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萱 胡然
“洋”廣告中的“角色扮演”
2011年年初,美國人湯姆正在成都的一家大型超市采購,一位身穿西裝的男青年神秘地湊上前,與他攀談了起來。這位自稱是餐飲公司公關專員的李姓男子表示,要聘請一位外國人為公司拍攝廣告。
男青年對湯姆稱贊有加,同時也為湯姆提供了足夠誘人的薪酬條件:只要在廣告里說幾句話,就能拿到2000元?!笆軐櫲趔@”的湯姆答應了這個兼職邀約。
“這次兼職是一次非常有趣的經歷?!睖氛f,作為外國人,廣告拍攝任務簡單得讓他難以置信。
在電視廣告片中,只有湯姆和三名中國男性出鏡?!叭齻€中國人看到我在就餐,就談論起來。作為回應,我表示出自己對中國酒、藝術和食品的熱愛和興趣。”湯姆覺得,直到最后,他還是難以搞清情節設計的內在邏輯。
拍攝結束后,除了拿到2000元的演出費,湯姆還得到了一次免費就餐的機會。
尼克是一位專門為在京外圍人提供“角色扮演”兼職工作的澳籍華僑,今年35歲,身高180米,留著干凈利落的短發,一副無框眼鏡襯托出他的儒雅氣質。但尼克并不像他看上去那樣有學問。“上學時,我學習不好,大學期間還延期畢業。”
2008年,尼克經朋友介紹,成了一名國際房產中介,主要工作是為初到中國的普通外國人提供租房服務。這也讓他發現了新商機——為他們介紹工作。
“我的客戶德爾是個40多歲、頭發半禿的蘇格蘭男人?!蹦峥伺e例說,“我介紹他為一款頭發恢復產品做廣告。當時,他以自己真實的頭發展示產品使用前的情況,然后又頭戴假發展示了使用產品后的效果。”
“看過廣告后,德爾覺得效果太超乎想象,太有趣了。后來他和朋友們講了這件事,大家被逗得前仰后合?!?/p>
尼克說,很多外國人都認為這是種待遇優厚的“自娛自樂”。一般來說,雇傭一個老外扮演普通職員,大約每小時付200元;若是扮演經理或總裁,需多付一倍的價錢;如果需要介紹公司情況或用中文念稿子,每次“表演”的價格就要上千元。
在聘請外國人出演廣告這件事上,尼克說,選擇標準主要是外貌?!爸灰L得像個專家,你就能拿到專家的薪水?!睂嶋H上,很多人都不是中國人印象中的外國老板或者專家。“很多都是大學生或者沒有正經工作的人,他們給中國企業拍廣告或者做些面子工作,每月會有較為可觀的收入。這些外國人往往滿足于從事這種毫無科技含量的活兒,有些年輕人就是為了賺取在中國旅游的路費?!?/p>
如今,中國的很多城市都出現了服務外國人的“人力資源外包公司”。這些公司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外國人介紹拍廣告的全職或兼職工作,為商家打造“國際形象”。很多和尼克一樣的中介,每介紹成一單生意,他們可以從中抽取15%-30%的中介費。早在2010年初,尼克的月收入就已經過萬了。
婚介市場里的洋騙子
趙女士在天津市家機關工作。2010年10月,她經朋友介紹來到某婚介公司。經理親自接待了她,并向趙女士打包票說,能很快找到一個好男人。
經歷過一次失敗婚姻的趙女士對婚介所的人表示,自己很想換一個新的環境,最好可以介紹一個外省市的合適男子。
“這時候,婚介紅娘突然熱情地建議我找個老外?!壁w女士回憶:“她告訴我絕大多數外國人更傳統,更有責任感,他們有洋房、別墅,有的家里還有游泳池?!?/p>
滿懷著對跨國婚姻的期待,趙女士繳納了四萬元中介費,成為公司的高級會員。2011年12月開始,“紅娘”為趙女士聯系了相親對象。
“第一個男人是個德國人,在大學里面教書?!钡w女士卻被第一次見面深深打擊了。德國“教授”穿著很隨意,趙女士內心有些不悅,但想到外國人不拘小節,她決定不予計較。當她詢問“教授”的個人信息和工作單位時,那個德國人卻冠冕堂皇地表示,這是個人隱私。
后來,趙女士開始懷疑他的身份,并讓他出示自己的護照,但對方借口沒帶在身邊,倉促地結束了約會。趙女士既氣憤又失望,她隱隱感覺那個所謂的德國“教授”好像是托兒。
趙女士將自己的不滿告訴了婚介所,對方卻說:“你不就是想出國嗎?給你找個名義弄出去,不就得了?”趙女士要求對方提供刊登她個人信息的外國網站和報紙名稱,但對方拒不提供。這時,她確信自己上當了。隨后,趙女士去法院起訴了洋婚托兒和中介公司。雖然婚介所被要求退還趙女士的介紹費,但中介公司的賬戶里根本沒錢。
如今,“洋婚托兒”已經成為婚介行業揮之不去的一片“陰云”?;榻樗谩把蠡橥袃骸迸c應征者見面,賺取見面費,私下與“婚托兒”分成。而披上會員外衣的“洋婚托兒”則多為四五十歲的白人男性,他們沒有保底工資,只有見面提成。
“洋托兒”的尷尬
在湯姆看來,隨著中國人自信心的增強,對于“白人”的看法也在悄然改變。雖然有很多人聘請白人做面子工作,但可能并不是看重白人的“權威性”,而是要表達:“就連白人也要為我干活。”
一家大型會展公司董事長陳先生表示,“某些公關公司喜歡利用洋人為自己的活動加分,從而提升企業客戶的形象?!?/p>
美國某公關公司的項目執行人員則說,“與洋托兒打交道的往往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和山寨企業?!比缃?,中國很多國際化的企業非常在意自身的宣傳,很怕被外界認為是“洋托兒”企業。
2011年,意大利達芬奇家居曾被稱為“山寨企業”,公司總裁和高層親自從意大利趕到北京證明企業身份。記者在報道中寫道:“他們首先向記者出示名片和護照,證明自己并非達芬奇家居請來的‘洋托兒?!?/p>
這也許讓人發笑,但“洋托兒”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一種尷尬。
(李穆薦自《環球》)
責編: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