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恒 孟 菲 李 敏
(東北農業大學,哈爾濱 150030)
農村社會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沿海發達地區普及率較高,而作為東北地區的黑龍江省在農村養老保險方面有所欠缺,還需要進一步推廣,提高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農民的經濟基礎是提高農民繳費能力的前提條件,提高黑龍江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的重點是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2009年12月12日,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頒布《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實施意見》,標志著黑龍江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的正式啟動。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顯著特征:
1.實行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相結合的養老待遇,國家財政全額支付最低標準基礎養老金;黑龍江省新農保參保范圍是年滿16周歲,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可自愿參加新農保。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與家庭養老、土地保障、社會救助等其他社會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農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
2.實行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籌資辦法,地方財政對農民繳費實行補貼,參加新農保的農村居民要按規定繳納養老保險費。個人繳費標準為年繳納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五個繳費檔次,參保人每年可自主選擇一個檔次繳費。超過500元增設的繳費檔次最高標準試點期間暫不得超過1000元。參保人應每年繳費一次,至60周歲止。繳費年限最低為15年,其間因特殊情況可以間斷,只要累計滿15年即可。地方可以采取按年繳費方式收繳保費。集體補助是指有條件的村集體應對參保人繳費給予補助,補助標準由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鼓勵其他社會經濟組織、社會公益組織、個人為參保者繳費提供補助。原則上補助每名參保人每年最高不超過1000元,對每名參保人的累計補助不超過4萬元。政府補貼包括中央財政補貼和地方財政補貼兩個部分。黑龍江省基礎養老金確定為每人每月55元,全部由國家財政承擔。黑龍江省地方財政補貼政策是:農村居民參保繳費時,地方財政為參保人給予定額補貼。補貼標準是繳費100元補貼30元;繳費200元補貼35元;繳費300元補貼40元;繳費400元補貼45元;繳費500元補貼50元。所需資金,省級財政補助60%,試點縣(市、區)財政補助40%。對農村重度殘疾人等繳費困難群體,試點縣(市、區)政府為其代繳部分或全部最低標準的養老保險費。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基本原則是堅持“保基本、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
從1991年開始,黑龍江省進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全省共有8000多個村開展了養老保險試點工作。截至2007年參加養老保險的農民人數達到181.3萬人,領取養老金的人數達到5.1萬人,這其中有1/4農民每月僅能領到幾毛錢養老金,人均月領取養老金5.5元,這表明舊農保制度根本起不到養老的作用,同時也抑制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發展。2007年黑龍江省農民續繳農保保費平均人數只有3%,而省會哈爾濱農民續繳率也只有5%,作為黑龍江省經濟狀況相對較好的阿城區的續繳率也僅為1%,從2000年至2005年阿城區新增參保人數平均每年僅為6人,可見2009年之前,黑龍江省還未開始實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這一時期的農村養老保險存在的問題是覆蓋面窄,從而會導致機構設置、管理系統等不變成本只能在較小的范圍內分攤,因此暴露出規模不經濟問題,資金短缺是最終制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另外一方面黑龍江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保險資金籌集困難,抑制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
自2009年12月黑龍江啟動新農保試點工作以來,堅持“保基本、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截止2010年10月末,已登記參保142.5萬人,登記率為96.4%。其中,2010年實際參保人數為124萬人,參保率為87%,收繳保費1.38億元,共為試點地區近30萬60周歲以上農村居民發放2億多元基礎養老金。截止目前,中央財政已撥付黑龍江省第一批試點2009年度補助資金2521萬元,2010年度補助資金3.18億元。
所謂人口老齡化,是指老年人在總人口中的相對比例上升,按國際通行的標準,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超過7%,即可看作是達到了人口老齡化。黑龍江省2010年65歲以上人口占全省總人口比重為8.32%(見表1),并且每年以6.8%的速度增加。黑龍江省面臨著老年人基數大、增長快、高齡化以及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使得國家、地方政府和農民自身的養老補貼壓力增大。

?
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基金由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三部分構成。農村養老保險基金的籌集主要依靠的是個人基金積累。
根據表2可知,2010年黑龍江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全年生活消費支出為4391.2元,這其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消費金額是1483.9元,用于衣著的消費金額387.2元,用于居住的消費金額793.8元,用于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的消費金額是164.6元,用于醫療保健的消費金額為443.2元,用于交通和運輸的消費金額為455.9元,用于文化教育、娛樂用品及服務的消費金額為560.7元,用其他商品和服務的消費金額為101.9元,而全年人均純收入僅為4391.2元,因此除了基本的支出外沒有充裕的資金支付養老保險金,這就說明農民的收入水平過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金的繳納。

