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永強
(梧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心血管內科,廣西 梧州 543002)
深靜脈血栓是創傷及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也是引起患者術后發生肺栓塞的主要因素。血流速度、高凝狀態和創傷是深靜脈血栓發病的三大因素,而深靜脈血栓的發生與發展是損傷、凝血因子、炎癥因子共同作用的復雜過程〔1〕。研究深靜脈血栓患者血中各種因子的異常變化對于疾病早期診斷和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筆者對我院手術治療的下肢骨折患者進行對照研究,探討D-二聚體、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應蛋白(hs-CRP)對深靜脈血栓性疾病早期診斷及預后的價值。
1.1 臨床資料 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并行手術治療的下肢骨折患者96例,根據術后是否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34例,為手術后發生深靜脈血栓的患者,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齡60~78〔平均(63.4±6.8)〕歲,均經彩色多普勒和靜脈血管造影診斷;對照組62例,手術后未發生深靜脈血栓,其中男38例,女24例,年齡62~77〔平均(64.2±6.4)〕歲。排除糖尿病、肝腎功能障礙、甲狀腺功能亢進、腦出血、惡性腫瘤及凝血機制異常患者。
1.2 檢查方法 受檢者于手術前、手術后24、48、72 h清晨采集空腹靜脈血4 ml,分成兩管,每管2 ml。一管用于檢測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PT、APTT采用凝固法測定。另一管加入枸櫞酸鈉抗凝,4 000 r/min離心15 min,取血漿,應用免疫比濁法檢測血漿D-二聚體、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儀器為全自動血凝分析儀(STAGO公司生產)。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hs-CRP水平,試劑盒和抗體為上海森熊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檢測程序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數據資料以x±s表示,兩組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有效率等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相關性分析應用Logistic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后各觀察指標檢測結果 手術后24 h開始,研究組患者血漿D-二聚體、同型半胱氨酸、hs-CRP較對照組明顯升高(P<0.05),手術后48 h兩組上述指標有非常顯著的差異(P<0.01,P<0.05),手術后72 h研究組D-二聚體、同型半胱氨酸、hs-CRP有所下降,但仍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P<0.01)。手術后24 h研究組PT、APTT與對照組無統計學差異(P>0.05),手術后48 h、72 h研究組PT、APTT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D-二聚體、同型半胱氨酸、hs-CRP與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相關性分析 見表2。Logistic分析顯示術后D-二聚體、同型半胱氨酸、hs-CRP與深靜脈血栓的發生呈正相關(r=3.117,P<0.05;r=4.358,P <0.05;r=2.873,P <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后各觀察指標檢測結果(x±s)

表2 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D-二聚體是纖溶酶作用于交聯纖維蛋白形成的特異性降解產物,當機體血液處于高凝狀態或纖溶功能亢進時,D-二聚體可特異性升高。正常人血漿 D-二聚體的含量小于0.4 mg/L〔2〕。Bradley 等〔3〕通過對 138 例深靜脈血栓患者的研究發現,若D-二聚體大于0.4 mg/L,深靜脈血栓診斷的靈敏度為97.7%,特異度為48.9%。而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在手術后12 h,D-二聚體異常升高,24 h達到高峰,D-二聚體水平顯著高于0.05 mg/L。說明研究組患者手術后纖溶系統已經激活,患者具有發生深靜脈血栓的高危性。
同型半胱氨酸是蛋氨酸代謝的中間產物,是已被證實的動脈系統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近年來國外有研究發現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與靜脈血栓栓塞癥存在關聯〔4〕。同型半胱氨酸可能通過破壞血管內皮,激活血小板、凝血系統,抑制蛋白C等多種途徑參與血栓形成。國外一項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大約25%的靜脈血栓栓塞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而1/3的靜脈血栓栓塞患者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5〕。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從手術后12 h開始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并持續保持較高水平,說明研究組患者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因此有發生深靜脈血栓的危險。
CRP是一種急性期蛋白,其水平升高可以反映機體存在炎癥反應機制的激活。近年來,炎癥反應在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逐漸得到人們的重視。Yoo等〔6〕研究發現,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栓塞癥患者血漿CRP水平顯著升高,并證實炎癥因子在深靜脈血栓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CRP可以通過激活機體單核細胞、促進組織分泌組織因子,啟動凝血機制。另一方面,CRP還可以促進人體合成凝血因子,加速血栓形成〔7〕。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手術后24 h CRP較對照組明顯升高,手術后48 h兩組有非常顯著的差異,手術后72 h CRP有所下降,但仍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CRP對深靜脈血栓的診斷有一定價值。PT、APTT是常見的反映血液凝血狀態的指標,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手術后上述指標也發生異常改變,但這種異常改變發生在手術后48 h,在手術后24 h研究組PT、APTT與對照組無統計學差異。因此,PT、APTT雖然可以反映患者血液狀態,但對深靜脈血栓的早期診斷并無太大價值。
綜上所述,2聚體、同型半胱氨酸、超敏hs-CRP是深靜脈血栓的敏感指標,三者結合對于深靜脈血栓性疾病的診斷和預后判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1 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座談會紀要.預防骨科大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專家建議〔J〕.中華骨科雜志,2005;25(10):636-40.
2 侍冬成,吳 蔚,趙 鋼,等.D-二聚體峰值變化與下肢骨折、骨盆骨折患者深靜脈血栓的關系研究〔J〕.重慶醫學,2011;40(13):1291-3.
3 Bradley M,Bladon J,Barker H.D-dimer assay for deep vein thrombosis:its role with colour Doppler sonography〔J〕.Clin Radiol,2000;55(7):525-7.
4 黃 寧,柳衛芳,畢 正.下肢骨折并發深靜脈血栓患者血漿Hcy、LP(a)水平檢測及分析〔J〕. 山東醫藥,2010,50(51):99-100.
5 任 鴻,文 亮,徐世偉,等.573例多發傷骨折的早期診斷分析〔J〕.重慶醫學,2008;37(24):2763-4.
6 Yoo MC,Cho YJ,Ghanem E,et al.Deep vein thrombosis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in Korean patients and D-dimer as a screening tool〔J〕.Arch Orthop Trauma Surg,2009;129(7):887-94.
7 王瑞勝,王景璋,王紅宇.CRP與IL-6在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意義〔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1;17(3):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