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偉,何寶林
(農業部西北作物抗旱栽培與耕作重點開放實驗室,甘肅省旱作區水資源高效利用重點實驗室,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旱地農業研究所,蘭州,730070)
馬鈴薯是甘肅省東部地區三大主要作物之一,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結構中的支柱產業,由于其產量高、產品用途廣,集糧、菜、經、飼于一體,種植效益好,在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方面占有重要地位[1~5]。為了做大做強隴東馬鈴薯產業,針對當地馬鈴薯生產中普遍存在的品種老化問題,試驗選取了目前商品性及抗逆性較為突出的8個新品種進行了品種比較試驗,以期全面了解各品種在當地種植的適應狀況及商品性,初步選出可在甘肅東部地區示范推廣的新品種,以提高馬鈴薯生產的經濟效益,促進馬鈴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隴薯5號(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選育)、隴薯6號(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選育)、隴薯7號(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馬鈴薯研究所選育)、莊薯3號(甘肅省莊浪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選育)、寧薯4號(寧夏西吉縣良種示范繁殖場選育)、中大1號(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選育,CK)、青薯168(青海省農業科學院選育)、虎頭(河北省張家口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
試驗于2010年4~9月在甘肅省莊浪縣進行,采用露地地膜覆蓋栽培,地膜選用厚度0.008 mm、寬1.2 m的黑色農用聚乙烯地膜。采用單因素隨機區組設計,3 次重復,小區面積 21.6 m2(3.6 m×6 m),采用全膜側溝播技術,先起壟覆膜再播種。壟寬70 cm,壟高30 cm,株距35 cm,播種密度3 200株/667 m2。667 m2施農家肥 3 000 kg,尿素 7 kg,普鈣 50 kg,現蕾期追施尿素10 kg/667 m2,播前用 40%辛硫磷0.5 kg/667 m2處理土壤,防治地下害蟲,其他田間管理措施同常規。
試驗結果(表1)表明,參試馬鈴薯品種中,莊薯3號生育期最長,為150 d,屬于晚熟品種;隴薯系列生育期接近,為139~141 d;寧薯4號、中大1號、青薯 168、虎頭分別為 139,132,140,136 d。
在甘肅隴東地區,馬鈴薯長期以來主要作為輔助口糧和飼料,僅有少部分作為商品在當地流通,要求品種具有豐產性、抗病性及適口性。隨著經濟的發展,馬鈴薯生產在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品種的薯形薯色、耐貯運能力、表觀光滑度、芽眼的深淺及適口性等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試驗結果(表2)表明,參試馬鈴薯品種中莊薯3號、隴薯5號、隴薯7號、寧薯4號薯塊整齊,芽眼淺,薯形規則,單株塊莖質量較大,大中薯率高,分別為75.8%、75.1%、70.4%、65.0%,均高于對照,而其余參試馬鈴薯品種單株塊莖質量、大中薯率較低。

表1 參試馬鈴薯品種生育期比較
由產量結果(表3)可知,參試馬鈴薯品種產量由高到低依次為莊薯3號>隴薯5號>隴薯7號>青薯168>寧薯4號>虎頭>中大1號>隴薯6號,參試馬鈴薯品種除隴薯6號比對照減產18.60%外,其余品種均比對照增產,分別比對照增產63.05%、55.06%、48.45%、46.90%、34.01%和11.34%。經方差分析,品種間差異極顯著(F=11.83>F0.01=4.28),重復間差異不顯著 F=0.21<F0.05=3.74),莊薯 3 號、隴薯 5號、隴薯7號、青薯168、寧薯4號、虎頭和中大1號差異極顯著,隴薯6號與中大1號差異不顯著。
由于2010年7月平均氣溫為19.6℃,較歷年值略低0.4℃,降水112.6 mm,較歷年值略多13.3%,氣候條件適宜,為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8月降水49 mm,比歷年值偏少52%,由于降水少,晚疫病的蔓延受到一定的抑制;9月降水63.1 mm,比歷年值略少5%,充足的濕度條件使晚疫病再度擴展蔓延,呈現出又一次發病高峰,但充沛的降雨和適宜的溫度條件為參試馬鈴薯品種的抗病性鑒定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各品種晚疫病調查結果為,中大1號、青薯168、虎頭、隴薯5號、隴薯6號發病較早,盛發期病葉率高,其中中大1號、隴薯5號、隴薯6號晚疫病嚴重和病情指數較高,不抗晚疫病;而莊薯3號發病最晚,高抗晚疫病;隴薯7號、寧薯4號、青薯168、虎頭則表現為有一定的抗病性。參試馬鈴薯品種對環腐病、黑脛病等均有一定程度的抗性。
2010年7月之前降雨充足,各品種馬鈴薯生長良好,8月之后,正值馬鈴薯塊莖膨大期,對水分需求量大,而此時降雨少于往年同期,加之高溫,使旱害更為嚴重,馬鈴薯普遍減產。在伏秋連旱條件下,各品種表現出不同的抗旱性,隴薯5號、隴薯7號、青薯168、莊薯3號較耐旱,田間長勢看不出旱害現象。

表2 參試馬鈴薯品種農藝性狀比較

表3 參試馬鈴薯品種產量比較

表4 參試馬鈴薯品種對晚疫病抗性比較
從各品種的抗旱性、晚疫病的發生情況,生育期及產量結果綜合分析,以莊薯3號、隴薯5號、隴薯7號、青薯168、寧薯4號5個馬鈴薯品種綜合性狀優良,抗晚疫病,晚熟,產量高,大中薯率60%~75%,是優良的菜用型馬鈴薯品種,也可用作淀粉加工原料,可作為隴東地區的主栽品種進行生產示范。虎頭、隴薯6、中大1號有待進一步試驗。
[1]鞏永平,王國平,張天佑.甘谷縣高淀粉馬鈴薯品種莊薯3號豐產栽培技術[J].中國馬鈴薯,2007,21(4):250-251.
[2]文國宏,王一航,李高峰,等.馬鈴薯新品種隴薯7號的選育[J].中國蔬菜,2008(4):35-37.
[3]官學堯,宋杰.馬鈴薯新品種寧薯4號[J].馬鈴薯雜志,1994(3):190-191.
[4]謝奎忠,楊謀,陸立銀,等.隴薯7號脫毒原種的繁育技術[J].中國種業,2010(5):50-51.
[5]劉曉偉.何寶林.不同種植模式對旱區馬鈴薯產量的影響[J].長江蔬菜,2011(14):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