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路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四川成都 610031)
人類社會在前進,城市在不停地變化,城市規劃也在不斷地尋找更加合理更加科學的方式方法,而有著橋梁作用的控制性詳細規劃(簡稱“控規”)同樣在不斷地完善自身。自從20 世紀80年代我國引入控規以來,這個層次的規劃就經常處于尷尬的狀態。城市設計引導融入控規之中,或多或少地緩解了這種狀況??匾幃斨械某鞘性O計引導對控規來說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其中的色彩引導卻是往往被忽略或者說不被重視的一項引導,可是它存在的意義和必要性又恰恰是不容忽視的。當然,色彩引導為什么要做?怎么樣去做?也就成了必須面對的問題。我們所要看到的是其中存在很多不確定性,但是當中的必然性是應該要探討的。
《城市規劃編制辦法》有明文規定:“在編制城市規劃的各個階段,都應當運用城市設計的方法,綜合考慮自然環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產、生活的需要,對城市空間環境做出統一規劃,提高城市的環境質量、生活質量和城市景觀的藝術水平”[1]。
國標《城市規劃基本術語標準》(GB/T 50280-98)中“城市設計”定義是:“對城市體型和空間環境所做的整體構思與安排,貫穿于城市規劃的全過程”;標準中對“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定義是“以城市總體規劃或分區規劃為依據,確定建設地區的土地使用性質和使用強度的控制指標、道路和工程管線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間環境控制的規劃要求。[2]”
城市設計包括宏觀層次的整體控制和微觀層次的設計引導,而控制性詳細規劃包括了城市社會經濟方面和空間環境方面的控制。
不管是從理論還是實踐中我們可以知道,城市設計與控制性詳細規劃之間相互滲透的關系(圖1)。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城市設計相互彌補對方的不足,使得雙方更為科學化,更為合理化。
控規更偏重于建設管理層面,較規制化,而城市設計則更注重人所活動的場所空間,更感性化,前者主要是對二維平面的控制,而后者更強調三維空間的處理[3]。
本文認為在城市設計中的色彩控制屬于四維體系的,因為它直接涉及人的感官,而并不是長寬高的問題。
《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實施細則》中明確規定了控規的控制指標包括規定性和指導性兩類指標,其中指導性指標包括對建筑形式、體量、風格、色彩的要求及其他環境要求[4]。從中可以看出城市設計在控規中的運用,城市設計引導成為控規編制的一項重要內容,再者,城市設計引導中的色彩引導也是必須重視的內容。

圖1 控制指標體系構架
控制性詳細規劃階段的城市設計主要是指導城市空間形成,處理規劃地區與城市整體空間的關系與特色,使區域空間協調生長,具有整體性,并獲得自身的特色。將用地與空間轉化為易于限定和控制的數字和文字語言,設置控制引導指標或標準形成限定表達[5]??匾幹械纳室龑Ъ葱枰獙⒊橄蟮墓倌苡∠筠D化為可以清晰表達的色彩引導標準,按層次來界定,并附有一定的靈活性和彈性。
控規的工作,宏觀層面的城市設計引導是首先要進行的,即城市設計引導的深層內涵研究,為后續層次的城市設計引導提供依據。在宏觀層次上,城市設計引導應該要研究區域整體空間特色和整體構架,還要進行景觀廊道和節點的設計,為城市的組織走向定位。宏觀層面的色彩引導也是研究區域整體特色的過程,是之后微觀層面色彩引導的基礎。
