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白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四川成都 610031)
高等校園的場所精神是通過綜合運用其場所語言,結合學校的自然和人文背景,表現出大學作為科學殿堂的一種神圣、崇高且震撼人心的科學美,一種與環境相和諧的自然美,一種展示著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藝術美,使大學文化精神在校園環境中得以流露,得以涵養。
大學是教師與學生面對面進行知識傳授和交流的場所,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進行交流的場所,這就是大學的公共活動空間,是其他形式不能取代的空間。校園公共活動空間具體是指校園內的步行道、各種類型的廣場、節點空間。
校園公共活動空間的美學效果主要是從視覺的角度加以闡述的,這里的美學不僅僅是面向美學研究者或文化精英,更多的是面向校園里的大學生群體。
(1)校園公共活動空間的建筑界面。校園建筑立面的質感、材料、光影和色彩等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能襯托其外圍空間的品質或精神的界面。這些界面的尺寸感、韻律感、節奏感、層次感以及虛實對比、凹凸變化和光影效果等會對其外圍空間的場所精神形成積極的作用。
(2)校園公共活動空間的構筑物。校園公共活動空間中的欄桿、臺階及建筑小品,盡管這些要素對空間是隔而不斷,但其作用于主體而產生了對空間的另一層次的界定。
(1)校園公共活動空間與地域文化的契合。地理區域、區位特征、人文背景、生活方式、習俗等共同構成了地域文化。高校公共活動空間由于所處的大環境的關系,也具有時空和地域特征。
(2)校園公共活動空間與文脈文化的契合。一個場所的社會文化生活的歷程使得場所本身形成其特定歷史,一個有意義并能給人們帶來歷史回憶的場所才能獲得認同感,從而使這一場所富有精神。場所從來沒有離開文脈獨立存在過,文脈是關于場所的文化聯系和積淀,延續特有的文脈即在延續大學的“根”。
(1)學術精神的體現。作為傳授知識、交流知識、發展知識的場所,校園公共活動空間和其它公共空間的最主要的區別,首先應是它的學術精神。學術研究的主題與精神一方面來自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另一方面,學術的主題與精神又在口耳相傳、風尚相習的無形過程中以種種形式影響人們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
(2)交流精神的貫徹。校園公共活動空間的活動成為課堂教學的延續,是學生汲取更多的學科知識的場所,亦是師生、學生之間的自由交往、群體活動的聚合環境。由于交流形式的不限,師生們可在此活躍學術氣氛,啟迪新思維。
人的行為是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的外在表現,也是外在環境對人的心理影響的具體體現。我們不應將場所精神僅僅局限在空間的構成上以及文化精神的傳承上,同時也應對其在學生行為、心理感應等方面的引導效應上予以關注。
(1)學生的行為活動分析。學生的行為活動包括必要性活動如上課、就餐、購物等步行交通活動;自發性活動如散步、戶外學習、體育運動、休憩等;社會性活動如包括戶外交談、授課、集體活動、社團活動、大型典禮以及最廣泛的社會活動——被動式的接觸,僅以視聽來感受他人。
(2)學生的心理活動分析。大學生對環境的心理需求主要有兩方面的特點:社會化的需要與自我確定的需要,反映在對環境的需求即對公共活動空間的向往和對歸屬感的需求。
西南交通大學峨眉校區坐落在風景秀麗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地——峨眉山風景區內,占地約70 hm2,建筑面積25×104m2,是教育部所屬高校中唯一一所地處雙遺產風景區的高等院校。近些年來,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和大學校園的開放,學校加強了對校園公共活動空間的重視。新建或在原有的基礎上改建而形成了幾處比較典型的校園公共活動空間:校南門入口廣場、圖書館前區廣場。下面就以這兩個廣場為例,對西南交通大學峨眉校區的公共活動空間加以分析。
2.1.1 區位條件及布局形態
校南門入口廣場緊鄰學校的主入口南門,南接通往峨眉山景區的主要道路名山路,東鄰校園內的主干道(圖1)。整個廣場呈中間低、四周高的下沉式。廣場中央與周圍以臺階相連。北側有分級布置的臺階,中間設有休息平臺,休息平臺上設有水池和刻有“竢實揚華”的景觀石。廣場南側的臺階通過廊橋與入口連成一體。廣場的中心設有噴泉水池,水池兩側不規則地設有圓形樹池,這些樹池成為了平日在此休息停留的人們的座椅。

