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力果
(南陽晚報,河南 南陽 473000)
隨著當代新聞業的發展變化,編輯觀念也在不斷的更新,編輯主體地位和編輯主體意識越來越被強化。是否有一種整體性、超前性、獨特性的創意和創新追求,成了新一代編輯基本的素質要求。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際和體會,談一談作為新聞編輯應該具備的四個基本素養。
編輯不是“文字匠”,不只是對稿件作一些文字上的修改就行了。編輯更重要的是把關者。收到一篇稿件,首先當然要看稿件的政治傾向,同時還要看稿件所反映的內容在當前的大局中占一個什么樣的位置,以決定稿件的取舍和刪改。媒體的新聞,不僅要傳播信息,更要引導輿論。因此,編輯還是稿件的組織者,要根據此時此地、彼時彼地的不同情況,根據宏觀大局的需要,下工夫組織稿件。
編輯這一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編輯應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所以,要注意時刻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質,即認真、自覺地培養自己的政治敏銳性、政治洞察力、政治鑒別力,學習國家相關方針、政策、法規,增強政治敏銳性,遵守政治紀律和編輯紀律。作為一名現代編輯要樹立崇高明確的編輯理想,注重編輯質量,強化精品意識,多出精品服務社會。而所有的一切,都同執行者的政治素養、政治敏感度密切相關。
知識面廣泛,是當好編輯的重要條件。如果說記者應成為某些方面、某些問題的專家、權威的話,編輯就應該成為把這些方面或問題同與之有關聯的其他方方面面相聯系的研究者,成為把一個局部放到整體大局中去考慮的組織者。這里所說的并非指分工,而是指側重。研究問題既深且廣,知識結構既專且博,這種更高的要求,不論對編輯還是記者,都是一樣的。編輯應該是“點子”大師,于散亂的素材、信息中敏銳地發現主題、提煉主題,指導記者寫出新聞來,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根據客觀形勢需要,組織專題或系列報道甚至戰役性報道,從一定程度上講更為重要。出“點子”就是做組織工作。“點子”如何,同編輯的政治素養和知識素養密不可分,是對編輯思想水平的重要檢驗。
已有的知識結構和水平,是編輯知識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這方面帶著一定程度的“先天”性質。“后天”方面的知識更新問題已經越來越迫切。當今時代,大量政治的、經濟的、科學的、社會的新事物、新知識正迅猛地沖擊著我們的知識結構。知識的擴展和更新,不可避免地成為提高編輯知識素養的極其重要的問題。提高自己的知識素養,別無它法,唯學而已。因此,筆者認為,除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的完整、廣泛程度外,好不好學、善不善學,這本身就應該是編輯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
比之于文字作品,新聞作品對審美功能的要求相對低一些。但新聞有新聞的特點,對文字的要求,并不比對文學作品要求低。一篇新聞稿件的見報要經過無數道“關口”。筆者認為,一個好的編輯應該正確把握和處理好以下幾種文字關系:
長與短的關系。新聞應該盡量的短,盡量的新。壓縮長稿,壓縮稿件字數,始終是編輯工作的一項重要職責。但這只是一方面。另一重要方面則是在壓宿文字的同時,盡量保存稿件文字上的精華。也就是說,應該確保“擠”出的都是“水分”而不是“營養”。當長則長,當短則短。對于一篇沒有新聞價值的稿件來說,一百字仍嫌長;相反,新聞價值大、內容豐富,而又真正做到了文字精練,就不應片面地用字數來限定。長與短的另一個問題是句法。作為新聞作品,多用短句,讓人易讀易懂,無疑是對的。作為編輯,將長句子改為短句子的本領如何,很能體現其文字修養水平。
樸實與華麗的關系。新聞作為一種大眾化的文體,崇尚樸實直白的文風,但并不排斥聲光色電。就各種體裁的新聞而言,要使其真實性凸顯,直接了當、實實在在;而要使受眾喜聞樂見,又需要有適當的描寫、形容。
記者的文字風格與編輯的文字風格的關系。就編輯工作而言,筆者以為,無風格便是編輯的風格。這樣特別需要編輯在審稿時有容人之量,在不妨礙稿件主題,盡可能做到文字精練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作者的文字風格。
每個編輯所編輯的文章有其鮮明的特色,而這主要取決于編輯人員個性鮮明的獨創與構思。只有具備了這種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并將其貫穿于編輯工作的各個環節,才能塑造出與眾不同的特色。編輯要有勇于創新,敢抓選題、善抓選題,特別要有全新的觀念、超前的競爭意識和開拓創新的精神及優良的技術素質。
具體工作中,首先要在選題策劃上有新穎獨到之處,思維敏捷、消息靈通。另外,編輯人員還應借助于互聯網等現代信息工具,在短時間內大批量地開發選題,再從中篩選、改造、優化、重塑、升華出一批有價值的選題。其次,在欄目設置和標題制作上也需要創新精神。深受讀者喜歡的欄目,就是編輯的品牌。設置一個好的欄目,不但有利于編輯勞動得到讀者的認可,而且便于使讀者一下子從相關欄目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文章。這就要求編輯要經常不斷地開動腦筋,根據不同的版面,設置出具有獨創意識的欄目,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最后,稿件的選取也能充分地體現出編輯的特點。

當編輯的,最愛用“為人作嫁衣”之類的成語自嘲,其實嫁衣漂亮,人們在欣賞新娘儀容時,往往忘不了夸贊裁縫師傅手藝高超;而稿件漂亮,卻很少有人想到編輯之功。編輯之“寂寞”,是同這個職業與生俱來的。
然而,編輯的重要同樣同這個職業與生俱來。許多記者戲稱編輯為“老總”,是因為編輯把握著稿件的“生殺大權”;一些記者尊稱編輯為“老師”,是因為優秀的編輯有著點石成金的妙筆。
所以,筆者佩服那些在編輯崗位上一干就是幾十年的老編輯們,筆者更敬重那些看到稿件見報、受到好評,自己比作者還高興的編輯們。宋朝的范仲淹先生以一雙飽經滄桑的老眼,于岳陽樓的山光水色間看到了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境界。許多編輯在默默無聞而又生氣勃勃的工作中,已超出了這種靜態人生。因此,筆者認為,“耐得住寂寞”是編輯的一種好品格,一種高境界。因此,編輯不僅需要具備深刻的理論知識、高超的操作能力,還要有不辭勞苦的深耕細作,要耐得住寂寞,潛下心來,心甘情愿“為人作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