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怡勇
隨著年齡增大和身體狀況退步,中老年人適當服用一些滋補品,可以增強體質、延緩衰老和防治疾病。現在經濟條件好了,服用滋補品的人也越來越多,但是服用補藥也有很多講究,亂服、濫服還會給健康帶來嚴重危害。
因病而補要對證
因病而補,需根據病情施補。要弄清究竟是氣虛、血虛、陰虛還是陽虛。
氣虛 指機體的臟腑功能衰退,元氣不足而出現的全身虛弱癥狀的總稱。中老年人氣虛證多因先天不足、后天失養、大病久病或衰老導致。表現為神疲倦力、少氣懶言、臉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自汗、納差等,應用補氣中藥進行滋補。補藥補品可選用人參、驢肉、鯽魚、泥鰍、豬肝、大棗、淮山藥、白扁豆、羊肚、雞肉、黨參、黃芪和牛肚等;中成藥如四君子丸、補中益氣丸等。
血虛 指機體內血液不足、臟腑百脈失于濡養而出現的全身虛弱癥狀的總稱。中老年人血虛證多因勞倦內傷、失血過多、思慮過度和脾胃虛弱等導致。表現為臉色無華或萎黃、唇色淡、頭暈目眩、心悸失眠、手足發麻、舌淡等,應用補血中藥進行滋補。補藥補品可選用當歸、阿膠、熟地、首烏、枸杞、龍眼、動物肝等;中成藥如四物丸、歸脾丸等。
陽虛 是指機體陽氣不足、代謝活動減退、機能衰退而出現機體反應性低下和熱量不足等癥狀的總稱。中老年人陽虛證多因先天不足、后天失養、勞倦內傷、久病虛損導致,表現為畏寒肢冷、臉色蒼白、倦怠乏力、少氣懶言、自汗、小便清長等,應用補陽中藥。補藥和補品可選用鹿茸、紫河車、肉蓯蓉、淫羊藿、補骨脂、核桃、狗肉、羊肉等;中成藥如金匱腎氣丸、右歸丸等。
陰虛 是指機體內精血津液虧損而出現陰液不足,陰不制陽而出現機體功能虛性亢奮,熱量偏多等癥狀的總稱。中老年人陰虛證多因先天虛損、久病耗傷陰液,或熱病傷陰導致。表現為五心煩熱、口燥咽干、潮熱盜汗、舌紅少苔等,應用補陰中藥。補藥和補品可選用玉竹、麥冬、冬蟲草、女貞子、山萸肉、百合、梨、鴨肉、蜂蜜等;中成藥如六味地黃丸、麥味地黃丸等。
無病養身看時令
無病養身的滋補,應根據自身體質、年齡、性別、生活環境、氣候等情況,選擇合適的補藥和滋補品。從時間、氣候上來說,一年四季皆可補,但怎樣選用合適的滋補品也是有學問的。
春天氣候轉暖,宜用平補之劑,目的是協助人體正氣之生發,可選用西洋參、太子參、黨參等,以補益元氣,但用量不宜太大。
夏天是一年中氣候最炎熱之時。民間服補藥習慣上多在冬季,因冬至以后天氣寒冷,不易出汗,服補藥可以收藏吸收,不被汗泄;而熱天進補,怕補藥成分隨汗而泄,等于沒補。但是事實上伏天同樣可以進補,其功效并不遜于冬季,因為伏天氣候炎熱,晝長夜短,夜睡較少,工作辛苦,出汗較多,易感疲勞,加上炎暑傷氣,易出現氣陰兩虛之證,特別是中老年人更甚。此時進補,反易填空吸收,最為適宜。至于補什么,應先向中醫師咨詢。對季節變化易發的疾病如哮喘、老慢支、冠心病等,可趁伏天病情穩定時,予以辨證調補,即所謂冬病夏治,以防患未然,達到治本效果。這樣夏補與冬補并進,具有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之功。夏季可選的清補劑有玉竹、綠豆、百合、蓮子等。
秋天風物干燥,宜滋潤,以滋養為主,可選用黨參、茯苓、生地、天冬、麥冬、沙參、蓮藕、香蕉、銀耳等。
冬季為收藏季節,此時進補,可以藏而不泄。所以人們習慣于冬令進補,如服用膏滋藥、人參、阿膠、黑白木耳、鹿茸、海狗腎、冬蟲夏草和各類成藥,以及各種食物進補。冬令進補的藥品很多,有單味,有復方,還有各種膏滋,可根據病情、體質的不同,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服用。
補藥并非萬能
中老年人平時服用保健滋補品,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不要相信所謂的某些“祖傳秘方”;亦不可相信“久病成醫”,自以為是,急于求成,隨意“滋補”。人參雖能大補元氣、養血生津、安神益智,重癥輕癥皆可應用,但連續大量服用可產生“人參濫用綜合征”,出現煩躁、興奮、眩暈、頭痛、體溫升高、出血、高血壓等癥狀,應引起重視。
補藥并非人人相宜,不該補的補了,反而增加機體的代謝負擔。體質過虛的切忌隨意大補,否則“虛不受補”,反而補出亂子來;燥熱內盛、肝陽上亢的老年人,如果大補則會使內熱更盛,引起黏膜微血管出血、咽喉腫痛、腸燥便秘、頭痛目赤等;患有濕熱實證的老年人,如舌苔厚膩、面部浮腫或患有老年性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血脂異常),不可服用參茸類滋補藥品;另外,老年人在服用滋補藥品時,如患感冒、發熱、腹瀉或胃腸不適,則應暫停服用,待病愈之后繼續服用。服用補益類滋補藥,如味道適口,沒有毒副作用,服用時間可適當長一些;祛病類補益藥,不宜久服。服藥期間忌生冷、刺激性食物與葷腥油膩,忌飲濃茶、咖啡等。
總之,補藥畢竟不是食物,不能常吃,就是醫食兼用的藥用食物,也不是多多益善,弄不好會“物極必反”。迷信補藥,亂用補藥,不僅起不到應有的進補效果,反而會招致疾病,不利健康。所以,服補藥補品要有的放矢,對證服藥,才能補之有效,養之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