微觀層面的城市設計引導包括具體的空間序列組織、建筑群體形態組織以及環境景觀布置。這個層次的設計引導是和控規方案互為反饋的過程,相互融合,以形成合理的控制標準對下階段的修建性詳細規劃作指導[6]。該層面的色彩引導就應在上個層面的色彩引導的指導下進行具體的建筑群和個體建筑的色彩引導。
國外的經驗和教訓對我國的研究探索和實踐有著肯定的借鑒和啟發意義。
美國的區劃從產生到現在,已經歷了近100年的時間。區劃以“保障公眾的健康、安全和福利”為出發點。
我國的控規其實就是從20 世紀80年代引進的美國區劃,它是管理城市土地利用以及空間環境微觀控制的體系[7]。美國區劃中對我們有益的借鑒有以下幾點:
(1)美國的區劃正是由于之前的區劃對城市建設指導的不足,才進入城市設計,來達到城市規劃的目標,實現高度的人居環境品質。因此我國的控規也應該在城市設計引導方面下功夫以補足控規層面的缺失。
(2)城市設計引導歸屬于控規,也就是歸屬于城市規劃,具有法律效益才能有效地指導城市建設。
(3)美國區劃從屬于典型的市場經濟,跟我國的經濟體制有所不同,因此控規制定的各種指標和標準更需要衡量其經濟、社會、環境的成本與效益。
4.2.1 溫州信河街地段詳細規劃借鑒
溫州信河街地段詳細規劃其控制體系的核心則是進一步確定和劃分控制要素的內容。該規劃將建設控制要素分別劃分為13 項土地使用要素(表2)和8 項建筑空間要素(建筑組群空間組合模式、建組形式、建筑色彩組合、建筑高度、建筑體量、綠地類型、商業標志類型、巷口類型),每個地塊均由上述8 項要素類型進行城市建筑空間環境的控制[8]。
其中建筑色彩組合的研究領域、內容和方法如下表1。

表1 溫州信河街地段詳細規劃建筑色彩組合的研究

表2 溫州信河街地段詳細規劃的色調控制要求
4.2.2 德國波茨坦地區城市色彩規劃借鑒
瑞士色彩學教授維爾納·施皮爾曼負責主持了德國波茨坦Kirchsteigfeld 地區的城市色彩規劃,遵循德國特有的中明度和中純度暖色調的建筑色彩傳統,將沉穩的氧化紅色系和赫黃色系定位城市主色調,灰色系、本白色系、白色系作為城市輔助色系,藍色系則充當了點綴色,得到了大多數Kirchsteigfeld 居民和造訪者的積極評價和肯定[9]。
色彩是光照射在不同的物質上反射的表現。心理學試驗測定,在視覺兩大構成因素“形”與“色”之中,人類對色彩的敏感力為80%,對形狀的敏感力約為20%,色彩是影響感官的第一要素。馬克思曾說過:“色彩的感覺是一般美感中最大眾化的形式?!背鞘惺侨祟惣芯幼〉?,城市中色彩的受眾是最廣大的“人”。色彩于城市中,就是城市公共空間中所有裸露物體外部被感知的色彩總和。色彩引導屬于城市設計引導中的視覺方面的引導。
噪音污染刺激我們的聽覺,我們要嚴格控制,而對于色彩來說,它同樣給人以直觀感受,協調的色彩帶給人們的是美感、舒適,而城市中不協調的色彩會給人們帶來極端的視覺污染,甚至產生心理問題,因此我們一樣需要對色彩進行控制。在控規中的城市設計色彩引導就需要受到重視。
色彩引導是對“人”的尊重、對地域的尊重、對歷史的尊重以及對文化的尊重。好的色彩引導可以促進社會安定和諧,避免一些社會問題出現。色彩引導所要進行的就是針對單個地塊所處的位置,合理地控制色彩的使用,在不束縛建筑性格表達的同時起到烘托城市特色的作用。
從我國現實的控規實踐之中,對于色彩控制出現了這樣那樣我們不愿意看到的現象,總結出下列現存控規中城市設計色彩引導方面的問題。
5.2.1 較少涉及色彩引導
我國的控規當中引入色彩引導的例子有,但是并不多,原因在于編制控規時忽視色彩引導的意義,認為色彩引導可有可無,故造成雜亂的色彩充斥于城市各個角落,城市中的色彩問題日益突出。
5.2.2 缺乏整體性
由于控規當中用地的地塊劃分較小,各個小地塊被控規生硬地割裂開來,相互之間的聯系不夠,色彩引導較少顧及其整體性。
5.2.3 體系不成熟
