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兵
(江蘇熔盛重工有限公司,江蘇 南通 226532)
自2010年以來,中國造船業在新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和造船完工量上全面超越日本和韓國,成為名副其實的造船大國。但從年人均造船噸位、年人均產值和生產效率等指標上來看,與日本韓國等造船企業仍存在較大差距。國外的先進經驗證明,中國要實現從造船大國到造船強國的轉變,必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提高造船企業的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及機制創新能力。信息技術的應用已成為企業提高競爭力和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加快提高信息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水平,是船舶企業做大做強的必然選擇。
船舶行業是一個典型的按照小批量訂單制造的行業,絕大部分船舶產品不會批量制造,但船舶產品從接收訂單、船舶設計到最終的制造完成整個過程漫長且異常復雜。船舶產品結構的復雜性,制造材料涉及各行各業,配套企業達上千家之多,對國內企業而言很多關鍵設備需從國外廠家采購,全船的零部件數量達到百萬;企業內部生產組織機構多,盡管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進行協調工作,還是很難做到按照計劃嚴格的進行設計、生產準備、采購、生產管理,實現生產狀態的動態反饋。因此船舶制造的特點決定了企業在實施信息化的過程必然是艱難的,但是實施成功后卻能帶來更大的效益[3]。
目前在國內,各船廠從20世紀90年代起,陸續從國外引進了先進設計軟件TRIBON、CADDS5。另外,有些船廠自主開發的船體建造軟件,在掌握了部分關鍵造船技術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產品的設計效率和國內造船水平,縮短了產品的建造周期,產品質量明顯提高。但我們也看到,在船舶的整個建造過程中,設計環節僅僅是源頭,后道還存在著物資、物流、生產等各環節。信息化在設計環節的應用基本上得到了重視普及,但是信息技術對企業管理的改造相對薄弱。有統計,在中國造船企業中,材料設備成本要占造船成本的60%~70%。由于缺少統一的物資、物流管理系統,因而無法在指定的時間將正確的零件產品、正確的數量、正確的狀態送至指定的地點,導致對物資采購、倉儲配送、后道生產產生一系列影響,反過來又影響企業生產目標的實現。因此,企業應通過信息化ERP(Enterprise Rescores Plan企業資源計劃)系統的全面實施,實現設計、物資、物流、生產的一體化,實現生產過程中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等企業資源集成和持續優化,縮短產品的建造周期,節約成本,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能力,實現企業的跨越式發展。
正如一條船從投標、訂單確認、設計建模、生產到交付有一個漫長的周期,信息化的實施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通過信息化的整理及規劃,分階段實施,不同階段達成不同的目標,最終實現對企業發展的戰略支撐作用。從實施過程上來看,信息化的實施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企業基礎平臺的建立,第二個階段為企業資源的集成即ERP系統全面支撐企業業務的需求,第三階段為通過信息化系統對企業戰略決策的支持及實現,如圖1所示。
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再高的大廈都是建立在地基牢固的基礎上。ERP系統在此階段,可稱之為企業基礎系統。通過企業基礎系統集成平臺的實現,建立一個核心系統,在此基礎上實現企業設計、物資、物流、財務、人力等各項基礎業務的規范化、標準化。同時公司已在使用的各獨立系統(信息孤島)以核心系統為標準,逐步進行優化及集成。在此階段,企業基礎系統平臺的實施,主要包括以下5方面:

圖1 信息化系統
船舶建造的復雜性,決定了在建造船舶的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業務流程。而同樣的業務不同的流程,將會影響業務處理的正確性、有效性及效率。在系統實施的過程中,基于公司業務固有特點的基礎上,可以通過以下方面實現對業務流程的優化:
(1)根據公司管理層的管理思路及對現有業務的合理建議以及系統進行固化,優化業務流程。
(2)從自身資源來講,可以通過系統實施顧問以往的業務實施經驗及系統自身對業務流程的要求,吸取其長處,優化業務。
(3)從外部資源上,可以通過對先進造船企業進行參觀、交流、學習,對其業務模式、系統進行了解,深入分析后,將優點融入自身業務流程中。
(4)隨著對造船要求的提高,目前大多數企業均通過ISO9001認證,并建立了環境管理體系、職業健康與安全管理體系、質量管理體系等,業務部門自身可充分考慮體系與業務流程的相容性,在符合部門自身業務的基礎上,對業務流程進行改進。
