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澳大利亞]蔡成
1990年,Sam由一個富翁變成了一無所有的窮光蛋。從富到窮花費的時間不長,一夜就能完成。而他的兄長,同樣在一夜之間失去了自己的千萬家產。
惹禍的,是房子。
Sam說,1990年是澳大利亞經濟,尤其是悉尼經濟的一道坎兒,許多意大利老鄉沒能越過這道坎,由曾經的富豪,更多是中產階級,淪為貧雇農。這年被稱為悉尼房地產發展史上的 大衰退。說起1990年,至今許多悉尼人,尤其是那些因房產泡沫破裂而一夜赤貧的人會擺出痛心疾首的架勢。
西方人對買房置業的熱情遠不如中國人,但也有例外,比如先富起來的一群人。就澳大利亞這個移民國家而言,意大利人就屬于先富起來的少數民族。
意大利人先富起來,并非他們更聰明勇敢,只是因為他們下手早,且早些年澳洲聯邦政府帶有明顯種族歧視性質的 白澳政策 幫意大利人收拾了潛在的競爭對手。拿房子說事前,還是先說說意大利人的移民史吧。因為,群體的移民史恰好見證了個體從發跡到衰落的全過程。
1920年,Sam的祖父率領全家從歐洲的亞平寧半島移民到悉尼。歐洲各國戰火頻繁,加上經濟萎靡不振促使許多人移民海外。今天的澳洲有個詞來指代他們,10 pound poms,指當年歐洲人只需花10英鎊就能到澳洲來發財,而現在指的是這群背井離鄉者的子孫后代,不是尊稱,有時可用作攻擊敵人的武器。
從亞平寧半島到澳洲,坐船要一個月。Sam的祖父和當時成千上萬的意大利人很幸運,在海上沒被惡劣的天氣盯上,順利抵達陌生的新大陸。當時,新大陸早被瓜分完了,英國人一踏足澳洲,第一件事便是搶奪地盤,劃分勢力范圍,圈地建了大量的農場。澳洲雖然土地遼闊,但可開墾的肥沃土地卻少得可憐,中北部都是沙漠。Sam的祖父就在悉尼當雇農,此時澳大利亞還不能算工業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農牧業掛帥而已,比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當然要強,可也強不到哪去。
大約是1950年,Sam的父親踏上發財的羊腸小道。手段一點都不高明,開店而已,賣比薩餅,沒想到很快發跡。發跡也不是因為從猶太人那里學了幾招經商妙計,不過是趕上了好時候,天時、地利、人和全給湊齊了。
二戰后,歐洲人移民熱潮又一次來臨。意大利被法西斯墨索里尼劫持站錯了隊伍,與德國和日本為伍,被同盟國打敗。國家戰敗,但人民無罪,意大利人紛紛逃離廢墟般的國土。恰好澳大利亞正在大力發展制造工業,急需引進工人。大量意大利人的涌入增加了比薩餅的消費。
馬克思說,資本的原始積累充滿了罪惡;Sam說,資本的原始積累充滿了艱辛。我同意后一種說法,因為我也曾親歷資本的原始積累。Sam回憶,別看比薩店小,他的父母還是要起早摸黑。比薩又不是高科技,小本經營,沒法一夜暴富,只能走薄利多銷的路子,這加大了血汗的份量。
父親故去后,Sam繼承并擴大了比薩店的生意,陸陸續續又開了三家連鎖店。而他的兄長更牛,破產之前在澳大利亞有12 個經營化工產品的連鎖店。
1989年年初,Sam離開住了20多年的Eastwood,在悉尼的海邊買了新房子。跨出新房子的后院門,就登上私家碼頭,長約10米、寬約1米的棧橋一直伸向大海。Sam一家最愛的周末節目是駕駛私家游艇從私家碼頭出發,隨便找個地方,熄了馬達,任由游艇晃悠,父子仨垂釣南太平洋。當時房價是差幾十元就到380萬澳元,即便在今天的悉尼,這個價位的房子也是絕對的豪宅價位。Sam沒想到的是,就是這套房子,將他送上了不歸路。