色彩引導與控規的城市設計之中還沒有一個成熟的體系,因此在運用時常常出現不合理、不科學的現象,或者過于淺地提及卻并未深究。
色彩標準更多的是主觀感受,因此控規中的色彩引導的標準是一種“人”的感官體驗評價,本文將其歸納為藝術性、可識別性、心理可達性。
5.3.1 藝術性
英國的W.鮑爾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認為一座建筑物只要具有五點其中一點,就應保存,當然也就應予以尊重和協調。這五點之中首要的建議就是“它是一件藝術品,能豐富環境”。借鑒與控規的色彩引導中來,認為色彩引導的標準之一應為藝術性[10]。
5.3.2 可識別性
通過色彩引導,使得規劃區域成為有其自身色彩特征的地區,使區域具有可識別性。如青島的城市特色之一就是紅瓦黃墻與綠樹碧海相互襯托、輝映,構成優美的海濱城市風貌;而蘇州的舊城建筑多是粉墻黛瓦,這就構成了蘇州舊城建筑的色彩特征。
5.3.3 心理可達性
本文認為色彩引導的標準之一應為心理可達性,是指色彩的構成能夠使人產生親切感,可接近感以及舒適感。
由于控規的宏觀和微觀特性,本文將控規層面城市設計的色彩引導分為三個層次:色彩分區、建筑色彩構成控制以及臨時色彩控制。本文主要探討色彩分區方面的問題。
5.4.1 色彩分區
色彩分區是指導建筑形態環境控制中建筑色彩控制的重要依據。本文認為色彩分區應該是總體規劃或分區規劃進行的層次,但是由于現狀色彩分區的缺失,為彌補即將色彩分區納入控規中的色彩引導之內是對大面積區塊的色彩定位。
對城市要確定一個統一的風格,注重主色調的選擇,在不同的功能區中用一個或幾個適當的輔助色調使城市色彩有所變化,色彩分區要切合城市空間結構特點,以形成美好的城市色調。
5.4.2 建筑色彩構成
建筑色彩構成是指建筑群體的色彩控制。單個建筑或許對區域的色彩影響不大,但是多個建筑尤其是連續性的建筑色彩構成就會有很大的影響,如果處理不好,將造成破壞性的后果。
5.4.3 臨時色彩控制
臨時色彩控制即對區域中臨時放置的物件如廣告招牌、燈箱等的色彩進行控制,不能讓混雜的顏色弄臟了這個區域。
5.5.1 色彩引導應該結合本地區地理特色和人文特色進行引導。
我國的地域范圍廣,經緯度差別也較大,東南西北地理氣候特點不一,各地風土民情各樣,因而控規中的色彩引導就不能違背這種地域差異性。
5.5.2 統一中有變化,變化中有統一
在城市中的建筑群其色彩必須服從城市的統一色彩規劃,將建筑和周圍環境作為一個整體來構想。雖然幾幢建筑對城市的總體色調影響不大,但群體的集合就形成了一個城市的風貌。作為幾幢建筑的色彩處理要著眼于城市的總體色彩的對比與調和,并形成一定的色調。當然色彩的豐富也是必要的,也不是完全一種風格,而是按區域,或者根據房屋建造年代不同而形成幾種色調的城市色彩。
人們因年齡、閱歷、素養以及心情因素的不同對色彩的需要也有所不同,色彩看似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參雜其中,但是宏觀地看這個問題,這應該只是問題的次要矛盾,而什么才是主要矛盾的呢?本文認為色彩的功能效益和社會效益才是其主要矛盾,然而要解決或者說只是緩和這個主要矛盾,色彩分區即成了一把鑰匙。
5.7.1 功能依據
不同的色彩有其自身的功效,城市是以人為主體的聚居地,冷暖問題是切身的感受,首先需要滿足的肯定是生理需求,因此色彩分區第一個要考慮的就是其功能效益。我國南方屬于亞熱帶和熱帶地區,夏季時間長,具有較多的太陽輻射熱,采用反光率較強的清淡色調,對減少太陽輻射熱是很適宜的,因此南方色彩應較多的使用高明度的中性色或冷色;而北方地區基本上處于暖溫帶,全年日照不夠充分,屬于寒冷地區,建筑色彩則應以暖色或中性色為主,以增加建筑表層的吸熱系數[11]。
5.7.2 經濟依據
建筑材料是色彩分區十分重要的物質基礎,它鋪設或涂刷在建筑物上構成表面色,通過材料的色彩、質感及光澤使建筑物增輝,達到美觀的效果。建筑材料作為建筑色彩依附媒介,它的選擇和使用時關系著色彩分區的經濟性,地方材料的使用可以提高其經濟效益。
