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春云 凌亞興 梁潔
蛛網膜下隙出血(SAH)是神經系統常見的急性出血性腦血管病,是指非外傷性因素致使腦表面或腦底部的軟腦膜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流入蛛網膜下隙的一種急性出血性病變。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并發癥多、病死率高的特點[1]。為此筆者選取100例SAH患者采用了腦脊液置換術配合藥物的治療,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8年1月~2012年4月湛江中心人民醫院收治的200例蛛網膜下隙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神經病學》關于SAH的診斷標準,并經過CT、MRI或者腰穿等證實為原發性蛛網膜下隙出血。兩組患者均排除嚴重的心、肺、肝、腎功能及凝血障礙。按照患者的意愿,同意行腦脊液治療的患者共100例作為觀察組(男58例,女42例),年齡33~67歲,平均(45.8±11.1)歲;選取同期同意常規治療的患者共100例作為對照組(男56例,女44例),年齡32~68歲,平均(45.3±11.4)歲;兩組患者的一般狀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按SAH傳統方法治療:包括入院后使患者絕對臥床休息,實施心理護理,消除精神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避免咳嗽,保持大小便通暢,給予脫水降顱內壓,解除腦血管痙攣、并給予抗纖溶止血、防止感染等常規對癥支持治療。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腦脊液置換術,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規范行腰穿術,術前1h對顱內高壓癥狀明顯給予脫水劑(20%甘露醇125~250mL或呋塞米20~40mg)降低顱內壓,腰穿成功后,以1mL/min的速度緩慢放出腦脊液5~10mL。用等量生理鹽水以同樣的速度注入蛛網膜下隙,間隔5min重復上述操作2~3次,最后將5mg地塞米松+5mL生理鹽水鞘內注射,每次觀察至腦脊液呈淡黃色、無色時可終止。過程中注意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及意識變化。
1.3 觀察指標 腦膜刺激征持續時間、頭痛持續時間、CSF恢復正常時間。并發癥包括CVS、再出血、腦積水等。并對治療前后患者進行Glasgow預后評分[2]。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并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將檢驗標準設定為α=0.05,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種SAH患者癥狀、體征改善情況 觀察組頭痛持續時間、腦膜刺激征持續時間、CSF恢復正常時間等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癥狀、體征改善情況
2.2 兩組患者Glasgow預后評分結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其Glasgow預后評分分別為(24.52±3.21)和(24.25±3.34),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Glasgow預后評分分別為(28.64±1.69)和(27.45±1.7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 兩組患者均無腦梗死出現,觀察組100例中發生CVS2例,腦積水2例,再出血3例;對照組100例中CVS18例、腦積水15例、再出血12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SAH是多種病因所致腦底部或腦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腦血管病。血液在流入蛛網膜下隙后可釋放5-羥色胺、內皮素、緩激肽等血管活性胺等血管活性物質引起血管痙攣,刺激腦膜。出血量大時,可堵塞腦室,阻礙腦脊液循環,造成顱內壓升高,直接或間接壓迫和刺激顱腦內部結構,如壓迫下丘腦和腦干可引起體溫中樞代謝紊亂,導致高熱及循環衰竭,嚴重者可形成繼發性腦疝、導致患者嚴重昏迷甚至死亡。另外,由于隨著蛛網膜下隙積血血凝塊的形成,液化吸收時引起蛛網膜粘連,導致腦脊液循環障礙。
SAH主要并發癥有腦血管痙攣(CVS)、腦積水和再出血。早期如果對SAH患者沒有及時處理或處理不當均會導致SAH并發癥的出現,而CVS等并發癥的病死率和病殘率均很高[2],嚴重影響著患者的預后。因此,對于SAH的治療,迅速清除血性腦脊液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單純腰穿放腦脊液的方法,由于腦脊液置換量少,引流速度和引流量難以控制、并發癥多等均限制了其在SAH治療中的應用。而腦脊液置換法,克服了這些缺點,一方面可以減少血性CSF量,有效降低顱內壓;另一方面通過置換可以改善CSF循環,并加入生理鹽水稀釋了血性CSF,兼顧了腦脊液的生成、回流之間的平衡,使血管活性物質等置換出來,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并對CVS、腦積水、再出血有著預防和治療的雙重作用。
研究顯示,蛛網膜下隙出血中頭痛、腦膜刺激征持續時間、CSF恢復正常時間及腦血管痙攣、腦梗死、腦積水等并發癥發生和嚴重性不僅和出血部位有關,其嚴重程度與出血量及血液在蛛網膜下隙存留的時間呈正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無1例腦梗死出現,實驗組頭痛持續時間、腦膜刺激征持續時間、CSF恢復正常時間、Glasgow預后評分及CVS(腦血管痙攣)、腦積水和再出血的發生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腦脊液置換術療效確切,可以迅速緩解臨床癥狀,減少腦血管痙攣、腦梗死、腦積水等并發癥發生,消除積血,而且簡單易行,更適用于基層醫院,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吳勇,邱海明,王宇.腰椎穿刺腦脊液置換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療效分析[J].當代醫學,2011,17(2):106-107.
[2]張玉蛟.腦脊液置換治療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療效觀察[J].現代醫藥衛生,2011,27(11):1671-1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