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中
當今社會,腦血管疾病已躍居成為致人類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據統計我國現有腦卒中病患700萬余,并且每年以200萬左右的速度攀升。而在所有腦卒中患者中,缺血性腦卒中約占到全部腦卒中的85%,尤以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病死率與致癱率最高[1]。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PIS(progressive ischemic stroke)指卒中發生后神經功能損傷狀況仍在逐漸呈階梯式加重,其預后由于個體差異大,存在著難以預知性。本研究統計分析近來收治的PIS患者和非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NPIS患者的臨床資料,對其相關危險因素、可能的發病機制進行探討,并為臨床的判斷和診治選擇提供有力佐證。
1.1 一般資料 本實驗病患為2004年3月~2010年12月符合缺血性腦卒中診斷的180例。其中PIS60例,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齡62~83歲;NPIS120例,男性79例,女性41例,年齡59~84歲。PIS組高血壓32例,糖尿病23例,冠心病12例;NPIS組高血壓31例,糖尿病21例,冠心病22例。腦CT和MRI顯示排除出血性腦梗死,臨床表現為嗜睡、眩暈、昏迷及意識模糊。組間性別、年齡、病患數、危險因素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表1 病患伴隨病史及預后繼發感染和發熱的比較(例)

表2 治療效率和預后神經功能損傷評分(例)
1.2 治療方法 所有病患入院后即每日行疏血通(商品名:水蛭地龍針)4~6mL,胞二磷膽堿0.7 5g合并250mL葡萄糖或0.9%氯化鈉靜滴,輔以奧扎格雷鈉和肝素鈣等抗凝血劑。對于PIS病患,在原基本治療上追加3000U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每日10U降纖酶合并250mL葡萄糖或0.9%NaCl靜滴,250mL低分子右旋糖苷靜滴,連用3天。
1.3 療效評定[2]對病患病情入院時和病情穩定后(4周后)進行評估對比,缺損程度評分標準(參照1995年心腦血管會議標準):(1)痊愈:神經功能缺損減少<10%;(2)基本痊愈:神經功能缺損減少10%~54%;(3)有效:神經功能缺損減少55%~82%;(4)無效:神經功能缺損減少>82%左右;(5)惡化退變:繼發大片腦梗死和神經壞死;(6)死亡。
2.1 統計對比兩組病患的相關病史及預后繼發感染和發熱病例數,進行t檢驗。PIS組伴隨病:糖尿病率53.3%,高血壓38.3%,酸堿平衡紊亂30%,繼發發熱15%,感染43.3%;NPIS組伴隨病:糖尿病率25.8%,高血壓17.5%,酸堿平衡紊亂4.2%,繼發發熱15.8%,感染41.7%。兩組糖尿病、高血壓、酸堿平衡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即三者與PIS有相關因素;兩組冠心病、繼發發熱和感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2.2 預后神經功能損傷評分[3]及治療有效率的評定 結果顯示,PIS組痊愈28例,基本痊愈12例,有效10例,無效5例,惡化1例,死亡4例,總有效率為66.7%,預后改善神經損傷度為30.8%;NPIS組痊愈68例,基本痊愈37例,有效13例,無效1例,惡化1例,無死亡病例,總有效率為88%,預后神經改善93.5%。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IS組療效低于NPIS組,預后神經改善低于NPIS組。結果見表2。
2.3 預后并發癥 兩組均出現預后發熱及感染,表現為白細胞計數上升、高熱、抽搐、癲癇,及時保守治療后,臨床癥狀均有所好轉。
腦部組織的缺血缺氧耐受力是最為敏感的,所以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PIS對于病患的神經功能的損傷是巨大而又不可逆性的。其臨床主要因素是腦血栓持續的形成,造成腦血管的阻塞,繼發腦水腫和腦梗死,嚴重影響病患的生命安全和生存質量。研究探討影響其預后的相關因素及臨床治療的預后效果,能為臨床診治提供選擇依據,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PIS伴隨病癥較多,好發者多為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而正是這些病癥的影響,進一步影響了PIS的預后療效。有研究表明,白細胞的聚集、變形和黏附強作用于紅細胞,在引起微血管循環障礙中起到關鍵性作用,并同時可伴隨產生自由基爆發、水解酶釋放等,引起血管內皮的損傷和血小板的聚集,從而造成PIS。糖尿病患者腦血管本身存在彌散性改變,腦動脈彈性低,腦血管血流灌注少,并且高血糖癥可改變血漿的粘稠度,增加纖維蛋白元,是紅細胞變形能力減退等,這些都是影響腦微循環灌注的重要因素,促使腦梗死加重。另外,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感受敏感度下降[4],長期高血壓易造成動脈血管的硬化,明顯的動脈硬化者對血壓的耐受力常常成反比。本研究表明,高血壓和糖尿病與PIS病患數有一定關系,并且影響其預后。
此外,PIS的預后并發癥較多。其中,對預后影響較大、發生率較高的有繼發性感染、發熱、癲癇、器官功能衰竭等,所以臨床上早期防治尤為重要。因此,對于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來說,發現和防治是防止腦卒中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因素,對病患預后轉歸極為重要。國外研究表明[5],體溫升高是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之一。資料表明[6],每升高1℃體溫,神經功能損傷惡化的相對危險機率就增加8.5倍。故對病患的體溫變化應實時監測,對有發熱的病患,不應輕視,應及時采取正當有效的降溫措施,并治療其病癥所在的病根。
綜上所述,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伴隨高血壓、糖尿病及酸堿平衡紊亂等病情比例明顯高于非進展性,其預后也較差。所以對于早期診治和改善機體功能可能是治療和緩解PIS發展演變的關鍵所在。
[1]王新成.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9(13):57.
[2]殷玲,王玉明.腦梗死復發因素探討[J].卒中與神經疾病,2003,10(2):100-111.
[3]陳清棠.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
[4]尹琳,王丹.進展性腦梗死的形成機制與防治策略[J].醫學與哲學,2010,7(31):19-20.
[5]李紅文,李新,允海雁.中青年腦卒中112例臨床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0,2(17):37-38.
[6]姬恒梅,賈艷輝.進展性腦卒中36例病因分析[J].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5,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