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直接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面對防不勝防的有毒食品,一些人甚至發出了“還有什么可以吃”的哀嘆。其實,我覺得沒必要如此悲觀。老百姓管不了食品生產銷售的安全,但是卻能管得住自己的嘴巴。俗話說“病從口入”,把好“進口”關,盡量遠離有害食品,安全和健康就會常在身邊。
我和老伴兒住在兒子家,平日里主要就是做飯、帶孫子,肉菜果蔬幾乎都由我來購買。為了保證吃得安全,我注意做到了以下幾點。
1.不圖方便:凡是“進口”的物品,盡量購買原始的,或者是加工次數少的,回家自己動手按照口味需求加工制作。肉類從來是自己切剁制餡,以避免公用絞肉機的污染(特別是防止不法商販借機摻加劣質物)。不買開袋即食的成品以及拌好、煮熟的半成品,避開商販可能摻雜使假的機會。
2.不貪便宜:農貿市場、街頭小販的物品比較便宜,但是很難保證綠色環保的要求,農藥殘留是否超標沒法鑒別。因此,凡是“進口”的物品,我都堅持去超市購買,雖然也不敢保證沒有問題,畢竟安全系數大一些,出了問題維權有據,健康風險有保證;肉菜類打折促銷的從來不買,因為這些物品大多接近保質期,吃得不及時就可能引起麻煩。
3.不趕時髦:有些應季瓜果蔬菜提前進入市場,價格會很高,這就誘使商家不惜手段牟取暴利的行為發生,諸如西紅柿的催熟著色,草莓的催大催甜,西瓜注入甜味劑和色素,等,所以這時不能“饞著要吃”。等到蔬菜大批量上市,不僅價格大降,而且摻加各種毒素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4.不求漂亮:我從來是自己買面用“面肥”(不使用市場上銷售的“酵母”)發酵蒸饅頭。經過對比,摻加增白劑的面粉除了白以外,遠沒有不摻加增白劑的面粉做出的饅頭味道好,添加劑把那種清香有咬勁的自然態給破壞了。有很多物品都是產銷商用添加劑、染色劑精心打扮了的,這些東西很好識別,只要別“愛美”就不會上當。
我的飯桌我做主,對孩子來說更為重要。商販都知道孩子的錢好賺,總是想些歪招奇招撬孩子的嘴,在食品中添加形形色色的添加劑來吸引孩子的眼球和胃口,所以說兒童食品的安全性更差。因此,從孫子能吃東西開始,我們就叫他吃家常便飯,輔以蛋、奶和水果等。現在雖然還不到3歲,孫子卻已經養成了和我們同桌吃飯的習慣,饅頭、米飯、玉米粥,做啥吃啥,不用另起鍋灶;像一般孩子都特別愛吃的果凍、糖果、火腿腸、飲料等,幾乎沒讓他吃過,街頭小攤的兒童食品他也不吵著要。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就為他的健康成長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