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澤顥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四川成都 610031)
價值體系的一個項目開始進行之前,建筑師都會對項目的未來有一個預期的想法。價值體系直接反映了建筑師項目傾向,直接影響到具體建筑手法的取舍,并且很大程度決定了建筑方案最終形態[1]。伊迪絲.謝里說:“價值觀不僅僅影響到設計者們做作出的決策……”,“它應是客觀與主觀的結合,它直接影響到策劃及設計的結果,是隨后過程中許多思考決策的基本出發點。”因此,建筑價值體系的建立經常被當作是建筑方案的方向階段。但個人覺得,這個更加應該被歸入設計階段,是在項目背景熟悉“了解問題”的階段以后的“定義問題”的階段。而后面的方案設計是這種價值體系建立以后的方法實施階段,應該被歸屬于技術層面。
反過來,根據方案的具體形態,設計者們可以回推建筑價值體系建立的出發點和側重點。以溫江南浦片區城市概念規劃為例,開發用地位于川西平原西部的溫江區,面對風景絕佳的成都后花園——溫江,而項目開發用地位于開發用地和高速公路之間,屬于商業開發后殘留的“夾縫用地”。由此可以判斷這是一個商業性極強的項目,設計師充分考慮了項目用地的商業價值。但是在考慮片區商業價值的同時,要兼顧花園城市的城市背景,因此該項目在權衡商業與市政之間微妙關系之中進行的。
由此不難看出,一個項目的價值體系的建立對于整個項目設計的方向性的關鍵性作用,并且由此帶來的對于建筑方案的決定性作用。
建筑價值體系是由于建筑影響因素而決定的,各種影響建筑的因素之間的關系直接決定了各種價值體系的相互關系[2]。
建筑價值體系的多樣性:建筑是一個復雜而綜合的社會活動,它受各種綜合因素的影響,比如美學,環境,經濟等等相關因素影響。這些影響因素會產生各自相應的價值體系,如美學價值、環境價值、經濟價值等。因此,作為建筑與各種影響因素相對應,建筑的價值體系本身就是各種價值的一個綜合。由于建筑影響因素的多樣性,決定了建筑價值體系以下特點[3]。
1.2.1 價值體系彼此關系的不確定性
建筑各影響因素之間關系錯綜復雜,根據具體項目的不同,彼此聯系、彼此促進、彼此制約。比如在經濟狀況緊張的情況下,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建筑的美學價值定位;美學價值的優先定位,在項目后期可能促進經濟價值的升值。
1.2.2 協調性
某些建筑價值并不是彼此矛盾的,它們彼此聯系,比如美學價值和環境價值,從廣義環境價值來講,個體的美學價值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會增強環境價值。環境價值的提升會提升建筑的經濟價值。
1.2.3 矛盾性
由于建筑影響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制約,各項影響因素之間可能在特定的條件下產生矛盾。比如在經濟因素占主要影響比重的情況下,美學價值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同樣,在美學價值占主導地位的時候,就極有可能產生經濟價值的更多付出。
消費者的活動過程可以看作是以圖示的方式進行。消費者首先從家中出發,使用某種交通方式后到達南京東路附近,此處消費者所在的位置定義為人口地塊;接著,消費者步行(或其它方式)到其第一個目的地并開始消費活動,此處定義為起始地塊;此后,消費者就在商業空間中不斷地停留、購物、休息,構成消費活動的最主要部分,其間的停留位置定義為回游地塊;消費者的最后一次有目的停留所在地定義為結束地塊;之后,消費者進入出口地塊以從那里使用某種交通方式回家。除個別消費者沒有停留活動外,絕大多數樣本都符合這樣一套完整的行動過程。其中起始地塊到結束地塊間是發生消費的階段,目標場地的契機是它的空地完全有可能在一個商業中心創造一個市民公園,同時由公園帶來的體驗型消費將成為這個中區不同于周圍其他地區的優勢所在。
片區自發形成很多院落空間,有開放的城市街道空間、開放的楊柳河沿岸空間、由建筑圍合而形成的半開放空間以及農民自建房形成的圍合封閉空間。但是在某處種程度上這些開放與開放、開放與半開放、半開放與封閉、封閉與封閉空間之間的關系只有在鳥瞰角度形成一種圖面上的關系,由于尺度角度和聯系度方面的種種限制,這些空間形成一種點狀散落的最原始院落狀態。設計者用虛線鏈條將同一性質的以及不同性質的空間進行人為主動聯系,形成的鎖鏈裝流線聯系被一系列天然和人為因素隔斷(自然因素表現在河流等,人為因素表現在建筑、道路、筑墻等)。試想一下如果把這些散落的空間進行有機的聯系,無論是視線抑或自然人的行為流線的聯系,使地塊的商業氛圍以一種體驗院落綠化過程為依托,形成主題式體驗性消費。
經過“圍合、打破、移動、重組”這一過程,在用地范圍內形成了由“屋、墻、巷、廊、柱”相互補充圍合而形成的類似傳統的內向型庭院,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在設計初期尊重和順應溫江舊城區的院落圍合狀態和建筑風貌,設計者企圖從這以傳統的固有狀態重組過程中找到順承的關鍵,使這個片區成為聯系新老城區的過渡帶,而再建傳統院落是形成這一紐帶的開始。在沿街面形成親和力較強的覆土建筑(圖1),使行人最大程度被吸引從而進入覆土建筑之中,在體驗大尺度綠地系統同時進行體驗型消費。用覆土建筑形成城市公園體系是對之前形成的尺度較小的院落的總結和引領,這樣的城市公園也是由小型院落體系逐步發展而形成的結果。

