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進
(荊門日報傳媒集團,湖北 荊門 448000)
所謂政務新聞,就是與一個地方黨委、政府重要會議和重要領導人活動有關,與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等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有關的新聞的統稱。政務新聞是黨報的重要內容,它充分體現了主流媒體的權威性、指導性和影響力。
由于政務新聞報道的都是一些人們關心、關注的大事、要事,因而在黨報宣傳報道中具有核心地位,其內容刊登于要聞版面,構成黨報新聞的主體,能夠充分體現“政治家辦報”的理念,具有把握導向、宣傳政策、教育培訓、指導工作等其他新聞無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從政務新聞的概念、地位和作用可以看出,政務新聞報道既重要又敏感,從事政務報道的記者,不僅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而且要具備較高的理論和政策水平、較強的業務能力。因此,要想把一篇政務報道寫規范、寫安全,必須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從事政務新聞報道的記者,首先要強化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與黨中央精神和國家大政方針保持一致。如果在采訪報道中只圖個人痛快,導向錯了,不僅會出大問題,還會影響報紙聲譽,影響一個地方的形象。
政務新聞特別敏感,小問題可以釀成大禍,不能掉以輕心。有時候,一個不經意的遣詞造句,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小差錯,都會給報紙、給報社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造成不好的甚至是嚴重的社會影響,因此“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無報不出錯,無錯不成報”的思想是十分要不得的。政務記者頭腦中一定要時時刻刻繃緊“安全”這根弦,在采訪中、寫稿時做到嚴謹細致,注意核準每一個事實,弄清每一個數據,搞清每一個細節,盡量避免差錯、杜絕差錯。
政務新聞寫作,首先必須規范,規范才能準確,規范才能安全。怎樣才能做到規范呢?那就是切實按照新聞采訪、寫作的規律辦事,在深入扎實采訪的基礎上,按照“真實、新鮮、深度、導向、客觀、精短、生動、貼近”的新聞寫作要求,把新聞寫好寫活寫到位。除此之外,與一般新聞相比,政務新聞寫作還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和不成文的規定,如領導人的排序,報道主題、觀點、講話要點的歸納和提煉,報道語言的基本風格等等,這些都要在長期的新聞實踐中通過細心揣摸來準確把握。
主題是貫穿一篇新聞作品的紅線,是文章的靈魂,主題正確,就有正確的導向,主題發生偏差,社會效果和影響就不會好。一般來說,每一次政務活動,無論是會議還是領導人活動,都會圍繞一個主題開展或進行。這個主題,領導人和會議、活動主辦方是清楚的,但記者不一定清楚,這就需要通過采訪弄明白。一般情況下,記者主動問一問會議、活動主辦方,或直接詢問有關領導,心中就能了然。然而,記者也經常會遇到連會議、活動主辦方也說不清楚主題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唯一的辦法,是認真聽會、深入思考,從會議中尋找到主題。
2012年4月中旬,湖北省政協主席楊松來荊門市進行視察和調研,開始記者不知道此行的背景和目的,更不知道報道以什么為主題。通過向荊門市政協的同志打聽,才知道是圍繞建設中國農谷這一課題進行視察調研。背景雖然了解了,但文章的主題怎樣確定,心里還沒有數。直到活動快要結束時,才從楊松的講話中抓住了主題。楊松在講話中說,在中國農谷謀劃、建設和推進的過程中,一定要頭腦清醒,力戒浮躁,深入研究和探討,破解一系列難題。有了他的這句話,主題也就明確了——《頭腦清醒戒浮躁深入研究破難題》。
做政務新聞,特別是事關全局的政務新聞,“官本位”的思想不僅不應該削弱,從某種意義上講,還應該有所強化。因為,這充分體現了黨的執政地位和黨報的嚴肅性。在這一點上,《人民日報》、《湖北日報》等大報、黨報從來沒有含糊過。作為一家地市級黨報,重點還是要關注并報道好市幾大班子以及主要領導人的活動,在寫新聞稿件時,要按照領導層級和領導人的現任職務情況,給予合適的位置、做出恰當的表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地進行報道。
要做到在會議和領導人活動采訪中,不把領導人的名字寫錯、寫漏,不把領導的位次排錯、排亂,記者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熟悉并默記《市領導排序表》,并經常注意變動情況;提前到達會場,查看座位牌,了解領導出席、缺席、請假等情況;注意觀察會場、主席臺臨時變動、變化情況;注意處理好國家、省、市各級領導在報道中的地位和關系,把握好報道分寸;注意與會議和活動主辦方核對參加領導人的名單。
一些大型會議、大型政務活動、重要節慶活動,如“兩會”、省運會、油菜花旅游節、大型項目開工和工程奠基儀式、重要領導人檢查調研等,經常是場面壯大、人員眾多、內容繁多、程序復雜,往往在計劃之中的,會有一些不確定性因素存在。因此,記者在采訪報道時,既要關照整個活動的全面情況,又要注意交代一些重要的程序和精彩的細節。
2008年底,李寧(荊門)工業園隆重開工奠基,當天活動較多,湖北省政府主要領導一大早就在賓館接見了李寧一行。當天李寧一行還在荊門市領導的陪同下來到荊門市特殊教育學校與孩子們互動交流,還參觀了市博物館,晚餐時還與荊門市領導互贈了禮品。這一系列活動看起來與工業園開工奠基無關,稿件中可以不寫,而實質上是緊密相連的,都不應該忽略。全程采訪中,記者注意抓到了李寧活動中的一些場面和細節。如,他與特校師生一起合唱《真心英雄》、他將有世界冠軍簽名的乒乓球拍送給荊門市領導等。這不僅深化了消息的內涵,而且大大增強了政務新聞的可讀性。

仔細分析政務新聞差錯形成的原因,主要還是記者作風不扎實、采訪不深入、情況沒弄清弄準所致。因此,記者本人把好第一道關口至關重要。記者本人不要過于自信,稿件寫好后要認真檢查,核對采訪筆記,提出疑問,通過電話、網絡等與當事人、新聞同行進一步核實情況,以消除疑慮和差錯。除了記者個人盡量把稿件寫準確、寫到位外,一些重點稿件還要借助相關行業、部門和單位的力量,從政治的角度、專業的角度、技術的角度進行審看,這樣可以從政治上、行業上、專業上、名稱上、名詞上、術語上等方面,避免出現差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