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陽 靳 英 陳 蕾 張 偉 劉 波 王建昌
(空軍總醫院干部病房,北京 100142)
動脈硬化既是高血壓患者并發心腦血管疾病的基本病理改變之一,也是其發生心腦血管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動態動脈硬化指數(AASI),與頸-股動脈脈搏波傳導速度具有良好的相關性。已有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壓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及尿微量白蛋白(MAU)水平是其發生心血管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1〕。本研究觀察老年高血壓患者AASI與頸動脈IMT及MAU的相關性,以探討AASI在老年高血壓患者心血管風險評估中的作用。
1.1 對象 選擇2007年5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干部病房住院,資料完整并行24 h動態血壓檢查,無糖尿病史的老年高血壓患者172例,男147例,女25例,年齡60~84〔平均(74±6)〕歲。高血壓診斷標準根據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修訂版),收縮壓(SBP)≥140 mmHg和(或)舒張壓(DBP)≥90 mmHg。所有患者均遵從醫囑服用降壓藥物治療。排除繼發性高血壓、心臟瓣膜病、貧血、甲亢以及有明顯腎功能損害的患者(男性血肌酐≥142μmol/L,女性血肌酐≥130μmol/L)。
1.2 方法
1.2.1 動態血壓檢測 采用美國Spacelabs90217型動態血壓儀對患者進行24 h動態血壓監測。袖帶固定于非優勢臂上臂,設定白天(6:00~21:59)每隔20 min測量1次;夜間(22:00~5:59)每隔30 min測量1次。有效血壓測量次數>80%為有效病例。
1.2.2 頸部血管超聲檢查 采用Philips公司HDI5000SonoCT彩色高頻實時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7.5 MHz,于二維切面探查頸總動脈后壁,測量分叉處及據此遠心1 cm、近心1 cm處頸動脈IMT,并取左右兩側共6點的平均值為頸動脈IMT。根據2005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版),頸動脈IMT≥0.9 mm定義為頸動脈IMT增厚,IMT≥1.3 mm定義為頸動脈斑塊〔2〕,斑塊指數定義為:雙側頸動脈無斑塊為1;有1處斑塊為2;斑塊數≥2處指數為3。
1.2.3 計算AASI 根據Li〔3〕的計算公式,AASI=1-b(b為24 h動態血壓數值中DBP與SBP的回歸斜率)。
1.2.4 估算腎小球濾過率(GFR) 根據簡化MDRD公式估算GFR。eGFR=186×(血肌酐)-1.154×(年齡)-0.203×(0.742女性)(ml·min-1·1.73 m-2)。
1.2.5 MAU及其他生化指標測定 患者住院期間留晨尿,采用美國BECKMAN IMMAGE 800特種蛋白儀,免疫比濁法測定MAU,正常值范圍0~19 mg/L。空腹采血,日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立7600)測定肝功、腎功、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標。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數據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計數數據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運用Pearson相關分析及多元線性回歸分析AASI與各因素的相關性。
2.1 不同AASI分組中各臨床特征比較 根據本研究患者AASI的分布情況,以AASI<0.55或 AASI≥0.55分為兩組。結果顯示,AASI≥0.55組的患者IMT、頸動脈斑塊指數及MAU水平顯著高于AASI<0.55組(P<0.001)。兩組間其他臨床特征比較:年齡、平均SBP水平、平均DBP水平、血肌酐(Cr)及eGFR均有顯著性差異;但體重指數(BMI)、總膽固醇(TC)、高密度膽固醇(HDL-C)、低密度膽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水平及所服用降壓藥物兩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見表1。
2.2 AASI與IMT、頸動脈斑塊指數及 MAU的相關分析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AASI與IMT、頸動脈斑塊指數及MAU呈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IMT(r=0.560,P<0.001)、頸動脈斑塊指數(r=0.591,P <0.001)、MAU(r=0.538,P <0.001)。AASI與年齡(r=0.420,P<0.001)、平均 SBP水平(r=0.447,P <0.001)、Cr(r=0.552,P <0.001)也呈顯著正相關;與平均 DBP水平(r=-0.484,P<0.001)、eGFR(r=-0.654,P<0.001)呈顯著負相關;與 TC(r=-0.017,P=0.842)及LDL-C(r=-0.036,P=0.636)無相關性。控制年齡、平均SBP、平均DBP、Cr及eGFR等因素后,偏相關分析顯示,AASI仍與IMT、頸動脈斑塊指數及MAU顯著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 IMT(r=0.175,P<0.025)、頸動脈斑塊指數(r=0.224,P <0.004)、MAU(r=0.214,P=0.006)。

表1 不同AASI分組中臨床特征比較(x±s)
2.3 IMT、頸動脈斑塊指數及MAU與各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分別以IMT、頸動脈斑塊指數及MAU為應變量,其他各因素為自變量,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顯示,IMT、頸動脈斑塊指數及MAU均與AASI獨立相關,其標準化偏回歸系數分別為:IMT(β=0.260,P <0.001)、頸動脈斑塊指數(β=0.252,P <0.001)、MAU(β =0.337,P <0.001)。
