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暢
2011年年底,美軍駐伊拉克官兵踏上了歸程。2012年,美軍駐阿富汗官兵也將陸續撤離。雖然大多數軍人對自己的服役經歷感到自豪,但戰爭的“榮耀”并未解決現實的難題,反倒使他們更容易成為邊緣人群。因為戰爭對別國的干涉,不少人心中還留下了難以抹去的陰影。
找工作成首要難題
2011年8月,美國現役士兵差點因為聯邦政府資不抵債而拿不到薪水。現在他們回來了,經濟和就業情況并未好轉。美國勞工部2012年1月6日發布的信息顯示,去年12月美國全國失業率為8.5%,“9·11”事件后的退伍軍人失業率卻高達13.1%。
雖然近年來美國政府已經為8萬多退伍軍人提供了崗位,但捉襟見肘的美國財政實在無力“安置”更多的退伍軍人。于是,政府只能通過稅收優惠,鼓勵美國的大企業雇傭退伍軍人,“消化”一部分政府壓力。不過,一些美國媒體評價,這些優惠政策無法提振經濟增長率和就業率。
據美國當地媒體報道,雖然訓練有素、紀律性強,但退伍軍人在就業市場上并不占優勢。“9·11”事件后,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場開始大規模部署和調動,大批軍人未來得及完成大學學業便應征入伍。反復的召集令讓他們不能安心工作,經濟衰退更使這些教育程度差的軍人首當其沖。
此外,服役期間機械重復的工作,使他們無法滿足高端高薪行業的要求,職業技能有限的他們僅能在低端行業謀一份生計。很多人往往是在投出幾百份簡歷后,才能暫時得到實習崗位。一些媒體甚至曝出有退伍軍人靠賣血為生。美國俄亥俄州的克萊頓曾在戰場上開直升機,月薪2500美元,現在他賣血每個月才賺得80美元。
難以估量的創傷“后遺癥”
美國一家媒體曾評論,美國要為自己的行為買單,戰爭的代價需要這代人,甚至下一代人來償還。這話一點也不假,每10位退伍軍人就有一位曾在戰斗中嚴重負傷。外傷可以愈合,但“隱形的傷痕”卻難以估量。
雖然“全副武裝”,但戰場上的震蕩很可能對軍人的大腦造成刺激和創傷,從而引發心理失調和神經紊亂等癥狀,俗稱創傷后壓力障礙癥。這些“后遺癥”甚至在戰爭結束后仍如噩夢般困擾退伍軍人和他們的家庭,讓他們抑郁、焦慮甚至絕望。美國退伍軍人事業部統計顯示,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場上退伍的軍人中11%-20%罹患創傷后壓力障礙癥。
據此拍成的一部美國電影這樣描述,一名參加伊拉克戰爭的軍人無法擺脫戰爭陰影,回國后依然活在戰場的痛苦回憶中,平日經常幻想有敵人出現,為此甚至在家中挖起了避彈戰壕,這些異常反映給退伍軍人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美國皮尤研究中心2011年6月至9月的追蹤調查顯示,“9·11”事件后的退伍軍人中,51%的人感到回歸普通生活困難重重,55%的人覺得家庭關系變緊張,57%的人稱自己會無緣無故地發脾氣。
心理問題引發的軍人自殺事件也讓美國軍方頗為頭疼。每年近6000名自殺的軍人中,退伍軍人數量遠遠超出現役軍人。美國國防部數據顯示,退伍軍人自殺人數占全美自殺死亡人數的20%。為此,美國退伍軍人事業部專門開通熱線對軍人進行心理疏導,并采取各種措施緩解軍人心理壓力。但該部也通過媒體承認,由于經費和人力問題,提供給這些退伍軍人的心理治療和心理健康服務明顯滯后。
“愚蠢戰爭”的執行者難獲理解
面對退伍后的生活,一些退伍軍人滿腹牢騷。羅德里格斯是一名參加伊戰的退伍軍人,他在美國《外交政策》雜志的撰文中寫道,令他感到沮喪的是多數美國人存在的偏見。他們認為退伍軍人就是那些“性格失控、游走于社會邊緣的醉漢”。還有一些退伍軍人告訴美國媒體,找工作的時候有些雇主把他們當作“外來物種”一樣看待。
這樣的隔閡顯示出兩場戰爭給美國帶來的“民意分裂”。美國在“打擊恐怖主義”外衣下發動戰爭,最終難以自圓其說。面對戰爭的巨大代價,美國民眾反戰情緒高漲,退伍軍人的戰爭經歷很難得到認同。尤其是美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頻頻曝出虐囚、濫殺平民等丑聞,讓美國軍方及軍人形象受損。英國《每日電訊報》曾報道,美軍海豹部隊狙擊手克里斯·凱爾在伊戰期間共射殺160名敵人。雖然他被稱為美國“最致命的神射手”,但這對于普通民眾來說卻是很難接受的。
美國社會對退伍軍人的難以理解和微薄支持,不但是因為他們所曝出的諸多丑聞,更因為他們是兩場“愚蠢戰爭”的執行者。
(蔚度薦自《半月談》)
責編:天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