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丹妮
告別酷熱的夏天,走進涼爽的秋季,人們更愿意走出家門活動,特別是一些老年朋友,更是將大把的時間用來進行戶外鍛煉和休閑。但秋天氣候干燥,早晚溫差大,進行健身活動還是有所禁忌的。
做好準備防拉傷
在運動前要做好準備活動以防拉傷,這是眾所周知的。在秋季做運動,準備活動更是不可或缺,因為人的肌肉和韌帶在氣溫較低的情況下會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縮、血液黏滯性增加,關節的活動幅度減小,韌帶的伸展度降低等。若運動前不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神經系統對肌肉的指揮能力會有所下降,容易出現關節韌帶拉傷、肌肉拉傷等。
耐寒鍛煉要適度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耳熟能詳的養生保健諺語。確實,進行“秋凍”訓練,可以強化人體對寒冷的抗御能力,使機體逐漸適應寒冷的環境,起到預防疾病的積極作用。但“秋凍”不能盲目,秋季的天氣變化無常,變化較溫和時,可以少穿點衣服,使身體略感涼意,但不感覺寒冷。有強冷空氣來襲時,就一定要增衣保暖,以防患感冒和某些呼吸道疾病。
對老年朋友來說,最好不要一起床就穿著單衣到戶外晨練,可待太陽出來后,氣溫有所回升的時候再進行晨練,并在準備活動做完或鍛煉一會兒身體發熱后,再脫去外衣,以避免冷空氣對血管的突然刺激,減少心梗、腦梗發生幾率。另外,無論在任何時間段活動,都不要搞得大汗淋漓才停止,因為秋季陽氣漸收,陰氣漸長,運動量不宜過大,以保證陰精的內斂,不使陽氣外耗。宜選擇一些較為舒緩的健身方式,如登山、慢跑、太極拳和健身舞等。
及時補水防止秋燥
《內經》將“燥”列為秋季的主氣,燥也是秋季易于傷人的主要外邪。因為秋季溫度降低,空氣濕度也變小,人體內容易積一些燥熱,引發咽喉干燥、口舌少津、嘴唇干裂、鼻子出血、大便干燥等癥狀。再加上運動時喪失的水分,會加重口渴、尿少等不良反應。所以,運動后一定要多喝開水(最好是淡鹽水),多吃梨、蘋果、以及胡蘿卜、冬瓜、藕等潤肺的新鮮果蔬,或是平時多喝冰糖梨水、冬瓜湯等食物來保持上呼吸道黏膜的正常分泌,防止咽喉腫痛。我國古代對付秋燥的良方是“朝朝飲水,晚晚蜜湯”,即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蜂蜜水,這樣既能補充水分,又能抗衰老,還可以防止因秋躁而引起的便秘。
用鼻呼吸防傷肺
由于秋季氣候干燥,塵土容易飛揚,如果在路面狀況較差,或者周邊環境較復雜的地方跑步健身,容易吸入更多的灰塵到肺部,對身體不利。因為肺是氣的主要來源之一,在氣的推動下,水液才能向皮表四周和五臟六腑流動,也就是說,肺功能的正常是保證人體各部水液代謝正常的重要前提。所以,晨跑或做其他鍛煉,最好選擇在安靜、干凈的地方進行。在空氣污染指數較高的天氣里,應減少室外活動。
建議運動時多用鼻子呼吸,鼻子能對空氣起到“濕化”的作用,從而凈化空氣,減少病菌入侵;必要時可以舌頭卷起,頂住上顎,以免冷空氣直接刺激咽喉、氣管而傷害肺臟。健身時的呼吸頻率,盡量與動作頻率相適宜,這樣才能有效加強肺部的功能,延緩疲勞的發生。
練后不要馬上進食
秋天的早晨,北方天氣較冷,對鼻腔、氣管、食道起到暫時的降溫作用,使機體出現“冷適應”。如果鍛煉結束后,馬上吃剛出鍋的稀飯、餛飩、豆漿等熱乎乎的食物,會使得處于“冷適應”狀態下的食管黏膜層及附近組織的毛細血管和稍大些的血管,因不能一下子承受過燙食物的刺激,而出現暫時性的調節功能紊亂。因此,晨練后,不要立即進食過燙的食物,應先喝幾口溫開水,讓食道和胃有個適應的過程,避免造成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