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肖春雷,羅豐,李勁松,孔祥義
(海南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572000)
從2000年開始,設施甜瓜在海南發展迅速,已成為海南三亞、樂東等南部地區農民的主要增產增收項目之一。但隨著設施大棚生產年限的增加,設施甜瓜上病蟲害發生也有逐年加重的趨勢,特別是春夏季大棚甜瓜的種植難度越來越大,其中薊馬為害也呈現出越來越嚴重的趨勢。
薊馬(Thrips palmiKarny)屬纓翅目,薊馬科;其體形小,以成蟲和若蟲的銼吸式口器吸食植株的幼嫩組織和器官汁液,一般隱藏于寄主植物的幼嫩部位,蟲卵埋在葉肉組織中,假蛹落在土里,導致農藥難以接觸到蟲體,使之成為瓜菜種植中難以防治的重要害蟲[1,2]。薊馬主要為害甜瓜的枝梢、花及嫩果,嚴重的造成葉片失綠、生長點受阻、落花、果實畸形等。同時薊馬也是傳播多種病毒的重要媒介,導致多種病毒病逐年加重,使葉片皺縮,產量驟減。如果薊馬防治不及時或防治不得當可造成病毒病大發生,嚴重時造成設施甜瓜的絕收,給海南瓜農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目前國內由于長期單一用藥,常用的吡蟲啉、啶蟲脒、阿維菌素等殺蟲劑對薊馬的防治效果均不理想,已經使薊馬產生嚴重的抗藥性。因此急需新的替代殺蟲劑,否則薊馬的發生與為害將會愈加嚴重[2]。因此,本試驗選取目前國內較為常用,安全、高效的殺蟲藥劑對為害設施甜瓜上的薊馬進行防治試驗,以期篩選出藥效較好,對環境較為安全的藥劑,為有效防治薊馬提供一定的參考。
①試驗概況 試驗地設在三亞吉陽新村田洋熱帶高效設施農業蔬菜栽培基地,設施鋼架大棚規格8 m×58 m,兩側為防蟲網,棚頂覆蓋編織膜。上茬作物為甜瓜,2012年2月10日移栽供試作物,試驗時作物處于坐果期。
②供試作物及防治對象 供試作物為西州密25號甜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葡萄瓜果開發研究中心選育;防治對象為薊馬。試驗時薊馬處于暴發期。
③供試藥劑及使用倍數 供試藥劑名稱、施用濃度及稀釋倍數見表1。
①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6個處理(表1),隨機區組排列,每個處理設4個重復,小區面積為10 m2,共24個小區。
②施藥時間與方法 2012年3月25日早晨,使用中國FST-18D富士特背負式電動噴霧器對甜瓜莖葉進行一次性常規噴霧,每個小區噴施藥量為4 kg,對照(CK)區則噴施等量清水。
施藥當天天氣多云,氣溫22~26℃,相對濕度84%。試驗期間未施用任何其他殺蟲劑。
③藥效調查及數據分析 每個藥劑4個重復,每個重復調查10株甜瓜,每株調查生長點的頂部5片葉,記錄薊馬的活蟲數。在施藥前1 d進行蟲口基數調查,施藥1、3、7 d后分別調查活蟲數。根據施藥前蟲口數,施藥后活蟲數,計算蟲口減退率和防效,并運用SAS 9.0軟件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計算公式如下[3]:蟲口減退率(%)=[(藥前蟲口基數-藥后蟲口基數)/藥前蟲口基數]×100%;校正防效(%)=[(防治區蟲口減退率-空白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空白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
由表2可知,藥后1 d,乙基多殺菌素的防效最好,達到95.93%,顯著高于其他4個處理;其次為蟲螨腈,防效為70.47%,顯著高于其他3個處理;再次是吡蟲啉,防效為53.34%,顯著高于最后2個處理;而剩余2個處理的防效最差,防效均低于50%,二者間差異不顯著。
藥后3 d,乙基多殺菌素的防效最好,達到99.17%,顯著高于其他4個處理;其次為蟲螨腈、多殺霉素、噻蟲嗪和吡蟲啉,防效均超過50%。但4個處理的防效差異不顯著。
藥后7 d,乙基多殺菌素的防效為74.26%,顯著高于其他4個處理;蟲螨腈、吡蟲啉、多殺霉素、噻蟲嗪失去藥效,其校正防效出現負值。
總的來說,乙基多殺菌素對薊馬的防效是最高的,其速效性強,藥后1 d,防效達到95.93%,防效高峰出現在藥后3 d,達到99.17%,持效期長,藥后7 d,防效有74.26%;其次蟲螨腈對薊馬也有較高的防效,持效期長,藥后1 d出現高峰值70.47%,但其持效期短,藥后3 d防效有所下降,直到藥后7 d失去防效。其余3種藥劑對薊馬活性均較差,藥后7 d防效分別為-74.42%、-39.59%、-24.81%。7 d后,除了60 g/L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其余藥劑處理的蟲口密度均上升。

表1 供試藥劑及其施用濃度

表2 不同藥劑對設施甜瓜薊馬的大田防治效果比較
乙基多殺菌素是刺糖菌素類新型環保藥劑,由美國陶氏益農公司開發,2011年在中國推廣,具有較強的殺蟲活性,持效期長,對人、哺乳動物、鳥類等低毒,是多殺霉素的代替品。田間藥效試驗分析表明,乙基多殺菌素對薊馬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是防治薊馬的理想藥劑[4,5],應大面積推廣應用。建議在薊馬低齡若蟲始盛期和蟲口密度低期及時噴藥,施藥時注意均勻噴到葉片正反兩面。建議使用乙基多殺菌素1 000~1 500倍液噴霧防治。也有研究表明,乙基多殺菌素對螟蟲有很高的活性,可用于鱗翅目害蟲的防治[6]。
在田間生產中,薊馬的防治主要考慮以下幾點:①對已經產生抗藥性,效果差的藥劑采取限用和停用的原則。②不同作用機制的殺蟲劑交替使用,或2~3種殺蟲劑混用,減緩抗藥性的產生。③在施藥的時間上,應選擇在早上花開時,此時噴灑農藥,害蟲極易接觸到藥液,從而提高防效。④可以利用殺蟲劑進行土壤處理以有效減少薊馬化蛹的數量。⑤防治方法多樣化,把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農業防治等其他防治方法結合起來,有條件的產區可組織成片種植戶聯防、聯控。有研究表明,懸掛21塊/667 m2藍板,下端距畦面1 m,藍板朝南面誘殺薊馬的物理防治方法可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海南作物生產中已開始大面積推廣應用這一技術[7]。
[1]梁關生,程東美.8種殺蟲劑對溫室茄瓜薊馬的防治效果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8):4 585-4 586.
[2]郭曼霞,湯坤源.設施蔬菜薊馬的發生特點與防治措施[J].福建農業科技,2011(5):73.
[3]趙楊,趙奇,田本志,等.幾種藥劑對小菜蛾的田間藥效比較[J].世界農藥,2009,31(2):28-30.
[4]李偉群,曾東強,賢振華.6%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防治棕櫚薊馬藥效試驗[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5):147-149.
[5]楊速泉,賴少容,方貽昭,等.乙基多殺霉素防治茄子薊馬藥效試驗[J].廣東農業科學,2010,37(11):159-160.
[6]金茂義,祁寶林.6%乙基多殺霉素懸浮劑防治稻縱卷葉螟效果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1(4):150-152.
[7]云天海,肖日新,吳月燕,等.藍板誘殺技術在豇豆薊馬防控上的應用[J].中國蔬菜,201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