?
另外,2001年至2010年黑龍江省農民的純收入增長速度緩慢,近十年的增長額僅為3930.4元,只能維持農民自身的基本生活,加上國家政策及黑龍江省種植期短和自然災害等因素對農產品的影響都會減少農民的收入,導致農民的支出比收入高,沒有多余的資金支付養老保險金,對養老保險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大多數農民都會選擇較低檔次的繳費標準。特別是經濟不發達的鄉鎮,養老金額少,起不到農民養老的作用,所以農民不愿繳納農村養老基金,這就不利于養老保險基金的籌集,不利于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不利于農村居民老年人的養老,更不利于社會的穩定。
目前個人繳費標準設為每年5個檔次,地方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增設繳費檔次。參保人自主選擇檔次繳費,多繳多得。在調查中發現,家庭純收入較低的家庭選擇最低檔次投保或者不投保,而家庭純收入越高的家庭,對個人繳費檔次的選擇越高,純收入較低的農民家庭還是占大部分比例,所以,家庭收入低仍是被調查農民選擇較低投保檔次或不參保的主因。
從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影響農民繳費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農民的收入水平低,現在以黑龍江省14個試點縣的農民收入來分析黑龍江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農民繳費能力。

?
表3是2010年黑龍江省14個試點縣的農民人均純收入情況,經過計算可知這14個縣的人均收入是8163.79元,而2010年黑龍江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全年生活消費支出為4391.2元,所以可以假設這14個試點縣農村居民都具有繳費能力。
其中,家庭人均純收入5000元以下的只有綏棱1個縣;5000元到7000元有4個縣,包括依安、鐵力、勃利和黑河愛輝區;7000元到10000元有6個縣,包括富錦、蘿北、依蘭、寶清、肇源、佳木斯郊區;10000元以上有3個縣,有虎林、寧安、漠河。

?
根據表3和表4可以看出,人均純收入低于5000元的農村居民有45.1%選擇年繳費金額100元這個檔,人均純收入在5001—7000元的農村居民有34.2%選擇100元這個檔,所以結合表3可知黑龍江14個試點縣中有5個試點縣區人均純收入低于7000元的農村居民會選擇100元繳費檔,人均純收入在7001—10000元的農村居民有30.3%選擇300元這個檔,有6個試點縣選擇這個檔次;人均純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農村居民有26.5%選擇300元這個檔,有3個試點縣選擇這個區域。

圖1 黑龍江省14個試點縣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
根據圖1、表4并結合農民收入和支出情況,可以看出這14個試點縣絕大部分地區的農村居民都能繳納每年100元的社會養老保險金,覆蓋率近乎于100%;14個試點縣的農村居民能每年繳納300元的社會養老保險金的覆蓋率為60%左右,這部分農村居民的年純收入在7000元至15000元之間;而400元和500元的繳費檔次在這14個縣的覆蓋率微乎其微。
現階段,黑龍江省農村經濟的發展程度較低,與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民相比收入還是很低的,而且政府的財政補助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這就導致黑龍江省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繳費水平徘徊在300元以下,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以下幾點措施:
黑龍江省農民個人收入水平較低,不僅限制了養老保險的農民繳費能力,同時也限制了養老保險基金的籌集,最終抑制了農民參保的積極性,由于經濟的發展水平決定了農村養老保險的水平,所以增加農民個人收入刻不容緩,因此要從以下幾方面提高農民的收入:一是在農村建立勞動力市場,通過勞動力市場這個平臺拓寬農民的就業渠道,增加農民就業,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二是農民在農業上面臨的主要風險是自然災害,通過建立農業保險制度,減少經濟上的損失,減輕農民負擔,幫助農民樹立抗災自救的能力和信心,促進農村社會的穩定;三是在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安排上,對經濟收入不同層次的農村居民,應該給予不同的優惠政策,并結合農業產業化發展,維持農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四是在農村土地資源的利用上引入市場機制,利用土地資源要素進行合理化配置,促進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從而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
黑龍江省可以將養老保險繳費金設定為預期生活消費支出的1/4到1/2,并劃分為若干檔次,由參保人員自愿選擇。這樣,低保標準一般為預期生活消費支出的1/4以下。根據養老金給付標準略高于低保標準的原則,按照預期生活消費支出的1/4設定養老金給付標準,也能實現農保制度的基本養老功能。
提高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的必要條件是增加財政補貼,黑龍江省經濟發展程度相比東部地區偏低,僅僅依靠黑龍江省財政補貼還是不夠的,應該通過國家、省、市、集體、農民五方進行籌資。國家可以采取的補貼方式有繳費補貼、基金貼息、待遇調整、老人直補等。其他各方投入比例和繳費標準應當根據黑龍江省各縣市地區的實際經濟情況量力而行,做到因地制宜,對癥下藥。通過充分的經濟補貼,最終建立低費率、廣覆蓋、可轉移的養老保險制度。
〔1〕吳曉東.中國農村養老供給的困境與出路[J].社會科學研究,2004(1).
〔2〕林源.2010.我國農村養老模式選擇的探討—基于農民社會養老保險繳費能力的實證分析[J].懷化學院學報,2010(06).
〔3〕蔣德理.溫家寶:本屆政府任期內實現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和新農保全覆蓋[J].勞動保障世界,2011(8).
〔4〕安增龍.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5〕陳淑君.人口老齡化與黑龍江農村養老救助體系研究[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9(3).
〔6〕栗戰書.黑龍江省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三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R].黑龍江信息網,2009-01-14.
〔7〕朱妍君,徐芳芳.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基金的籌集機制改革的對策[J].政經視點,2011(7).
〔8〕李蘭雄.解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管理存在的問題[J].財會月刊,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