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菁 彭曉英
(宜春日報社,江西 宜春 336000)
(作者謝菁系江西宜春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
網絡信息時代,媒體肩負著新聞的發現者、采集者、傳播者的多重身份?;鶎邮峭诰蛐侣劦摹案坏V”。從2011年8月份起,江西宜春日報社根據統一部署,組織開展了“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刊發了一批記者來自基層的報道。2012年春節期間,記者們在走親訪友的同時帶回了一批散發著泥土芳香的作品,深刻反映了各地發展的喜人變化,傳遞了百姓心聲,為基層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受到各地群眾和讀者的歡迎和好評。“接地氣”的報道活動,轉作風、改文風,凸顯了媒體“三貼近”,彰顯了媒體親和力,提升了媒體影響力,讓新聞宣傳實現了“二次發力”。

“走、轉、改”活動,是新聞宣傳“三貼近”的要求,也是宜春日報社多年來一以貫之的下基層采訪傳統的延續。多年來,宜春日報社一直堅持組織編輯記者開展下基層采訪活動,讓編輯記者在第一線了解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社情民意,通過發揮媒體的力量,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發展。上世紀90年代,報社組織了一批年輕記者騎自行車開展“湘鄂贛邊區行”采訪活動。在幾個月的時間里,記者們一路發回了數十篇來自湘鄂贛邊區的稿件。2008年10月,為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策劃推出“求真務實記者進百村——宜春周邊行”大型采訪報道,組織30名編輯記者分成10個報道組,深入環繞宜春邊界的50個鄉鎮的100個村組進行采訪。通過看邊界村組的變化反映30年的變化,獨具特色的策劃報道活動,讓報社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宣傳報道在同類報道中頗為出彩。良好傳統的延續,讓一批又一批年輕的編輯記者逐漸地成長起來。
2011年8月,按照部署,宜春日報社組織開展了“走、轉、改”活動,為此,專門制定了實施方案,根據安排,由社領導帶領編采人員分成十個組,每組四五人,包括文字和攝影記者。他們深入十個縣(市、區),大家吃住在社區、企業、鄉村,走進村民的家中,走進企業社區,尋訪百姓的故事,傾聽百姓的聲音,真正做到“三貼近”,每個組都采寫了一批鮮活報道和深度調研文章。在活動中,有的記者連續幾天跟隨著盲人曲藝隊到各地演出,還徒步登上海拔1000多米的偏遠鄉村追蹤采訪,敬業精神受到曲藝隊員們的交口稱贊。有的記者冒著天寒地凍,與鄉里的民間劇團一起爬山涉水,輾轉幾個縣市,跟蹤采訪報道演出情況,積極為舉步維艱的民間劇團的生存鼓與呼。一些平常坐在辦公室的編輯們來到田間、地頭、企業、社區,與老百姓面對面地交流、心貼心地溝通,感受著農民增收的喜悅、聆聽村民們對未來的殷殷期盼、參與各地豐富的業余文化活動等,切身地體驗和感受生活,發現問題。編輯記者的角色也在無形中轉變,從國家一系列惠民政策的發布者、宣傳者、解讀者,變成了這些政策在基層實踐的實實在在的體驗者。
為了保持走基層活動的持續性,做到常走常新,實現常態化,宜春日報社每位社領導、業務部室還自行選擇革命老區、邊遠山區、工業園區、生態新區、困難企業和街道社區等基層一線建立聯系點。他們與受困偏遠地區群眾結對子,廣泛開展蹲點調研活動,認真調查研究群眾生產生活的新情況新變化,進一步了解基層、融入群眾,進一步增加新聞宣傳的針對性、實效性。
生動恰當的表現形式,將使鮮活的新聞增色不少。改文風是本次“走、轉、改”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宜春日報社在活動部署之初,就要求編輯記者在轉作風的同時,做到改文風。挖掘現實素材,采寫現場報道,注重細節,關注過程,學習運用群眾語言,創作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報道,提升新聞報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在活動中,廣大編輯記者堅持報道形式的多樣化,并大膽創新報道形式,采寫了一批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鮮活新聞報道,吸引了讀者的關注,彰顯了媒體的親和力??l的一系列由編輯記者采寫的來自基層的鮮活新聞報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讀者對報道贊賞有加,宜春市委宣傳部門也給予了高度評價。
