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小平,呂慶慶
(大唐景泰發電廠,甘肅 白銀 730408)
某電廠一期安裝2臺660 MW火電空冷機組,于2009年先后投產發電。機組使用ABB公司生產的UNITROL 5000型勵磁調節裝置。
2011-06-27,2號機組空冷島沖洗,有部分沖洗水淋濕了2號廠高變本體,導致直流110 V正極接地。在直流正極接地點查找過程中,該電廠熱控人員在處理廠高變油面溫度表缺陷時,因操作失誤造成直流系統負極接地,引起發電機滅磁開關跳閘停機事故。
(1)從勵磁調節器的報告及動作情況分析,勵磁調節器收到發變組保護去跳滅磁開關的指令,使滅磁開關跳閘。
(2)從發變組保護的報告及動作情況分析,發變組保護首先監測到失去勵磁,進而發出指令去跳滅磁開關來全停(指發變組保護同時去跳汽輪機、滅磁開關、發變組主開關和廠用開關)。
(3)發電機“勵磁緊急停機”事故按鈕可以緊急跳滅磁開關,安裝在運行集控操作臺前,且按鈕外殼加裝防護罩。經核實,該按鈕無人按動,且狀態良好。
(4)在勵磁調節器外供直流電源短路瞬間失電、又馬上恢復直流電源時,可能造成滅磁開關跳閘。但在機端勵磁變正常運行的情況下,即使失去2路蓄電池的外供直流電源,或者失去2路蓄電池的直流電源后再送電,均不會造成滅磁開關跳閘。發電機正常運行時,勵磁調節器的直流電源取自勵磁變低壓側,然后經交/直流轉換后進行供電,而勵磁調節器外供直流電源僅作為勵磁調節器的備用控制電源。現場模擬試驗也證明了以上分析的正確性。
(5)勵磁調節器中間繼電器KJ動作是引起跳機的“元兇”。勵磁調節裝置雖然收到跳滅磁開關的指令,但發變組和“勵磁緊急停機”按鈕均未動作去跳滅磁開關,與勵磁調節裝置的報告及動作情況相矛盾。
從以上分析可知,沒有外部信號跳滅磁開關,初步判斷是勵磁調節器中間繼電器KJ發生誤動,使滅磁開關跳閘線圈TQ動作跳閘,并且發出“勵磁裝置收到外部來跳勵磁指令”信號。
勵磁調節器控制回路原理如圖1所示。

圖1 事故時的勵磁調節器控制回路原理示意
從發變組保護出口繼電器ZJ的接點到勵磁調節器中間繼電器KJ線圈由1根長電纜(約150 m)相連,該電纜對地分布電容較大。同時,KJ動作功率較小(實際測量值僅為0.22 W),抗干擾能力差,當有嚴重的直流接地或交流電竄入直流電時,繼電器KJ就會誤動作,并導致滅磁開關跳閘進而引起跳機事故。
圖1中,當K(1)點發生接地時,+KM的電壓被接地點拉到0,-KM的電壓降為-220 V,電纜對地電容上的電壓亦變為-220 V。當再發生K(2)點接地時,-KM的電壓將接地點拉到0(此時正、負極短路),電纜對地電容上的電壓需要從-220 V變為0。但由于電容電壓不能突變,電容儲存的能量只能通過勵磁調節器的中間繼電器KJ消耗掉,這樣就使KJ發生了誤動作。
為了避免較小功率的中間繼電器KJ再次發生誤動,在KJ處加裝1個大功率繼電器DKJ(功率大于5 W),以增大抗干擾能力。由原啟動KJ的發變組保護出口繼電器ZJ的接點啟動DKJ,然后再由DKJ去啟動跳滅磁開關的中間繼電器KJ。改進后的勵磁調節器控制回路原理如圖2所示。

圖2 進后的勵磁調節器控制回路原理示意
這樣改進后,不僅保留了勵磁調節器的跳閘和報警功能,同時消除了直流接地誤跳滅磁開關的隱患。電廠實際運行經驗也表明這是一個有效的方法。
《國家電網公司十八項電網重大反事故措施(2011年12月修訂版)》第15.7.8條規定:“所有涉及直接跳閘的重要回路應采用動作電壓在額定直流電源電壓55 %~70 %范圍以內的中間繼電器,并要求其動作功率不低于5 W。”第15.7.16條規定:“對經長電纜跳閘的回路,應采取防止長電纜分布電容受影響和防止出口繼電器誤動的措施。”
直流系統接地是電力系統較為普遍、頻繁的故障,通常由電纜絕緣老化、維護人員檢修時的失誤、雨水淋濕等造成。直流系統接地導致發電機頻繁跳機,會給發電機組造成嚴重的損失。只有認真學習、熟悉并嚴格執行有關反事故措施,才能防患于未然,確保機組能安全運行。
目前,不少發電廠使用UNITROL 5000型勵磁調節裝置。該裝置雖然調節性能穩定,但也存在缺陷。因此,應加強培訓和學習,使維護人員正確掌握UNITROL 5000型勵磁調節裝置的工作原理,熟練地進行調試或根據運行需要修改參數,及時發現裝置存在的隱患缺陷并予以消除,切實保障發電機的正常穩定運行。
直流系統正極接地后,安全規定要求不得在二次回路上進行工作,以免引起新的接地,導致故障范圍擴大。而該電廠人員在直流正極接地后,違規處理廠高變油面溫度表缺陷,造成直流系統負極接地,最終釀成跳機事故。
引起直流接地的原因中存在人為的因素,為此必須制定設備檢修(消缺)工作中防止直流接地的安全措施,并認真執行。
1 王君亮.同步發電機勵磁系統原理與運行維護[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0.
2 竺士章.發電機勵磁系統試驗[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