圖1 校南門入口廣場
2.1.2 場所的文脈特征
廣場的文脈特征體現在刻有“竢實揚華”的假山石上,它作為交大精神的寫照,應被作為中心節點強化并突出。然而,通過親臨現場的親身體驗,筆者認為景觀石由于體量過小,其中心地位并不顯著,因而也弱化了整個場地的文化氛圍。
2.1.3 使用效益分析
通過筆者的調研,發現南門入口廣場的使用效率并不盡人意,且場地使用呈現出明顯的時間性:白天幾乎無人使用,夜晚偶爾會有人使用,使用者多為進行英語角活動的學生們。造成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廣場所處的位置并不在學生必要性活動發生的路線上,離教學區、宿舍區和食堂都有一定的距離,造成了廣場的使用率降低。第二,廣場靠近學校的主干道,而學生出入主干道的交通方式多為乘坐公交汽車,加上原因一,使得學生“沒有理由”在廣場上停留。第三,廣場靠近交通干道,噪音較大,無法為人們提供一個安靜舒適的休憩環境,降低了人在空間中的安全感。第四,下沉式的廣場降低了空間的私密性,加之未能提供可供游樂的項目或設施,降低了學生的自發性活動在此發生的幾率。
2.2.1 場地區位條件及布局形態
圖書館前區廣場位于圖書館北側,西鄰校園主干道,與一號教學樓隔路相對,北側與通往校醫院的次干道相鄰(圖2)。整塊場地呈長方形,中央平整,北側略高于相鄰道路,并通過臺階相連。廣場的中間立有詹天佑雕像。在廣場的東西兩側分別設有亭和紫藤廊。木質座椅和幾何形的種植池分布于整個廣場內。

圖2 圖書館前區廣場周邊環境

圖3 詹天佑雕像位置
2.2.2 場所文脈特征分析詹天佑雕像位于圖書館的正前方,與圖書館相結合,突出了圖書館濃郁的學術氛圍,同時又延續了交大悠久的歷史(圖3)。由于廣場的尺度較小,而雕像本身的體量較大,雕像作為廣場的中心節點的地位尤為突出。
2.2.3 場地與周邊環境的呼應
圖書館作為師生吸納知識的重要場所,需要有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來支持。為了滿足這一特性,前區廣場在與紫藤廊緊鄰主干道的一側通過植物進行阻隔噪音,在東側亭的外側,也密植竹類進行了降噪。
2.2.4 場地使用效應分析

圖4 圖書館前區廣場休閑空間
圖書館前區廣場為師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戶外交流、學習和休息放松的場所(圖4)。筆者的實地調研發現,廣場的使用效率很高。廣場的主要使用者多為晨讀的學生和下午來此休憩放松的居民和學生。
筆者認為場地使用率較高的原因:首先,圖書館是學生必要性活動發生的場地之一,前區廣場的設置加大了學生在此停留的可能,并豐富了學生的社會性活動和自發性活動。其次,廣場中景觀設施的設置充分考慮了人的行為心理。紫藤廊、休憩亭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增強了人在空間中的安全感和舒適感。廣場上散布的座椅、疊有假山的水池都吸引著人們到此休憩、停留。座椅的設置避免了相互對視,滿足了人們“觀與被觀”的心理。
如人們所知,高等教育所追求的是知識的開拓、見識的通達與性情的陶冶,作為高等教育的載體,校園不僅以物質形態承載著教育活動和校園生活,而且校園空間環境本身也貫穿于教育過程的始終。作為參與教育活動的重要方面的校園公共活動空間,它對于教育過程具有區別于“言傳”和“身教”的“境教”作用。因此,對高等校園公共活動空間場所精神的營造,應該被給予越來越多的重視。
[1]楊·蓋爾.交往與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2]朱東風,鄭瑞山.大學校園非正式場所精神探究[M].規劃師,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