烹“活魚”,吸引眼球。活動中,編輯記者們深入改革建設前沿、深入群眾生產生活一線,在新聞現場捕捉了一批新聞“活魚”,并通過靈活多變的表現形式組織文字,為讀者提供了一道道新聞“美餐”。2011年11月底,記者在走基層時,在為一篇關于上高縣綠色發展的綜合報道稿收集素材時,了解到上高縣為惠及子孫后代,開展養殖污染治理,很多養殖戶主動退出水庫承包養殖的消息。隨即,記者專門采訪了參與退養工作的縣鄉村干部、簽訂了退養協議的水庫承包戶、普通群眾等,并將這一新聞點從綜合報道中單獨提煉出來。2011年12月5日,《宜春日報》一版推出了消息稿《上高七成養殖戶主動退出水庫承包養殖》。稿件刊發后引起了讀者的關注,并在廣大水庫養殖戶中引起了積極響應,推動了上高縣水庫污染治理工作的進一步開展。12月初,記者在萬載縣走基層時,了解到萬載凱迪公司以柴草、稻殼等生物質為燃料發電,所發的電可供半個萬載縣使用。在講求綠色發展的今天,發展清潔能源無疑是一條特色之路。記者于是順著線索到該公司詳細采訪,并采訪了縣工業園管委會主任、該縣村民等。12月7日,《宜春日報》推出了《萬載凱迪生物質發電可供半個萬載》的報道,向讀者介紹了這一綠色能源發電的喜訊,一些地方看了報道后到萬載取經,希望能引進這一技術。
講故事,以小見大。以講故事的形式,從一個方面,一個小的節點,反映普通百姓生活,報道社會變遷發展,是本次走基層報道的一個特色?!缎虑f鎮的門球“部落”》講的是宜豐縣新莊鎮村民在家門口打門球的故事。一般都認為打門球是城里老人干的事,而在新莊鎮的村莊,村民們卻在農忙時節干農活,農閑時候打門球,農活、鍛煉兩不誤。這種新聞一經推出就吸引了讀者注意。這個新聞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農村群眾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做一回好人真舒心》講的是豐城市同田鄉6名鄉干部主動聯手救人的動人故事?!稄陀C下村來》、《昔日土坯墻 今朝小洋房》、《雞窩里飛出的“金鳳凰”》、《幸福園里的幸福老人們》、《明月山下的民間“國賓館”》、《家門口的流動辦證點》、《牛市里的“牛人”》、《我家有個小“農場”》等一批稿件。記者們在寫稿時,改變傳統寫作套路,從一個個小的視角或畫面入手,以小見大,以活潑生動的話語講故事的形式,將一個個發生在普通人身上的真實、感人、親切的故事娓娓道來。故事情節層層推進,報道了基層的經濟發展、生態建設,反映了各地的人文變遷、民主實踐,折射出建黨90周年來基層發生的喜人變化。這些小故事,活躍了報紙版面,豐富了報道內容,提升了報紙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在采訪中,攝影記者也用鏡頭記錄了一批新聞故事,如在攝影報道《五十九載曲藝情》中,記者從大畫面、小細節、表情特定等多角度聚焦,圖文并重地講述了上高盲人曲藝隊到各地開展政策宣傳,為群眾演出的動人故事,成為這次報道中的一大亮點。
“走、轉、改”活動既是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新聞工作者綜合素質的重要舉措,同時活動也是一次契機,增強了報社全體新聞工作者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意識,強化了群眾視角、回應了群眾關切、反映了群眾心聲,增強了媒體新聞報道的公信力和影響力,提升了報社的整體形象。
在活動中,報社廣大編輯記者秉承“服務群眾,為群眾鼓與呼”的原則,在報“喜”的同時關“憂”,積極地為群眾排憂解難,為群眾解決了一批實際問題。一批“解民憂”的報道還在社會上引起了良好反響,受到廣泛關注,這些報道有力地提升了媒體的影響力。
本次活動中,一個冬瓜的故事最為大家津津樂道。2011年9月15日,記者在走基層采訪時了解到,袁州區新坊鎮禮洪村種植高山有機冬瓜往年都不愁銷路,但今年出現了怪現象,不僅價廉還滯銷,三四十萬斤冬瓜賣不出去,造成大量冬瓜爛在田里。記者馬上就此進行了深入采訪,詳細了解了冬瓜滯銷的具體原因。9月19日,《宜春日報》、《贛西晚報》、宜春新聞網聯手推出了相關報道——《袁州區新坊鎮禮洪村幾十萬斤冬瓜價廉滯銷愁煞農民》,對這一事件進行了報道。報道一經推出,立即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宜春、樟樹、南昌、吉安、萍鄉等地商家通過報紙或網絡看到報道后,紛紛聯系袁州區新坊鎮禮洪村的村民訂購冬瓜。不僅如此,隨著越來越多的訂購商到禮洪村訂購冬瓜,村里冬瓜的銷售價格也隨之提高。就這樣,在幾天時間內,禮洪村就賣出了二三十萬斤冬瓜,到9月21日,只剩下五萬斤冬瓜沒有銷售出去。剩下的這些冬瓜村民們已經不擔心銷售不出去了,因為不斷地有訂購商打來電話,打算訂購他們的冬瓜。報紙也適時推出了追蹤報道《禮洪冬瓜這幾天賣了幾十萬斤 目前僅剩5萬斤 農民已經不再發愁》。這個皆大歡喜的結果,讓村民們都高興壞了,直夸媒體為瓜農們辦了件大好事。
這一次次“解民憂”的走基層采訪,也讓報社編輯記者感慨萬分。作為新聞工作者,通過手中握著的筆,通過一篇篇報道,能幫助遇到困難的農民解燃眉之急,幫助農民實現增收;能幫助受資金困擾的企業,迎來發展的新機會;能幫助普通的老百姓解決一些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這無疑是記者這個神圣的職業帶來的巨大成就感和幸福感。也正緣于此,大家對媒體人肩負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更堅定了服務百姓的信念和信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