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1912年1月4日,地球、太陽和月球形成直線那一天,月亮和地球在1400年里距離最近
2012年4月15日是“泰坦尼克號”沉船100周年紀念日,美國紐約格恩西拍賣行將在4月一次性拍賣5500多件“泰坦尼克號”遺物,而好萊塢經典巨作《泰坦尼克號》也將以3D形式重返銀幕。事實上,2012年不僅是“泰坦尼克號”沉沒100周年,也是鮮為人知的月球最近“近地點”100周年。1912年1月4日,地球和太陽、月球形成了一條直線,那一天,月球“近地點”的距離是1400年中最近的。美國科學家相信,這一千年一遇的天文現象導致海洋潮汐異常升高,正是不斷起伏的潮汐導致“泰坦尼克號”撞上冰山。
美物理學家拋月亮惹禍論
1912年4月15日凌晨,當時世界上最大、最豪華的郵輪“泰坦尼克號”由英國南安普頓駛往美國紐約的處女航途中,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而沉沒,導致至少1523人遇難。
100年來,關于“泰坦尼克號”沉沒的原因眾說紛紜,存在多種說法,有的說法稱是因為輪船航速太快,導致根本沒有時間避開冰山;有的說法稱“泰坦尼克號”上使用了大量不符合質量要求的次品鉚釘,導致“泰坦尼克號”船身鋼板外殼和冰山相撞后立即發生開裂;還有的說法稱“泰坦尼克號”舵手羅伯特·希契斯在慌亂之中聽錯命令,轉錯了方向舵,從而導致“泰坦尼克號”的船難。
然而日前,美國得克薩斯州大學物理學專家唐·奧爾森和魯塞爾·多謝爾在最新一期美國天文學雜志《天空和望遠鏡》上撰文披露,“泰坦尼克號”撞上冰山沉沒可說是由一系列“巧合”造成的,而導致“泰坦尼克號”沉沒悲劇的“罪魁禍首”,其實可能是天上的月亮!
“泰坦尼克號”二副查爾斯·萊特爾獲救后面對英國調查團的詢問時,曾解釋客輪沉沒當晚的天氣狀況說:“當時天上沒有月亮。”幸存乘客勞倫斯·比斯利后來也在他的著作《泰坦尼克號沉沒記》中稱,“泰坦尼克號”撞上冰山時,當時夜空中并沒有月亮,只有群星閃爍。在那宿命的夜晚,如果天空中有明月照耀,那么“泰坦尼克號”上的觀望哨就可能會及時發現冰山,從而避免致命的碰撞。
月球近地點距離千年最短
事實上,“泰坦尼克號”沉沒當晚天空中月亮“缺席”也許只是導致泰坦尼克號撞上冰山的部分原因而已,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1912年春天,北大西洋航運線路上之所以出現數目異乎尋常的大量冰山,很可能是由一起千年不遇的天文現象引發的!
科學家研究發現,1912年1月4日那天,地球和太陽、月球形成了一條直線,同時那一天,月球距地球的“近地點”距離是1400年時間間隔中最近的距離!
研究發現,1912年1月4日,月球距地球的“近地點”距離只有35.6375萬公里,而平時的“近地點”距離大約為36.3萬公里。
比利時天文學家簡·米尤斯通過精確計算發現,在歷史上要找到一個比1912年1月4日更近的月球“近地點”距離,需要回溯到公元796年,當年一個最近的月球“近地點”距離大約是35.6366萬公里,而未來則要等到2257年,才會出現一個比1912年更近的月球“近地點”距離——測算發現,只有到2257年,才會出現一個35.6371萬公里的最近“近地點”距離。這意味著1912年1月4日月球到地球的“近地點”距離,堪稱是至少1400年時間間隔中最近的距離!
巨大月球引力“引爆”冰山
這一史上罕見的月球“近地點”距離必將在海洋上引發異常兇猛的“近地點潮”,除此之外,科學家還發現,1912年1月4日當天,月球和太陽分別位于地球的反方向,使得當時的月亮是滿月,從而還會導致特別高低起伏的“朔望潮”;同時那一天,地球距太陽的“近日點”距離也正好處于一年之中的最近位置,導致太陽引力對潮汐的影響也正好處于一年之中最強大的時段。這三大天文現象非常“巧合”地在同一天出現,導致那一天的海洋潮汐受月球和太陽引力的影響變得尤其強大,科學家測算發現,這些“巧合”導致那一天月球對海洋潮汐的引力影響比平時至少增強了74%!
美國科學家相信,正是1912年1月4日那一天異常起伏的海洋潮汐所產生的強大沖撞和震撼,導致撞上“泰坦尼克號”的那塊冰山在那天脫離了它所在的格陵蘭島冰川,最后漂向北大西洋,并最終導致了“泰坦尼克號”的事故。
那年春出事冰山出奇多
美國科學家相信,西格陵蘭島的冰川是北大西洋航線上的那些冰山的主要來源,格陵蘭島海岸的冰川由于受到劇烈起伏的海洋潮汐的沖撞影響,冰川邊緣開始分裂,從而形成一塊塊體積更小的冰山,它們隨后會被海洋潮流帶往北大西洋航線。事實上研究人員早就發現,1912年春季,北大西洋航線上的冰山數目比往年異乎尋常的多,不過在“泰坦尼克號”沉沒后的1912年5月5日,美國水文地理局的科學家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卻將那年北大西洋航線冰山異常之多的現象歸結于北極氣候“變暖”原因:“北大西洋航線冰山異常增多,主要是因為去年北極擁有一個非常溫暖的夏天,接著又是一個并不太冷的冬天,溫暖的夏天導致冰川發生融化,形成了大量的冰山……”
冰山漂流慢很難撞上船
不過,也有科學家質疑,冰山在海洋中的漂流速度通常很慢,行經1200到1500海里的距離通常要花四五個月時間,從格陵蘭島迪斯科灣到北大西洋“泰坦尼克號”船難地點約有1640海里,這意味著按正常速度,一塊冰山從格陵蘭島海灣駛到“泰坦尼克號”出事地點要花5個半月,如果撞上“泰坦尼克號”的冰山是當年1月4日因為異常海潮的沖擊影響而從格陵蘭冰川上脫落的,那么它的“旅行速度”未免過快了一點。
此外,還有海洋學家稱,西格陵蘭島的海洋潮流通常會先將冰山帶往北部的巴芬灣,然后再以逆時針方向漂流,最終被“拉布拉多潮流”帶往北大西洋,這樣的話,西格陵蘭島冰川上分裂的冰山抵達“泰坦尼克號”出事地點,可能還要花更長的時間。
然而美國專家堅信,1912年春天北大西洋航線上的冰山出奇之多,顯然和當年1月的罕見天文現象及潮汐異常有關。
研究專家稱,一些冰山有時候會在加拿大北部海岸擱淺,然后第二年又被強大的海潮帶動重新漂浮起來,所以也有專家懷疑,撞上“泰坦尼克號”的冰山也許并不是在1912年、而是在1911年就從冰川上脫落的,它在漂向大西洋的途中被擱淺在了加拿大北部海岸上,然后在1912年1月4日由于受到罕見天文現象和異常潮汐的影響,再次漂浮了起來,從而有足夠時間在4月15日駛至和“泰坦尼克號”發生相撞的死亡終點。
(梁沖薦自《金陵晚報》)
責編: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