目前在我國船舶行業,尚無統一的真正可執行的行業統一編碼基礎。這就意味著企業在實施系統的過程中,按照企業的生產經營原則,對各業務部門涉及到的基礎數據進行編碼,如物資編碼、供應商編碼、人員代碼、部門代碼、采購代碼、庫房庫位等。其中,物資編碼體系的建立是整個基礎數據的核心所在,即通過物資編碼,在公司范圍內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實現對全公司物資的分類定義。這樣一來,既能滿足從設計、采購、倉儲、領料到財務對物資按單船管理的要求,又能滿足管理層對部門業務動態進行歸類統計的業務管理需求。基礎數據標準一旦建立,必須進行固化,后續發生的所有業務的數據來源必須是以基礎數據作為標準。
好的平臺要有的好的硬件來做作為支撐,硬件基礎包括網絡、服務器、機房、個人電腦等。鑒于我國造船企業業務發展的快速性,開工船、完工船數量的快速增加,意味在實際業務中產生了大批實時生產數據及歷史沉淀數據。對生產中正在使用的數據要保證運行的快速高效,而歷史數據則是企業生產的精華積累所在,為應對企業快速發展的需要,硬件平臺的建設在保障安全實用的基礎上,應具有規劃性和一定的前瞻性。
信息化的實施,優化企業各項業務的同時,也提高了基層業務骨干人員的素質。通過業務與系統的深入結合,將業務流更好的在系統內實現。因而,一般在系統實施完畢后,在企業中會產生一批精通各項業務的骨干人員。此類人員的發展壯大為企業后續業務的發展及持續優化奠定了良好基礎。
在信息化實施的第一階段,除了以上講述的幾方面外,對組織結構、軟件系統等也需要做好基礎化的工作。任何一方面沒有做好,都會影響實施效果。因而,對第一階段實施的主要目標為:規范業務管理,規范設計標準,使系統成為業務流程與管理體系二者合一的有效載體。通過系統,以生產設計和成本控制為主線,通過統一管理標準,統一管理流程,統一數據處理,將造船過程中涉及到設計、物資、物流、生產等部門結合到一起,把靜態的、孤立的信息資源變為可共享的信息資源,從而可以迅速有效的反饋有關信息。此階段的成功對企業帶來的好處是長遠,并會在日后的生產和管理中慢慢體現出來,同時為第二階段的企業資源集成奠定堅實基礎。
信息化在完成第一階段的實施后,才能在第二階段通過計劃對企業生產、人力、資源的系統實施,實現對企業計劃、生產、資源的集成。企業資源的集成從資源性質上來看,又可分為內部資源集成和外部資源集成。內部資源集成是指以計劃為索引,將企業的人力、財力、物力資源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產品質量,控制成本。外部資源集成是指供應商資源、客戶資源,通過系統平臺的建立,優化供應鏈關系,提高供應商送貨質量,提高售后服務水平,與客戶建立良好關系,為企業樹立良好的形象。
在基礎平臺建立的基礎上,實現了企業資源在系統中的統一運行,但并未能實現高效運行。在第二階段,通過企業的計劃如經營線表、中日程、月計劃、周計劃,實現對企業資源的有效調節,最大程度的滿足生產的要求。如通過中日程計劃,可以提前得知在各生產節點要求的時間點上,生產物資、技術圖紙、人力資源是否能夠滿足要求,針對出現的物資未到貨、人力資源不足、圖紙缺失等情況,查找生產瓶頸所在,有足夠的時間來處理或者是對計劃進行調整,從而能夠有序的指導生產部門各道工作按時按質量的完成。
在企業內部資源集成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實現對企業外部資源的集成。如對供應商,建立統一的供應鏈平臺,將企業的生產計劃納入平臺,供應商可通過平臺了解合同范圍內涉及到物資的生產計劃,再通過該計劃指導供應商廠家內部的生產,從而實現生產的聯動性,有效的保證了供應商在指定的時間將正確的貨物送至正確的地點。對出現小范圍的生產計劃調整,由于供應商能及時得知,也能很大程度上避免對生產造成影響。
對于客戶,可以在需要時,通過系統將訂單的生產狀態及時進行反饋,對各個節點客戶需要履行的義務進行及時提示。在船舶交付后,通過售后服務系統實現與客戶的實時交流,及時解決客戶的問題,對問題進行總結,在后續船的生產中避免同類問題的出現。同時也樹立了企業的良好形象,展現企業品牌。
第二階段的實施完成,對企業內部,實現了企業計劃與企業資源的有效結合,加強了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協同作業,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由此形成良性循環,有效的縮短了造船周期,提高了產品質量,降低了造船成本。對企業外部,加強了采購控制管理,提高了采購運作水平,推動企業相關部門與供應商之間的關系,確保了企業生產的連續性。對于客戶,訂單良好的生產狀態能夠使客戶對企業更能充滿信心,有利于在生產過程中的合作及后續業務的開展。
隨著第一、第二階段的信息化的完成,第三階段重點就是要實現企業管理層決策的支持。由于造船工程極為復雜,各方面的信息及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信息量很大,此時需要和管理層進行充分的溝通,對企業內部資源信息、外部資源信息按照不同要求進行分析并加以利用,為企業的領導決策、業務運作、市場營銷等提高可靠的參考。
第一、第二階段信息化的完成及第三階段的決策支持,并不意味著信息化工作的結束,信息化并不是一勞永逸的工作。隨著系統的深入運用,企業能夠在系統的運行中不斷的發現需要改進的業務問題,對業務的持續優化是一直需要開展的工作,而此項工作也正是造船企業做大做強所必須的。
[1]徐小峰,趙金樓.面向數字化造船的我國船舶企業信息化發展趨勢分析[J].現代管理科學,2009,(6):76 -77.
[2]蔣華.船舶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現狀及對策的探討[J].科技資訊,2008,(3):99 -99.
[3]張巖.船舶行業信息化現狀及問題分析[J].微型機與應用,2006,25(1):37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