安盟160多萬各族群眾的福祉,也關系到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感召力,得到了內蒙古自治區領導特殊的關注。為此,興安日報社把新聞合作的重點也放在了區內,以服務區內合作的凝聚力提升黨報傳播力。
2006年7月,興安日報社策劃了《呼倫貝爾日報》、《滿洲里日報》、《興安日報》、《林海日報》異地采訪,由各報社總編輯帶隊采訪,在一版頭題發稿十多篇。這是興安日報社在區內媒體合作的首次嘗試。
2008年,《四平日報》、《呼和浩特晚報》、《赤峰日報》分別刊發專版《興安盟旅游品牌紅、綠、銀色三色并舉》,這是興安日報社利用互換版面形式宣傳興安盟的首次嘗試,合作互動提升和放大了黨報的傳播力。
2008年,是中國的奧運之年,興安日報社把區內合作的目標選在了區內知名企業。社長湯愛茹親自到首府尋求新聞合作,伊利集團60萬元冠名贊助,以“贏在興安——伊利帶您看奧運”為主題,開展“十大和諧家庭評選”、“伊利帶您看奧運”、“伊利帶你奔富路興安奶戶科技行”、“走進伊利”等系列迎奧運活動。
2009年,“從紅城到青城”大型異地采訪,興安日報社派記者到呼和浩特市采訪并刊發6篇典型報道,1個攝影專版,全面展示了自治區新老首府60年的滄桑巨變。
2010年,為了配合自治區作出的由鄂爾多斯對口支援興安盟的戰略決策。在盟委委員宣傳部長李鋒帶領下,興安日報社社長帶隊,采寫刊發系列報道7篇、消息1篇、隨筆1篇、畫刊1個專版。
2011年,興安日報社再度與鄂爾多斯日報社緊密合作,用“對口支援共創未來”為刊頭,在《鄂爾多斯日報》刊發興安盟6個旗縣市專版;《興安日報》以“聚焦鄂爾多斯旗區”為刊頭,刊發了鄂爾多斯旗區專版,兩地互動外宣從全方位發展到寬領域和基層。
針對鄂爾多斯對口支援興安盟,本報加強了言論引導。在政策出臺之后推出3篇言論:《真誠溝通是合作雙贏的良好開端》、《緊緊抓住興安盟發展最現實的兩大機遇》、《興安人民將永遠銘記》;圍繞落實胡春華書記對興安盟的要求組織6篇系列言論:《著力提高領導發展的能力》、《用工業理念引發解放思想的頭腦風暴》、《堅定不移推進工業化》、《堅定不移推進城鎮化》、《堅定不移推進對內對外開放》、《為實現跨越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2011年春天,圍繞援建項目陸續開工,撰寫《用優美環境迎接興安盟發展的春天》、《用優良作風迎接興安盟發展的春天》、《用優異實績迎接興安盟發展的春天》等7篇評論員文章,發揮了黨報的獨家見解和深度優勢。

這些年來,《興安日報》從促進讀者關注的角度,策劃活動,制造閱讀期待,長達55天的“民族之旅神州行”報道備受讀者關注,編輯部經常收到詢問記者消息的電話;我們主動與中央電視臺娛樂節目《非常6+1》節目合作,地區營銷收益遠遠超過常規的新聞報道;“祝福興安、天南地北興安人”的采訪,則體現和突出了人情味,為正面激發“興安情結”,凝聚力量關注興安、建設興安發揮了黨報的媒介平臺功能;從興安到延安,在讀者中強化了興安盟作為革命老區的地位和形象,寓核心價值觀教育于讀者喜聞樂見的形式之中,通過讓黨報入腦入心從而提升黨報的傳播力。
2007年6月24日至8月17日,完成了“中國移動民族之旅神州行”大型采訪活動。興安日報社聯系中國移動興安盟分公司,征得中國移動的大力支持,由中國移動全程冠名贊助,興安日報社策劃并組織實施。采訪團隊員來自新華社、人民網、《民族畫報》、《呼和浩特日報》、《呼和浩特晚報》、呼和浩特電視臺、《興安日報》、興安新聞網等,不同層次、不同媒體的記者共16位。采訪行程2.5萬公里,走訪10個少數民族聚居的省區,采訪20個少數民族,在8個省會城市的中心廣場集中宣傳和展示了興安盟及內蒙古民族區域自治60年。在新華社、新華網、人民網、《光明日報》、香港《大公報》、香港《文匯報》、《內蒙古日報》及沿途省市媒體總計刊發稿件圖片1000余條,《興安日報》刊發文字圖片300余篇。沿途省市和地市50余家新聞媒體對我們的活動進行了報道。期間采訪團隊克服了遭遇泥石流、穿越新疆沙漠、青藏高原缺氧等困難,圓滿完成任務。興安日報社因此被內蒙古自治區授予2007年度“宣傳內蒙古優勝獎”先進集體。
2009年4月12日,興安盟的烏日娜、劉丹登上《非常6+1》舞臺,這是興安日報社與《非常6+1》節目組反復協商,相互協作,運作近半年時間的成果。
2010年,是興安盟復建30周年,興安日報社策劃“祝福興安”異地采訪互動。本次采訪報道共劃分五個區域,即北京、天津、浙江、海南和興安盟本土。外圍采訪時間跨度達40余天,行程近1.5萬公里。在興安盟復建慶典前夕將采寫的稿件集中刊發,共有《殷殷家鄉情》、《愛不夠的吉祥草原》、《一位市長的興安印象》、《知青深情系興安》等通訊40余篇。
201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為“宣傳紅色文化,感受延安精神”,本報特策劃并實施了“從興安到延安”大型采訪活動。興安盟和延安作為以地級為單位整體命名的革命老區,全國只有這2個。在同步發稿的基礎上,集中刊發“心中延安——夢中寶塔山”、“心中延安——夢中王家坪”等3個專版。整個采訪活動共刊發文字稿件10篇、圖片38幅。
2011年《興安日報》(蒙文版)策劃組織的“天南地北興安人”主題采訪歷時40多天,先后由20多名記者分赴上海、廣州、北京、呼和浩特等地,這是《興安日報》蒙文版創刊以來首次走出內蒙古進行的大型采訪,在全區盟市級蒙文黨報當中也尚屬首例。從享譽中外的科學家旭日干,到走出家鄉艱難創業的草根企業家,從學術領域嶄露頭角的教授,到把民族文化帶到祖國各地的文化人都包括在采訪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