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遠 張秀榮 張延安
導讀:四川蒼溪縣氣候及地理條件適宜辣椒生產,當地以高抗病毒病和炭疽病的早中熟線椒香辣王為主導品種;主要茬口安排于早春及秋季,培育壯苗;根據定植時間及栽培模式選擇相應定植方法和密度;加強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可獲高產,一般667 m2產鮮椒3 500 kg或紅椒2 000 kg以上。

蒼溪縣地處四川盆地東北部邊緣山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境內氣候溫和,熱量豐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四季分明,有“高山寒未盡,谷底春意濃”的氣候特征。年平均氣溫16.9℃,1月均溫6℃,7月均溫27℃,極端最高氣溫39.3℃,極端最低氣溫為-4.6℃,晝夜溫差3~7℃,年均無霜期為293天,≥10℃活動積溫5 345.3℃。年均總日照時數為1 560.5 h,年平均降雨量在1 100 mm以上,海拔400~1 300 m,森林覆蓋率為45.8%,被譽為“天然氧吧”。
土壤系嘉陵江沖積母質發育而成的灰棕潮土,土層深厚,土壤肥沃,保水保肥能力強,易于耕作,無惡性雜草,適宜辣椒生長。2009年引進四川種都種業的香辣王品種種植,受到種植者和消費者的好評,成為當地線椒的主導品種。現將其高產栽培技術要點總結如下。
四川種都生產的香辣王早中熟線椒,第一始花著生于9~11節,植株長勢強,分枝能力強,果面較光滑,果色淺綠帶嫩黃色,果長25~28 cm,果粗 1.5 cm 左右,定植后 50~60 天可采收青椒,80~90 天可采收紅椒。老熟果皮色紅亮,結果集中,采收期長,皮薄肉厚,味香辣,耐儲運。植株高抗病毒病和炭疽病(病毒病發病指數為5.82,田間發病率為7.94%;炭疽病發病指數為6.94,發病率為12.50%),適應性廣,一般每667 m2可采鮮椒3 500 kg或紅椒2 000 kg以上。
主要茬口為早春茬和秋茬。春季露地栽培1月底至2月中旬播種,3~4月定植;春季大棚栽培11月初至12月初播種,翌年2月至3月上旬定植;秋季栽培6月底至7月中旬播種,7月底至8月中旬定植。
可單獨種植;為提高土地利用率,也可與油菜、花生等矮稈農作物套種;或與西瓜、苦瓜間種等。前茬作物可為小麥、大蒜、水稻、豆類等。
育苗移栽,每667 m2用種量為30~40 g;直播栽培,一般每667 m2用種量為 100~150 g。
①浸種消毒 播種前將種子晾曬2 h,用井水浸泡搓洗種子表面黏液,撈出后放在55℃的溫水中不斷攪拌,當水溫降到30℃時停止攪拌,浸種4~6 h后撈出,將種子攤開,稍晾后進行催芽(包衣種子不用再消毒)。亦可采用1%硫酸銅、10%磷酸三鈉、1%高錳酸鉀、1%次氯酸鈉、2%氫氧化鈉等藥劑進行浸種消毒;或采用干熱處理、變溫處理、激素處理等方法進行種子消毒。
②催芽 將消毒過的種子放在28~30℃恒溫環境中催芽(用濕毛巾或濕紗布包好),每天淘洗種子1次,洗去種子表面黏液,將種子瀝干后繼續催芽,經過3~4天有50%~60%種子露白時,即可播種。
③營養土配制 將營養土 (由菜園土6份、腐熟農家肥4份配制而成)過篩后,每15 m2苗床加三元復合肥1.5 kg、草木灰5 kg、50%多菌靈粉劑80 g、辛硫磷100 g,與營養土充分混勻后備用。
④播種 播種前先準備苗床,一般選擇地勢高、排灌方便、3年內未種過茄科作物的砂壤土。根據栽培面積確定苗床面積,并將苗床整理平整,澆足底水。播種時將種子均勻撒播在苗床上,為防苗期病害可在覆土前噴灑多菌靈、百菌清等殺菌劑。隨后覆蓋細土,一般覆土厚度為1~1.5 cm。