較之于不少國家房地產業的畸形發展,澳洲房地產業一直被公認為 健康。健康的原因是聯邦政府不允許地產開發商獲取暴利,但是,正因開發商沒法獲取高利潤,導致投資積極性不高,也就使得房地產市場始終處于饑餓狀態,也就是供不應求,從而迫使房價芝麻開花節節高。悉尼房地產業的發展,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有了明細的統計數據,而就是從此時起,一直到Sam買豪宅的1989年,房地產始終呈上升趨勢。澳洲房地產市場一直流傳這個致富神話——8年翻一番 ,也就是說,每過8年,澳洲的房價都要翻一番。從1970年代到1989年,年增15%以上是常見的,1980年增長率更達到驚人的35%,而1989年則達到頂峰,達到55%的增長率,如加上1988年27.7%的增長,兩年內房價劇增82.7%,正是看到形勢一片大好,而銀行主動找上門來貸款,Sam才興沖沖地住進海邊豪宅。
世上從來就沒有不散的盛宴,接下來悉尼房價走下坡路了。1990年跌0.7%,第二年跌5.1%。數據不恐怖,可銀行慌了,忙著清理門戶——悉尼房價下跌不是獨角戲,是世界經濟糟糕。
1990年海灣戰爭爆發,油價暴漲導致石油危機出現,先是美國經濟不妙,房價下跌。接著所有西方世界都出現經濟危機,而亞洲經濟強國日本,經濟一蹶不振,到今天都還沒徹底喘過氣來,房價更是出現了驚人暴跌。看到號稱世界經濟第二強國的日本房子出現了跳樓價,澳洲銀行家們急得想逼人跳樓——首先要逼的,是那些貸款買高價位豪宅的人。銀行是會算賬的,房市跌幅小對低價房屋沒什么影響,但對高價位房子來說,一個小數點就是幾十萬、幾百萬。
《資本論》里有句名言:資本來到世間,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這是經得住考驗的真理。銀行要的是資本增值,而不是減肥,他們對雪中送炭的事沒興趣,但干落井下石的事很在行。1990年Sam在北悉尼海濱的豪華別墅被銀行重新估價,先腰斬,再去掉一個最高價,去掉一個最低價,最后得價150萬。
Sam買房,僅支付10%的首付,其余都是銀行貸款。銀行惡人先告狀,說:好啊,你把一百多萬的房子估價為三四百萬來騙取貸款,罪不可赦,格殺勿論。銀行的口氣是冷冰冰的,一副公事公辦的派頭,而內容大致如此:要么,你一次性還清貸款;要么,先沒收房子,而你這個房子才一百多萬,資不抵債,限你在某月某日前還銀行兩百多萬
事實上澳大利亞確實存在買房詐騙銀行的事。大約是2008年我就讀到報道,一個中國人利用家里人的名字反復倒賣自己的房子,左手賣給右手,右手賣給左手,房價一路高漲,從銀行貸款越來越多,然后用多出來的錢去炒房。而后第一套房欠貸,銀行沒收該房產一看,簡直就是一個垃圾股炒到天價 鬧到法院,陪審團一致裁定:詐騙罪名成立。
究竟是銀行的罪過,還是Sam耍了騙貸手腕,我不知道,總之,他被迫匆匆忙忙低價賣掉了所有資產去繳納銀行欠款,以免訴訟之災。而他的兄長,因看到悉尼房地產市場一直紅紅火火,攤子鋪得大,貸款買了好幾套房當投資,結果賣掉化工生意也沒能還清欠款,只好宣布破產。
好玩的是,悉尼房價過了1992年又開始走上坡路了,除了2005年小有跌幅外,其余是年年看漲,銀行家們很快好了傷疤忘了疼,大撒貸款。無首付、全額貸款的服務項目都赤膊上陣了。這項服務項目直到美國的 兩房危機 發生,銀行才嚇破膽趕緊收斂囂張氣焰,老老實實走購房首付至少20%或10%的貸款路線。順便說一下,40多年來,悉尼房價除了4次下跌外,年年都步步高升。
Sam沒能挺到1992年,從此他再不做海濱豪宅的美夢。1995年他全額貸款在西悉尼買了套38萬的房子(西悉尼是整個大悉尼房價最便宜的區域)。這回走運了,2011年,他的房子賣了98萬。盡管用銀行的錢賺了錢,他說到房子和銀行,他還是憤憤不平。
銀行是婊子,房子是春藥。他下結論。
銀行是婊子,這似乎成共識了,懶得去解釋。房子是春藥,這倒稀奇。想一想,也不稀奇,有了房產,腰會挺了,走起路來連背板子都會硬了,說話的口氣都雄赳赳的,它不是春藥又是啥?當然還有個前提,那就是泡沫經濟盛行的時候,房子才千真萬確是春藥,它只會讓你的神經堅挺一會兒,神奇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