5.7.3 歷史文化依據
無形的色彩附著于有形的物體之上就能表達很多。色彩往往承載著更多的東西,除了它本身的性格之外,還傳遞著一種文化信息以及象征意義,當中的內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甚而國家的文化,傳承著城市的歷史。一個城市或區域的發展都是經歷了長期的過程以致通常都形成了某種富有濃郁色彩特色,在滿足生理需求的同時也要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因此色彩分區應按照不同的民俗民風作為依據。
本文認為色彩分區之中要做到協調,可70%進行類似色相對比和鄰近色相對比,30%進行對比色相對比,其中類似色相對比是指在色相環上相距不超過30°的兩種或多種顏色之間的對比,鄰近色相對比是指距離介于30°~90°的色相間的對比,這樣可以讓區域有統一調和感[11]。
對于筆者之前所做的“綿陽市涪城區新行政中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由于當時對色彩引導的認知缺乏,而忽視了色彩引導。整個規劃面積為1 km2,規劃用地西側面向西南科技大學,東臨涪江。
站在現在的認知角度,認為可以將規劃用地分為兩個色彩分區,分別為靠近涪江的東區和靠近學校的西區(圖2)。該用地地處綿陽涪城區,民風淳樸,整體色彩不張揚。東區部分由于靠近涪江,需要和江河協調色彩,因此考慮采用中明度中飽和度藍灰色作為基調色,能夠很好地和水天呼應,配以明麗活躍的點綴色,渲染江岸生活情趣和宜人味道。西區臨近高等教育學府,考慮采用低飽和度茶色為基調色,黃色和灰白色為輔色,中彩度跳躍色點綴其間,形成淡雅平和、親切輕松的氛圍。

圖2 規劃范圍色彩分區
城市控規的發展中,城市設計引導的融入是必然的,而色彩引導也應作為城市設計引導的一項內容共同指導區域規劃建設。色彩引導應在控規的城市設計引導中得到重視與控制,而不是等著色彩問題的出現才來想辦法,應該積極地去面對。色彩引導只有納入控規在法律的監督和政府行為的有效干預下,才能得到有力的保障。怎樣去做控規中的色彩引導這個問題本文只是粗淺地進行了一些探討,在以后這個方面的問題仍應受到充分重視,并對其進行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1]2005 建設部第146號令 城市規劃編制辦法[S]
[2]GB/T 50280-98 城市規劃基本術語標準[S]
[3]趙健,劉蘇.控制性詳規階段的城市設計[J].城市規劃,1995(5)
[4]1995 建設部 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實施細則[S]
[5]侯全華,吳鋒.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與城市設計的融合[J].社會科學家,2006(9):137-139
[6]戴逢.控制性規劃的認識與實踐[J].城市規劃匯刊,1996(6)
[7]石楠.Zoning 區劃控制性詳規[J].城市規劃,1992(2)
[8]文國瑋.關于詳細規劃方法的思考[J].城市規劃匯刊,1988(6)
[9]崔唯.城市環境色彩規劃與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215-218
[10]田銀生,劉韶軍.建筑設計與城市環境[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1
[11]黃國松.色彩設計學[M].中國紡織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