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貽謀
陳直,北宋人,具體生平不詳,只知他在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出仕,曾任泰州興化縣(今江蘇興化縣)縣令。陳直精于醫學和養生之道,并撰著《養老奉親書》一卷,專論老人攝生頤養之術、食治之方及醫藥之法等。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養老專論,舉凡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思想情志、興趣愛好、疾病防治、用藥方法及禁忌等,均有精辟論述。
由于《養老奉親書》具有較高的實際參考價值,后世醫家或養生家無不競相引用。有人在披覽之余,即以“如獲隋珠和璧之寶”來加以評價,將此書看得如同隋候珠與和氏璧那樣的珍貴與重要。元代鄒鉉一家就深受其惠。鄒家從高祖開始,便依據該書所論述進行調攝,竟然一連出了4位享年超過90歲的長壽老人。鄒鉉本人依法調養,年逾古稀之時仍很健壯,因而對陳直無比景仰,便自號“敬直老人”。隨后鄒氏撰著《壽親養老新書》,并將陳直的《養老奉親書》作為第一卷收入自己的書中。故后世很難見到陳直《養老奉親書》的單行本,一般只能從鄒氏所撰的《壽親養老新書》中見到該書。
《養老奉親書》的首篇為《飲食調治》。陳直在該篇中寫道:“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故飲食進則谷氣充,谷氣充則氣血盛,氣血盛則筋力強。故脾胃者,五臟之宗也。四臟之氣,皆稟于脾……其高年之人,真氣耗竭,五臟衰弱,全仰飲食以資氣血。若生冷無節,饑飽失宜,調停無度,動成疾患……若有疾患,且先詳食醫之法,審其疾狀,以食療之。食療未愈,然后命藥,貴不傷其臟腑也。凡百飲食,必在人子躬親調治,無縱奴婢使慢其所食。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溫熱熟軟,忌其粘硬生冷……尊年之人,不可頓飽,但頻頻與食,使脾胃易化,谷氣長存。若頓令飽食,則多傷滿,緣衰老人腸胃虛薄,不能消納,故成疾患。為人子者,深宜體悉,此養老人之大要也?!?/p>
陳直認為,飲食是人的頭等大事,是維持生命活力的根本。飲食正常,消化吸收功能很好,水谷之氣(即營養物質)就很充盈,血氣就會旺盛,自然筋骨強壯有力。所以維護脾胃功能及其重要。須知脾胃在五臟之中實際上起著主導作用,其他四臟即心肝肺腎都要依靠脾臟消化水谷來提供營養物質。老年人由于真元之氣不斷竭耗,五臟功能衰竭,全靠飲食營養來滋補氣血。老人最好常吃熟食,少吃或不吃生冷食物;且每次進食以六七分飽為宜,不可過于飽食。倘若進食生冷之物而無節制,饑飽又不適宜,調理沒有法變,首先就會損傷老人的脾胃,進而引起其他各種疾病。
老人一旦患病,絕不可倉促用藥,應先弄清楚其病因病狀,盡量采用調理飲食的方法來進行治療。如食療無效,再考慮用藥物治療,這樣做可以避免損傷臟腑。凡老人特別是高齡老人的飲食,做子女的最好能親自進行調理,不要撒手不管而聽任他人擺布。老人的飲食,適宜于溫熱熟軟,忌食黏性堅硬生冷之物。又,年高之人,“不可頓飽”,即一頓飯不可吃得太飽,只宜少食多餐,切忌少餐多食。若能做到少食多餐,則脾胃容易消化,使體內的谷氣即營養物質能夠長期得到供應,這樣自然有利于老人健康。與之相反,讓老人少餐多食,因其脾胃虛弱而不能消化,致使脹滿不適,就必定會成為致病的因素。
所以陳直再次強調說:“為人子者,深宜體悉,此養老人之大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