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維健
入秋后,夏季的炎熱慢慢散去,然而,秋高氣爽的天氣讓人們感到舒適的同時,也存在一些隱患:秋季氣候偏干燥,空氣濕度低且涼意逼人,容易誘發呼吸道、腸胃等各種疾病,還會使人出現乏力、失眠、頭暈等“秋乏”癥狀。
秋季易發三種疾病
“立秋”節氣雖過,但夏日陽氣尚未消退,秋日陰氣也尚未透達,燥,就成為秋季主氣。防燥、防傷陰就成為秋季的主要養生措施。
秋燥傷人中醫上稱為傷陰。中醫認為,水為萬化之源,是陰中至陰。秋燥傷陰,傷津液,繼而傷血分,耗氣分,主要表現為體表發熱、口干、舌燥、皮膚瘙癢、口渴、尿少、尿黃、疲憊、乏力、心慌、頭暈、目眩、便秘等。所以秋季應特別注意三種情況的侵擾,以免舊病復發。
咳嗽 五行學說里秋季和肺均屬“金”,中醫常說“肺金”。秋燥首先犯肺,引起咳嗽。肺為嬌臟,為上焦,水之上源,上火征象未得清理就會引起咳嗽,多表現為無痰、少痰、干咳,兼有音啞、咽痛或輕微發熱等,中醫辨證為肺燥咳嗽。
對癥狀較輕的肺燥咳嗽,可多喝些水,或吃些梨、白蘿卜、鮮百合等清肺熱養肺陰食物,如做一道百合蘿卜湯或百合秋梨湯可減輕癥狀。
上火 上火是對人體耳、鼻、眼、口、舌、齒、咽喉等部位所表現的一系列“火”、“熱”癥狀的概括,例如,爛眼邊、目赤、眼屎、耳鳴、耳堵、鼻塞、爛嘴角、口干、舌燥、舌紅、苔黃、口黏、口膩、口瘡、口腔黏膜潰瘍、咽喉腫痛、咳嗽痰黃等。
中醫理論認為,“陰”、“陽”、“氣”、“血”4個方面代表了人的體質和體能,由于不良的外環境和身體內部失健,致使這4方面功能失調,便可能出現上火或其他病癥。但是其持續時間一般不會長。避免上火很簡單:加強自身保健意識,戒煙,少飲酒,多喝水,室內常開窗換氣,常到戶外活動。熬夜加班工作次日或周末要多休息一會兒,作為補償。
胃腸系統疾病 秋季由于冷熱交替、日均溫差變化較大,是細菌性食物中毒、細菌性痢疾、大腸桿菌腸炎等腸道疾病的多發季節。秋季胃腸病主要是飲食不節,吃出來的病。立秋后仍然炎熱,不少人因為直接食用從冰箱里取出的飲料和食物,頻頻引發胃腸炎等急性病。中醫認為貪吃生冷易傷脾胃,從而會導致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或兼有輕度發熱等癥狀,這種病又名“冰箱病”。主要原因是經過炎夏的消耗,入秋后,人體的消化功能逐漸下降,腸道抗病能力也有所減弱,稍有不慎,就可發生腹瀉。預防秋季腹瀉主要是少吃生冷食物,給胃“保暖”。
四面出擊防秋燥
那么對于這怡人季節里的惱人秋燥,我們應如何應對呢?
飲食調養:“貼秋膘”應淺嘗輒止
所謂“貼秋膘”,就是在立秋那一天,或直到立冬這一段時間里,吃些性質溫熱并帶有“肥膘”的畜肉類食物,如肥牛、羊、鹿、狗或驢肉等。如此才能增加脂肪,貯存能量,防寒抗凍,以達到平安過冬的目的。倘若只在立秋那一天吃些肥厚的肉食品,隨俗為變,淺嘗輒止,問題還不大。如果從立秋到立冬期間經常“貼秋膘”對身體反而不利,尤其是對血脂異常、高血壓、高血糖人群有害。因為如今大多數人,每天吃的肉已經足夠,立秋“貼秋膘”,只不過是應民俗活動,天天過分增加肉類食物的攝入對身體反而有害。
根據秋季氣候多燥和人體易于傷陰,中醫主張適量選用一些清熱養陰類食物。如糧食類可選用粳米、小米、薏苡米、芡實米、綠豆、豆腐、綠豆粉絲、藕粉、葛根淀粉等;飲料類可選綠茶、生普洱茶、菊花茶、蓮芯茶、苦丁茶等;水果類可選西瓜、梨、蘋果、獼猴桃、香蕉等;蔬菜可選大白菜、油菜、冬瓜、黃瓜、絲瓜、苦瓜、西葫蘆、番茄、茄子、芹菜、菠菜、莧菜、鮮百合、筍、茭白、蓮藕、荸薺、菱角、海帶、紫菜、香菇、口蘑、金針菇等;肉蛋奶可選豬肉、豬肉皮、牛肉、鴨肉、鵪鶉肉、乳鴿肉以及酸奶、鴨蛋;水產類食物可選鯽魚、鰱魚、青蝦等。
情緒調養:遠離悲秋
古代醫者在生活中觀察到,秋季萬物開始蕭條,人們在瑟瑟秋風、陣陣秋雨中見景生情,又加上晝短夜長,情感容易悲傷,所謂“悲秋”。依據中醫“天人合一”的觀點,古人認為秋季內應于肺,悲易傷于肺,肺氣不宣暢也會影響情緒,二者相互影響,形成悲秋情懷。臨床中曾有報道,在秋季,神經衰弱、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等患者容易發病或加重病情。所以在秋季要保持心情平和,少生閑氣,遇事多寬容。
運動調養:適宜郊游登山
入秋后是開展各項運動鍛煉的好時機。秋季老人也要堅持鍛煉,但是由于氣候干燥,故要多呼吸新鮮空氣,最好進行戶外運動。中老年人不妨學習年輕人,走出戶外,參加郊游、登山等活動,吸收空氣中更多的負氧離子,對人的神經系統具有良好的營養和調節安撫作用。
起居調養:老人不適宜秋凍
“處暑”節氣以后,天氣的特點是午熱,晨昏皆涼。民間有“秋凍”的說法,是在秋季適量受凍,可增加抗御風寒的能力。對身強力壯的青年人來說,可以借“秋凍”鍛煉身體,加強對寒冷氣溫適應能力;然而對體弱多病、經常感冒的老年人,“秋凍”恐怕就不合適了,還是按氣溫的變化適時增減衣服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