⑤苗期管理 待有30%~50%的種子拱土時,及時揭去地膜。苗期苗床溫度保持白天25~30℃,夜間 15~18℃,地溫以 17~24℃為宜。
早春和雨前覆蓋棚膜,以增溫和防雨,夏秋季育苗中午陽光強時覆蓋遮陽網或稻草、秸稈降溫。
⑥壯苗標準 早春育苗苗齡為80~90天(夏秋季育苗苗齡為40天左右),株高達15 cm左右,帶有7~9片葉,莖稈粗壯,葉色濃綠,無病蟲害葉,根系發達,白根、須根多,第一朵花已現蕾。
辣椒地要選3年以上未種過茄科類作物且排灌方便的中等肥力以上的砂壤土,每667 m2施用腐熟的有機肥5 000 kg、辣椒專用復合肥50 kg、硝酸鈣50 kg,也可施少量硼砂、硫酸鋅等補充微量元素,結合整地翻土,將肥料與土壤充分混勻。
按南北向開廂,并蓋好地膜保濕保溫。如4~5月定植應采用膜側集雨抗旱栽培方法。早春凈作地或預留行種植采用雙株雙行定植,即按1~1.2 m開廂,廂面寬70 cm,栽2行,行距50 cm,株距50 cm,每窩栽2株,667 m2栽植2 500株左右;也可單株雙行定植,一般行距50 cm,株距30 cm,667 m2栽4 000株。花生套種、西瓜間種模式可采用雙株單行種植,即利用主栽作物開廂,花生在廂的四周,西瓜在廂的內則,單行定植,株距30 cm,每窩栽2棵苗。
定植后及時澆定根水,結果前注意防春旱和夏旱,根據土壤墑情及時澆水,整個生長期以“見干見濕”為宜。緩苗后酌施提苗肥,培育壯苗(在第一椒未坐果之前適當控制氮肥施用量,防止營養生長過旺造成落花)。第一椒坐住后結合澆水追肥1次,每667 m2追施優質復合肥15 kg;盛果期結合澆水每隔15天左右追肥1次,每次667 m2施復合肥5~10 kg;結合噴藥葉面追施0.2%磷酸二氫鉀液,提高植株抗逆性,促進植株健壯成長。另外,及時摘除第一椒以下所有側枝,及早采摘門椒和對椒、疏去劣果(可作青椒上市),勤采收,在每次采果前3~5天澆1次肥水,以利于充分發揮其豐產優勢;夏天雨水較多易造成根系漬害,及時清溝培土以達到深溝高廂、培土護根和排澇之目的,降低地下水位和田間濕度,促進椒苗正常生長。
常見病害有猝倒病、病毒病、疫病、根腐病、炭疽病等。幼苗猝倒病可用70%甲基托布津粉劑800倍液或75%達科寧(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防治;病毒病在防治好蚜蟲的前提下,發病初期可用20%病毒A粉劑500倍液防治;疫病發病初期可用58%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2.2%普力克(霜霉威)水劑600~800倍液防治;根腐病發病初期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5%敵克松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淋或灌根防治,定植后用適樂時(咯菌腈)1 500倍液灌根,可達到有效預防的效果;炭疽病發病初期可用雷多米爾粉劑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粉劑600倍液噴施。
主要害蟲有蚜蟲、白粉虱、煙青蟲、棉鈴蟲、美洲斑潛蠅等。蚜蟲、白粉虱可用3%啶蟲脒乳油1 500~2 5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5%阿克泰(噻蟲嗪)300倍液、蚜虱凈1 000倍液等噴灑;煙青蟲、棉鈴蟲在幼蟲鉆入果前用菊酯類藥劑交叉防治,最好在每批花坐果后用藥。注意采收前15天不得噴灑農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