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允剛
【編者】每年的9月10日是世界預防自殺日。據(jù)有關統(tǒng)計,中國每年有大于10萬年齡超過55歲的老人自殺死亡,老年自殺已成為嚴重危害老年人群身心健康和生活質(zhì)量的社會心理問題。因此,我們特邀心理專家為老年朋友開一劑心靈處方,指導您快樂地度過晚年生活。
輕生因怕連累兒女
上午10點多,在縣醫(yī)院急診室病床上,躺著一位90歲的老漢,白色上衣胸前的位置被染成紅色,但老人神志仍然很清醒。這位老人是當?shù)赜忻膲坌牵眢w很健康,有5個孝順的兒女。但近來老人發(fā)現(xiàn)自己常常尿血,就胡思亂想,以為得了重病,怕生活難以自理,又連累兒女,就用水果刀割破了脖子,幸好被家人及時發(fā)現(xiàn),送到醫(yī)院急救,老人才轉(zhuǎn)危為安。
“利他主義”的影響是導致這位90歲老漢自殺的直接因素。利他主義自殺的社會心理基礎是社會對某種集體主義價值的認可,個人在這種價值面前覺得自己無足輕重,所以會選擇自殺來維護它。對中國人而言,家庭無疑是至高無上的價值之一,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是,人在完成了倫理的職責后,死亡并不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在家庭面臨困境時,老人為了子女而選擇自盡。一些老年朋友一旦患上較為嚴重的身心疾病,就覺得自己成了“廢物”、“飯囊”,不僅無法繼續(xù)為子女打點生活,還會加重他們的經(jīng)濟負擔。于是,每天都在沉重的“負疚感”中生活著,最后不堪這種感覺的折磨而選擇自殺。殊不知,這種“解脫”會長久地困擾著、刺痛著兒女的心。
有類似經(jīng)歷和感受的老年朋友,一定要轉(zhuǎn)變觀念,你們把子女辛苦養(yǎng)大,已經(jīng)完成了倫理職責;相反,子女長大后,有照料父母的倫理職責及反哺的心理需求。所以,老年人不要擅自“剝奪”子女回報父母的權利。只有經(jīng)常從事體育運動,重視飲食調(diào)養(yǎng),保持樂觀的情緒,遵守科學的生活制度,以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延緩機體衰老,才能為子女創(chuàng)造更好的“回饋條件”。
因寂寞擰煤氣自殺
沈陽的張大爺半年前老伴患病去世,孤零零的他整日在外面轉(zhuǎn)悠不愿回家。兒女只有雙休日才會來探望他。暑假里,孫子孫女都過來陪他住,讓他覺得很充實。可轉(zhuǎn)眼孩子們開學了,張大爺一下子感覺冷清了不少。好不容易熬到周末,他起個大早忙活了一桌好菜,盼望兒女們的歸來。然而,一直等到下午,兒女們陸續(xù)打來電話,“老爸,孩子們要補課,這個禮拜不去您那了!”
望著收拾停當?shù)娘埐耍瑥埓鬆斆H坏卮糇_@時,耳鳴的癥狀又出現(xiàn)了,想到自己被耳鳴折磨得徹夜難眠,又想到老伴去世后獨自生活的寂寞,心里越加不是滋味,老人猛然跑到廚房擰開煤氣閥……
不難看出,寂寞和病痛的折磨是導致張大爺走上輕生路的根本原因。張大爺?shù)睦习槿ナ篮螅慕巧l(fā)生了很大變化,有許多原來是生活的主要構成部分的東西已不存在了,空虛感和孤獨感充滿心頭。他將舐犢之情轉(zhuǎn)移到孫輩身上,是很自然的。當孫子們無法在他身邊時,他所渴望的天倫之樂化為泡影,頓時覺得失去了活下去的意義。同時,慢性疾病又增加了內(nèi)心的痛苦。孤獨與病痛的雙重折磨,使他最終走向自殺之路。
人老了,要勇敢地面對生活的現(xiàn)實,明白生老病死是人生自然,學會坦然接受失去父母、兄長、老友或老伴的事實;子女結婚成家,接觸和關心自己的時間少了,也應諒解他們,因為子女有了配偶和自己的子女,感情自然要轉(zhuǎn)移,不要對他們有過高的要求,這樣就容易保持心理平衡,避免孤獨感的產(chǎn)生。同時,在情感上不要過分依賴他人,要學會自得其樂,尋求新的、積極的生活方式,以尋求新的精神寄托。
老年朋友可以嘗試“老幼結親”——目前有些養(yǎng)老機構和附近的幼兒園聯(lián)手共建,每周安排一定的時間讓老人和孩子們在一起活動、娛樂。老人可以將孩子當作自己的孫輩看待,向他們講授生活常識,把自己的專長教給孩子,如下棋、講授歷史典故、做手工活兒等。這樣既為托兒機構提供了幫助,也讓老人感到自己的價值,從而遠離寂寞和孤獨。
偏執(zhí)老太的危險行為
家住通州永順鎮(zhèn)的孫阿姨,在繼女蔣某回家后,因生活瑣事與其發(fā)生了爭吵,并將繼女趕出了房間。隨后,獨自待在家中生悶氣的孫某,聯(lián)想到丈夫可能在外面有外遇,遂萌生了輕生的念頭。
于是,孫阿姨在將門窗關閉后,用剪刀把屋內(nèi)的天然氣管道剪斷,并將汽油潑灑一地。此時,孫阿姨鄰居因見其房門緊閉,并且門縫處不斷向外冒出刺鼻的燃氣味,隨即將小區(qū)的燃氣管道總閘關閉。10多分鐘后,孫阿姨用打火機將房屋點燃,導致發(fā)生爆炸。所幸,消防員迅速趕到,沖進火場,將被嚴重燒傷的孫阿姨救出,并將大火及時撲滅,避免了火勢殃及周圍居民住戶。
人格偏執(zhí)是導致孫阿姨自殺的主要因素。有些老年人,脾氣暴躁,敏感多疑,心胸不夠開闊,一旦產(chǎn)生激烈的代際沖突和其他的急性人際關系沖突,很容易走上自殺路。
還有些老年人經(jīng)常顯得比較任性、好斗、好玩等。這些老年人與那些承認自己已經(jīng)衰老的老年人不一樣,他們的脾氣和性格隨著年齡的增長反而越來越幼稚,時常表現(xiàn)出與實際的生理年齡不相稱的語言和行為。個別老人重男輕女思想嚴重,處理家庭矛盾沖突時,家長制作風嚴重,厚此薄彼,處理不公,容易導致家庭矛盾激化。這些都會招致晚輩的不理解,從而使自己失去了被認同感,最終否定和放棄了自己存在的價值,出現(xiàn)過激行為。
有類似性格傾向的老年人,要加強學習,積極提高內(nèi)在素質(zhì),做到“老有所學”不寂寞、“老有所干”性格完善,通過參加娛樂活動宣泄、轉(zhuǎn)移對消極事件的注意力。另外,有必要學習一些心理健康知識,以便及時進行心理自助;如果通過個人努力后,仍難解除偏激、厭世想法,應該接受系統(tǒng)的心理輔導與心理治療,必要時應在精神科醫(yī)生的指導下服用藥物。
編者按:在老齡化日益嚴重的趨勢下,面對家庭成員關系改變、缺乏外界交流以及重物質(zhì)輕精神的養(yǎng)老觀念等等一系列引發(fā)老年人自殺悲劇的誘因,我們究竟該從何下手呢?社會學者、心理學家給出了種種答案,但不管怎樣,有一點可以肯定:愛,是讓自殺者懸崖勒馬的一劑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