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嵩 劉宗明
(吉林省腫瘤醫院麻醉科,吉林 長春 130012)
疼痛是一種主觀的意識,癌性疼痛不僅給患者造成巨大的肉體和精神的痛苦,還影響機體的免疫和消化等功能。芬太尼廣泛應用于臨床手術鎮痛及癌性疼痛的治療,但對于晚期癌痛患者,其潛在的副作用(惡心、嘔吐、呼吸抑制等)更加明顯。氟比洛芬酯(凱紛)是一類新研制的以脂微球(LM)為藥物載體的非甾體類鎮痛劑,可以靶向聚集在手術切口及炎癥部位發揮鎮痛作用,并且減少了相關并發癥〔1〕。因而被應用于急慢性疼痛及癌性疼痛的治療。本文采用病人自控鎮痛(PCA)的方法觀察凱紛復合芬太尼應用于老年晚期癌痛病人的鎮痛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率。
1.1 一般資料 選擇老年晚期癌癥病人60例。男25例,女35例,年齡60~80歲,體重45~65 kg。肺癌6例,胃癌12例,胰腺癌8例,乳腺癌16例,卵巢癌9例,直腸癌9例。美國麻醉師協會(ASA)Ⅲ~Ⅳ級,隨機雙盲分為兩組:單一用藥組30例單純采用芬太尼自控靜脈鎮痛(PCIA);聯合用藥組30例采用氟比洛芬酯復合芬太尼PCIA。納入標準:①經臨床、影像學和病理學檢查確診為惡性腫瘤。②經過WHO推薦的三個階梯止痛治療口服或肌肉注射鎮痛藥效果欠佳或不良反應明顯。③同意長期置管〔2〕。排除標準:有非甾體類藥物過敏史、消化道潰瘍病史、凝血機制障礙、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重、身高、體表面積等指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
1.2 方法
1.2.1 鎮痛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PCIA,應用微量止痛泵(CBI+PCA 100)。設定輸注速度2 ml/h,單次0.5 ml,鎖定時間15 min。靜脈留置套管針,定期更換穿刺。鎮痛藥物配方:單一用藥組芬太尼1.0~1.2 mg+雷莫司瓊0.6 mg+0.9%生理鹽水(NS)共100 ml。聯合用藥組:芬太尼1.0~1.2 mg+氟比洛芬酯200 mg+雷莫司瓊0.6 mg+0.9%NS共100 ml。
1.2.2 鎮痛監測 用藥后應用Med-adult U1880D型袖帶持續監測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脈搏血氧飽和度(SaO2)和心電圖的監測使用 Solar 8000M型監測儀,兼顧肢體導聯2個和胸導聯3個。
1.2.3 療效評定指標 觀察并記錄應用微量泵后48 h鎮痛效果及不良反應。鎮痛開始后4、8、12、24、48 h記錄各項指標。鎮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無法忍受的劇烈疼痛。研究結束時統計PCA泵按壓次數,同時觀察患者有無眩暈、惡心、嘔吐、嗜睡、皮膚瘙癢和尿潴留及呼吸循環影響等不良反應。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
應用PCIA 4 h鎮痛期間單一用藥組與聯合用藥組鎮痛效果比較無明顯差異(P >0.05);應用 PCIA 泵 8、12、24、48 h,聯合用藥組評分明顯低于單一用藥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單一用藥組患者PCIA按壓次數明顯高于聯合用藥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兩組患者均無明顯呼吸抑制及循環抑制,惡心的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用藥組患者嘔吐及嗜睡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單一用藥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各時點VAS評分比較(x ± s,n=30)

表2 兩組患者PCIA按壓次數比較(x ± s,n=30)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n(%),n=30〕