圖1 覆土建筑結構
在設計用地周邊存在著固有的共建、住宅、小學、開放以及半開放性質的公園用地,地塊之間的固有聯系被多種因素阻隔,想要架起聯系每個地塊之間的聯系,使設計范圍之內的構筑物成為聯接周邊各地塊的紐帶,首先從平面構成的階段就應該考慮設計之后對周邊地塊人群的行為流線和實現的影響。所以平面設計從各地塊間的流線、視線形成的切線出發,這些切線形成視線通廊和基地輪廓(圖2)。

圖2 平面生成過程
設計者意圖利用對體塊的抽減形成高層的空中花園體系(圖3),設計者認為在高層中形成的這一體系不應只停留在單純的空中庭院,而應該對城市設計中所形成的“私園到公園演進的過程”的總結和在高點對片區設計的審視,通過層層平面旋轉,帶動相對固定的空中庭院進行規律的旋轉,形成最終的統一的建筑體量。

圖3 體量形成
設計者意圖利用嫁接廊道和小面積改造完善從鳳溪大道到楊柳河片區的景觀流線,同時也利用行人流線本身吸引大家進入到片區城市公園體驗的過程之中。
由此,設計者們不難看出,建筑價值體0 系在整個建筑設計過程中的作用,它決定了建筑的發展方向。但是所有的基礎都是建立在對項目背景的充分分析和理解的基礎上的。
建筑價值體系的建立從階段上屬于“定義問題”的階段。“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加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的或者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一個新的角度去看待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對建筑價值體系建立的研究,對于還在致力于僅僅關注建筑形式的中國建筑行業來說,是有著革命性的作用的,可以引導建筑設計從主觀臆斷走向關注建筑本質的深層探討,使建筑的邏輯性增強。
[1]G·赫什伯格.建筑策劃與前期管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2]鄭時齡.建筑理性論:建筑的價值體系與符號體系[M].田園城市文化事業傳播有限公司,1996
[3]萬國良.綠色節能體系的應用與更新[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4]梁雪春,達慶利,朱光亞.我國城鄉歷史地段綜合價值的模糊綜合評判[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
[5]伊迪絲.謝里.建筑策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