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旭清 黃婷 蘇炳森
腹瀉屬于臨床急診中的常見疾病。其發病率高、起病急,發展快,因此要求臨床需要盡快診斷,早期對癥治療。而腹瀉的診斷需要依靠便檢的病原菌檢測結果。臨床檢驗中一般采取細菌培養法,以盡早鑒定出致病菌,為臨床合理指導用藥。本文通過研究分析腹瀉便病原菌檢驗的結果,總結其臨床應用意義,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4月~2011年4月中山火炬開發區醫院收治的240例(男131例,女109例)腹瀉患者的糞便樣本。年齡3個月~37歲,平均(18.2±1.1)歲。其中稀便77例,膿血便23例,粘液便45例,水樣便95例,觀察比較不同菌屬的檢出率。
1.2 方法 對240例腹瀉便患者的肛拭子或新鮮糞便取標本,放置在培養皿中進行常規細菌培養,再采取全自動細菌鑒定儀(法國,型號:VITEK 2Compact)進行病原菌測定,具體步驟如下。
1.2.1 增菌與分離培養 選取標本并將其接種于在NaCl結晶紫增菌液、GN增菌液、堿性的蛋白膠水里,在37℃下培養18~24h,然后再轉種在氯化鈉蔗糖瓊脂、SS瓊脂、MAC瓊脂、慶大霉素的瓊脂中,在37℃下培養18~24h[1]。
1.2.2 挑選出可疑的菌落 通過MAC瓊脂中挑選出可疑的致瀉性大腸埃希菌的菌落,經革蘭染色,顯示為革蘭陰性桿菌,然后將其接種在三糖鐵瓊脂中,置于37℃下培養18~24h;通過SS瓊脂中挑選出可疑的志賀菌的菌落,呈現出無色半透明或者透明狀,經革蘭染色,顯示為革蘭陰性桿菌,然后將其接種在三糖鐵瓊脂中,置于37℃下培養18~24h;通過NaCl蔗糖瓊脂中挑選出可疑的副溶血性弧菌的菌落,呈現出光滑濕潤、圓形隆起、淺藍色,然后將其接種在NaCl三糖鐵瓊脂中,置于37℃下培養18~24h;通過SS瓊脂中挑選出變形桿菌的菌落,呈現出無色半透明狀,分布在營養瓊脂上,并蔓延擴散性生長[2]。
1.2.3 生化檢測 對可疑的致瀉性大腸埃希菌、志賀菌、副溶血性弧菌、變形桿菌的菌落在生化反應試條上進行生化反應,并與標準菌株在培養皿上生長出來的典型菌落的生化反應結果進行對照,然后將可疑的試條置于全自動細菌鑒定儀中進行鑒定。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經卡方軟件V1.61版本檢驗,期間采取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40例標本中,以志賀菌屬的檢出率最高,其次為沙門菌屬,明顯高于其它菌屬(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40例標本中,志賀菌屬檢出率44.2%,沙門菌屬15.8%,以志賀菌屬的檢出率最高,其次為沙門菌屬,明顯高于其它菌屬,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看出在眾多致病菌中以志賀菌為主要引起腹瀉病菌種屬,與全國的相關報道中指出的福氏志賀菌是近年來主要的流行菌株結論基本一致。目前,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尤其在夏秋季節,人們大量進食海產品或海鮮類制品,但容易存在滅菌不徹底、加熱時間不夠長等現象。導致誤食了污染的海產品或制品后,引起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導致的腹瀉。此外,夏季由于天氣炎熱,食品放置時間長,易變味腐壞,受到變形桿菌等病原菌污染。變形桿菌也是造成腹瀉便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表1 240例糞便標本病原菌檢驗結果比較[n(%)]
有報道中指出[3],對檢出的志賀菌經藥敏試驗,其結果顯示大多數的菌株皆對頭孢唑啉、左氧氟沙星、頭孢噻肟等抗生素敏感,能夠作為臨床首選的治療藥物,但此類菌屬多對四環素、萘啶酸、氨芐西林、利福平類等藥物有明顯的耐藥性。同時,因為志賀菌引起急性菌痢時,會導致患者的排便次數明顯增多,其排菌量相對較大,也增加了對周圍環境的污染,是重要的傳染源。因此,對于志賀菌為主要致病菌的患者,需要及時、合理地選用有效的抗生素進行治療,阻礙其細菌傳播。需要注意的是,其藥物劑量和療程應根據藥敏試驗和病情綜合分析。如療程不夠長,藥量不足,易導致治療不徹底,進而轉變成為慢性痢疾,引起反復發作甚至遷延不愈[4]。
在基層醫院中,存在對于多種大腸埃希菌會發生有誤漏診現象,究其原因是由于:(1)此類病原菌與某些(種)也可以引起類似痢疾腹瀉癥狀,但非常規的病原菌檢測中的細菌,由于處于非可培養狀態或實驗室的現有培養技術、培養基、培養條件不適合此類微生物的生長,就容易發生漏檢;(2)在進行便培養時,需要以接種環對便標本的膿血或黏液部分挑取出來,否則容易因菌量過少,無法培養出病原菌,導致檢測的陽性率降低;(3)針對可疑菌基于試探性的玻片凝集時,細菌與血清的比例使用不適當,容易導致在分離產毒性大腸埃希菌08:K40 K47的株菌時,因細菌的抗原性不夠強,發生的凝集反應較為微弱,容易在檢驗中被忽略,造成假陰性。
綜上所述,腹瀉的發生與多因素有關,在腹瀉便的病原菌檢驗中,除應對致病菌進行檢測外,還需對條件致病菌給予重視。這有助于指導腹瀉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屈飛飛,王菊光,陳海平,等.128份腹瀉便病原菌檢驗結果分析[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8,18(6):1109-1110.
[2]李立明.流行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454-455.
[3]王珍.640例嬰幼兒急性腹瀉病原菌調查分析[J].青海醫藥雜志,2008,38(3):72-73.
[4]楊永華,李秋海,常勇年.2003-2006年包頭市感染性腹瀉細菌病原學監測結果[J].職業與健康,2008,24(12):1177-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