近年來,癌癥患者的發病率全球有顯著上升的趨勢,其中有疼痛者可高達70%以上。惡性腫瘤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疼痛稱為癌痛〔3〕。長期持續難以忍受的癌性疼痛不僅對患者的心理、生理及生活質量有顯著的影響,而且對家庭生活和社會也有重要的不利影響。目前,臨床治療癌痛多采用WHO推薦的三階梯方案,此原則已逐漸向疼痛的規范化處理過渡。首先采用口服鎮痛藥的方式,對于大多數晚期癌痛患者可以獲得有效的緩解〔4〕。但老年癌痛患者由于年老體弱及癌癥長期消耗導致惡病質等因素,口服鎮痛藥物常常致其療效局限而達不到滿意的鎮痛效果,所以通常選用強阿片類藥物如嗎啡、哌替啶等連續注射,一方面使其痛苦不堪,另一方面又難以耐受阿片類藥物的不良反應。為解決這部分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質量,尋求更佳的鎮痛模式及鎮痛藥物以期獲得更滿意的鎮痛效果、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芬太尼屬于阿片類藥物,廣泛應用于手術及癌痛的治療,但其本身潛在的不良反應惡心、嘔吐、尤其易發生過度鎮靜和呼吸循環抑制〔5〕,促使人們尋求更佳的復合鎮痛用藥配方。早在1992年日本就已使用氟比洛芬酯(凱芬)治療癌性疼痛〔6〕。氟比洛芬酯是以LM為藥物載體的非甾體類鎮痛劑,其鎮痛機制是藥物到達腫瘤部位后,通過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發揮鎮痛作用。通過減少前列腺素的合成,環氧合酶(COX)抑制劑阻滯了機體對內源性炎癥介質的傷害性感受反應〔7〕。腫瘤部位新生毛細血管較為豐富,且常伴有炎癥介質大量合成釋放,導致內皮細胞間隙擴大,易于氟比洛芬酯靶向聚集在腫瘤部位,隨后被前列腺素(PG)合成細胞如巨噬細胞和中性白細胞攝取,抑制PG的生物合成,從而起到止痛作用〔8〕。由于癌性疼痛為持續性疼痛,故要求鎮痛劑具有鎮痛效果持久的特點。氟比洛芬酯(凱紛)由LM控制包裹的氟比洛芬酯脂的釋放,使藥效持續時間長,氟比洛芬酯脂LM注射液這一特點有臨床應用價值〔9〕。且氟比洛芬酯脂復合制劑能夠靶向分布到血供豐富的腫瘤部位,從而增強藥效;易于越跨細胞膜,縮短起效時間,有較強及快速的鎮痛效果。氟比洛芬酯脂注射液治療中重度癌痛療效可靠,生活質量可得到改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已被醫療界廣泛認可。
癌痛多數為慢性持續性中等強度以上的疼痛,氟比洛芬酯能夠協同芬太尼的鎮痛效果。本研究表明氟比洛芬酯復合芬太尼用于晚期癌痛病人PCA,不僅鎮痛療效確切、不良反應發生率低,而且能夠起到改善病人生活質量的效果,目前已受到廣大癌痛患者和臨床醫生的歡迎。
1 Hashida M,Kawakami S,Yamashita F.Lipid carrier systems for targeted drug and gene delivery〔J〕.Chem Pharm Bull,2005;53(8):871-80.
2 陳曉敏,吳艷琴,黃賢明,等.病人自控鎮痛用于頑固性晚期癌痛治療的臨床觀察〔J〕.現代實用醫學,2006;18(12):874-5.
3 Mizuno J,Sugimoto S,Kaneko A,et al.Convulsion following the combination of single preoperative oral administration of enoxacine and single postoperative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flurbiprofen axetil〔J〕.Masui,2001;50(4):425-8.
4 Kedlaya D,Reynolds L,Waldman S.Epidural and intrathecal analgesia for cancer pain〔J〕.Best Pract Clin Aanesthesiol,2002;16(4):651-65.
5 Della-Rocca G,Coccia C,Pompei L,et al.Post-thoracotomy analgesia:epidural vs intravenous morphine continuous infusion〔J〕.Minerva Anestesiol,2002;68:681-93.
6 譚冠先,鄧遒封,傅志儉.疼痛診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87-8.
7 王偉鵬,李立環.臨床麻醉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30.
8 劉紅星.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及其應用〔J〕.臨床藥物治療雜志,2005;3(6):60-1.
9 安 崢,譚元菊.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載體制劑與注射用酮洛芬對照治療術后及癌性疼痛〔J〕.中國新藥雜志,2004;13(9):8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