本研究結果表明,AASI與老年高血壓患者頸動脈IMT、頸動脈斑塊指數及MAU水平呈顯著正相關,調整年齡、SBP水平、LDL-C等傳統危險因素后,AASI仍與高血壓患者頸動脈IMT、頸動脈斑塊指數及MAU水平呈明顯的正相關,AASI是老年高血壓患者頸動脈IMT及MAU異常的獨立預測因素。
作為高血壓患者靶器官損害的標志,已有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壓患者頸動脈IMT及MAU水平是其發生心血管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1〕。動脈硬化導致的動脈彈性功能減退,是高血壓患者并發心腦血管疾病的基本病理改變之一,也是其發生心腦血管事件的獨立危因素。傳統的評價動脈硬化程度的指標脈搏波速度與高血壓患者的頸動脈IMT及MAU水平相關〔4〕,可預測其發生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AASI是Li等〔3〕于2006年提出的一種利用24 h動態血壓監測數據反映動脈硬化程度的新指數,與頸-股動脈脈搏波傳導速度具有良好的相關性。可獨立預測高血壓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風險及靶器官的損傷。在Dublin終點事件研究中,對11 291例高血壓患者平均隨訪5.3年,結果顯示AASI是心血管事件的獨立預測因素〔5〕。在Cox回歸分析中,對性別、年齡、平均動脈壓、BMI、吸煙、糖尿病、既往心血管病史等影響因素進行校正后,AASI仍可預測心血管事件病死率(95%CI:1.04~1.24)。在同一研究中,AASI也是腦卒中的獨立預測因素,其對腦卒中的預測優于24 h脈壓。AASI也與高血壓患者的靶器官損害相關。一項對188例未治療的意大利高血壓患者的研究表明,AASI每增加一個標準差(0.17),患MAU、頸動脈斑塊或IMT、左心室肥厚的危險增加2倍〔6〕。劉艷〔7〕、王雅瓊〔8〕等的研究也表明 AASI與高血壓患者頸動脈IMT及MAU水平有關,表明高血壓患者AASI可能是其發生心血管事件風險的一個較好的預測因素。雖然對AASI是否是反映動脈硬化特異性指標存在爭議〔9〕,但現有的臨床研究,包括較大樣本的Dublin終點事件研究表明,AASI對高血壓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及腦卒中具有較好的預測價值,其更廣泛的臨床應用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1 Jager A,Kostense PJ,Ruhe HG,et al.Microalbuminuria and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a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cardiovascular and all-cause mortality,especially among hypertensive subjects:five-year follow-up of the Hoorn Study〔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1999;19(3):617-24.
2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修訂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3-6.
3 Li Y,Wang JG,Dolan E,et al.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 derived from 24-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J〕.Hypertension,2006;47(3):359-64.
4 Munakata M,Miura Y,Yoshinaga K,et al.Higher 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future microalbuminuria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the J-TOPP study〔J〕.J Hypertens,2009;27(7):1466-71.
5 Dolan E,Thijs L,Li Y,et al.Ambulatory aterial stiffness index as a predictor of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the Dublin outcome study〔J〕.Hypertension,2006;47(3):365-70.
6 Leoncini G,Ratto E,Viazzi F,et al.Increased 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 is associated with targer organ damage in primary 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2006;48(2):397-403.
7 劉 艷,曹桂蓮,陳愛芳.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動態動脈硬化指數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0;18(7):563-5.
8 王雅瓊,胡亞蓉,李 燕,等.動態動脈硬化指數與高血壓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關系〔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1;19(4):342-6.
9 Schillaci G,Parati G,Pirro M,et al.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 is not a specific marker of reduced arterial compliance〔J〕.Hypertension,2007;49(5):9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