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梅
(銅梁縣新聞中心,重慶 銅梁 402560)
筆者認為,社會新聞是涉及到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社會事件、社會問題、社會風貌的報道。社會事件和社會生活方面的內容,尤以社會道德倫理為基礎反映社會風尚的新聞為主。它與政治新聞、軍事新聞、經濟新聞、科技新聞、文化新聞相比,具有社會性、廣泛性、生動性、趣味性、可讀性,富有人情味等特點。社會新聞與公眾、民生有著特殊緊密的聯系,它們大多發生在普通群眾身上或身邊。因此,社會新聞還有一大特點便是貼近性。
直觀地講,社會新聞是社會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能夠引起廣泛的社會興趣,是以社會倫理道德為基礎對現代社會解析,是反映生活、意識、問題、現象,有深度、有教育、有傳播意義的事實新聞報道。這些內容包括發生在身邊的好的、惡的、感性的、離奇的事。
黨報需要社會新聞,是由社會新聞的本身性質及特點所決定。黨報的社會新聞應該具有權威性、人情味、引導力。也就是說,黨報社會新聞不能靠“獵奇”取勝,不能靠“猛料”吸引人,不能靠炒作制造轟動效應;它靠的是新聞的權威發布,靠的是深層次的人文關懷,靠的是新聞報道的思想性和洞穿力所體現出來的引導力。
在做社會新聞時,黨報的權威性優勢不能丟。權威性首先體現在真實、準確上面,體現在客觀公正上面,體現在質疑精神上,黨報不能作假新聞;權威性還體現在顧全大局上。在顧全大局的同時,我們盡可能尋找新的角度;權威性還體現在報道深度上。黨報的社會新聞,挖掘報道深度,是黨報社會新聞權威性的重要表現。
黨報的社會新聞應有濃濃的人情味。在社會新聞的報道中,升華人性中的真善美、展示和弘揚人文精神,是黨報社會新聞避免低俗、樹立品位的重要途徑。尤其是在災難事故的報道中體現人文關懷,如關于“5·12”地震的報道《廢墟里的微笑(最美的微笑)》,記者將事故現場幾筆帶過,把筆墨重點放在了各方聯合施救、不幸女孩的堅強上,體現了濃濃的人文關懷,給予讀者戰勝自然災害的力量。
黨報的社會新聞要增強引導力。首先,將社會新聞與主題報道相結合,以增強社會新聞的引導力。既有對好人好事的頌揚,也有對社會問題的揭露。《兩教練駕車猛追肇事逃逸女司機》、《好老板救下兩條命》等報道贊揚了見義勇為之舉,《生孩子非得挑日子選時辰》、《公交車上大學生讓座還不是很積極》等則是對迷信、道德缺陷的批評。其次,通過與讀者的互動增強影響力。這部分內容是我們一直都在努力的。
黨報的社會新聞要具有權威性、人情味、引導力,說到底就是要求黨報的社會新聞應是鮮活的、有品位的。
主抓昨日新聞,追求時效性。將突發事件在第一時間告訴讀者。
力求現場感。許多新聞都是記者的親歷和現場實錄,大大增強了新聞的可看性和可信度。
注重市井新聞里見內涵。市井新聞的特點是瑣碎,如果放棄對其內涵的挖掘,就成了社會新聞的雞肋;反之,則使市井新聞讀起來別有一番意味。如社會新聞《掛在門外的鑰匙》一文,講述的是一居民開門后將鑰匙掛在門上過了一夜,第二天早上樓上鄰居將鑰匙拔下來并還給該居民,但夫妻倆就這把鑰匙該不該換進行了“思想交鋒”的事。我們覺得這種交鋒觸及了現代都市中人與人的關系及相互的信任這一重大課題,進行報道并開展討論是有意義的。
表現方式力求新穎。通過文字稿件敘述方式的改變、圖片與圖表的運用等手段,讓新聞擁有豐富的版面語言。對不少突發事件,為了給讀者更直觀的感受,我們多次運用了示意圖、地圖;對有些小事件,因為文字不長,就配發漫畫,增強其視覺沖擊力,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社會新聞因為可讀性、趣味性強,并為受眾普遍接受,是重慶市銅梁縣委、縣政府通過本報與群眾搭建的橋梁。

“以小見大”抓主題。作為一名社會新聞的記者,往往可能自覺不自覺地把司空見慣的社會新聞事件“輕描淡寫、一筆帶過”。分析其原因,主要還是記者思維方式比較單一,新聞采寫工作量相對較大造成的。要改變這樣的思維誤區,社會新聞的記者要具備洞察社會問題、社會生活和社會風氣的能力,腦子中必須裝有全局觀念、大局觀念,必須把全局與局部、個體與整體、歷史和現實、普遍性和特殊性結合起來思考。把單一的地方社會新聞事件,擺放到一定的高度和一個特定的背景去思考。只有這樣,才能透視和把握每個新聞事件可能蘊含的深層次主題思想。
“透視熱點”抓策劃。社會新聞記者,經常會遇及各種社會熱點問題,這無疑為采寫好新聞提供了一個豐富的新聞源。要報道成功,就必須注重熱點問題新聞的策劃,圍繞問題新聞發生的原因、發展、結局等表現要素,對問題涉及的各個方面,報道中心與角度的選擇,已報道新聞的信息反饋和“二次開發”。包括采訪的組織等進行精心策劃,以力求熱點問題新聞報道效果的最大化。
“貼近群眾”深挖掘。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新聞傳媒增強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途徑。在這“三貼近”中,應該說“貼近群眾”是核心,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沒有“群眾”這樣一個群體,就沒有所謂的“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要“貼近群眾”采寫出群眾愛看的社會新聞,就必須深入、深入、再深入,真心實意地感受群眾的喜、怒、哀、樂。必須采訪與某一新聞事件相關聯的各個層面,反映事件主體者全面真實的內心世界,這樣寫出的作品才會打動人。
客觀性原則。客觀性原則強調的是新聞的真實性。強調客觀性的意義在于,不要在報道中加入記者的主觀意志,不要把社會新聞當作可以拿捏的木偶或玩具,壓制報道,掩蓋事實。
導向性原則。所謂導向性是指媒體發布新聞所產生的效應,在社會新聞中特別值得重視。因此,社會新聞的導向作用是萬萬忽視不得的。
傾向性原則。所謂傾向性是含有主觀色彩的特性,體現媒體、媒體人員的認知取向。社會新聞并不是事件本身,它是經由媒體發布的加工產品,盡管媒體以自身品格保證它的真實,但就像新聞并不等同于“事件回放”一樣,記者的落筆、編輯的裁剪、標題的制作、導語的提煉等等,無一不標明媒體的“態度”。
總之,作為黨報,社會新聞抓得好,能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震動全社會的強烈效果。我們要從踐行“三個代表”的高度出發,敢于和善于介入現實生活,為各級黨委中心工作破解難題,為廣大群眾排憂解難,精心組織社會新聞的內容,提高新聞質量和報紙的可讀性,樹立黨報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