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國芝 林平 劉維
患者的營養問題一直是臨床上的常見問題,肝膽外科大手術患者在這方面尤為明顯,特別是術后,營養狀況會進一步惡化。腸外營養(PN)是通過靜脈途徑提供人體所需的營養素,所提供的營養并不全面,且會出現腸粘膜屏障功能障礙等并發癥。而腸內營養(EN)是由胃腸道途徑提供人體所需的營養素的營養支持方式,符合生理過程。以2009年3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20例肝膽外科大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給予不同營養支持方式,以比較EN或PN營養支持肝膽外科大手術后患者的各項指標情況,為臨床應用提供參考,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肝膽外科2009年3月~2011年12月收治的肝癌、肝血管瘤、肝硬化、門脈高壓,共120例作為研究對象,年齡40~69歲,所有患者都有肝膽病變和胃腸活動受限等的臨床癥狀,并經過資深醫生及影像學診斷確診。均符合以下條件:(1)病人術前營養狀況在正常范圍內;(2)肝腎功、血糖、血脂均在正常范圍;(3)無內分泌及代謝性疾病;(4)術后無并發癥;(5)因肝癌或肝血管瘤行肝1~2段切除;(6)肝硬化門脈高壓行脾切除、門奇斷流、限制性門腔分流術。將患者隨機分為EN組和PN組,每組60例。所有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以及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支持方法 術后均采用常規對癥治療,并在24h內開始營養支持。依據Harris-Benedict共事計算出患者所需的營養基礎需求。EN組連續24h滴注腸內營養聚合劑,通過鼻飼管或造瘺管泵入,前3d分別喂500mL、1000mL和2000mL,第4d開始全量給予,速度從30~120mL/h,根據患者情況與營養支持天數決定,共支持7d。PN組用蛋白磷酸酶抑制劑混合在3L袋中,24h不間斷靜注,共7d[1]。
1.3 效果判定 在營養支持7d后,參考黃升的研究參考標準,將指標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3種,把顯效與有效計入總有效[2]。顯效:肛門排氣好轉,主訴癥狀消失,無腹瀉和其他并發癥,各項生理指標穩定;有效:肛門排氣和主訴癥狀好轉,而腹瀉和并發癥發生率降低;無效:肛門排氣和主訴癥狀無顯著改變,腹瀉發生率和并發癥惡化。此外,記錄兩組患者術前術后的預后營養指數(PNI)。
治療前,兩組患者PNI無顯著差異(P>0.05)。經過治療后,兩組患者PNI有顯著差異(P<0.05),EN組PNI指數顯著高于PN組。EN組總有效率為95.0%,PN組總有效率為80.0%,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EN組治療效果顯著優于PN組。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治療指標比較
胃腸功能方面的問題,往往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并發癥。以往一般認為,肝膽外科大手術后患者通常要禁食約5~10d,方可進食流質飲食。但長期不經胃腸道進食,又會使黏膜萎縮、細菌移位和并發癥感染等情況的發生率增加[3]。
目前,腸內營養支持治療已在臨床中廣泛應用。腸內營養支持是通過食物的刺激,加快胃腸道血液循環,維持腸黏膜結構和屏障功能的完整性,當手術應激時有利于維持菌落的正常,增加各種胃酸和胃腸道激素分泌,從而恢復胃腸的蠕動功能和消化吸收的功能[4]。劉強等[5]發現,腸內營養中對于肝膽外科患者的作用主要如下:(1)改善營養狀況;(2)促進腸粘膜增殖和代償;(3)改善腸粘膜的屏障功能;(4)參與免疫功能的調節;(5)促進蛋白質合成和組織愈合。
綜上所述,EN組術后的PNI高于PN組,并且治療的顯效率和總有效率也顯著高于PN組。說明患者腸內營養支持治療能有效促進患者胃腸道功能恢復,減少腹脹、腹瀉以及其他并發癥的發生率,是臨床上適合采取的治療方式,并且值得推廣。
[1]張倫,余碩,何剪太.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對腹部手術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5):1060-1061.
[2]黃升.早期腸內營養對肝膽外科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臨床研究[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1,20(13):104-105.
[3]周麟華,楊亞梅.肝膽外科患者術后實施早期空腸內營養的護理體會[J].醫學信息,2011,24(9):6199.
[4]何宗全,章安慶,葉顯道,等.腸內營養對胃癌術后恢復的影響[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24(18):2169-2170,2174.
[5]劉強,劉遠文.肝膽外科患者的腸內營養支持[J].醫學綜述,2005,11(7):638-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