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
圍手術期是圍繞手術的一個全過程,從病人決定接受手術治療開始,到手術治療直至基本康復,包含手術前、手術中及手術后的一段時間。當患者確定要進行手術后,通常都會經歷一段心理應激期。而此期間的良好心理護理則對患者的手術效果和預后康復都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是藥物治療無法做到的。肛腸科患者由于疼痛和患處的特殊性,其心理狀況更為復雜,因此我院從2010年6月~2011年12月對在我院行肛腸手術的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取得較好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從2010年6月~2011年12月所收治的200例準備行肛腸手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都將在局麻狀態下進行肛腸科手術,如混合痔外剝內扎術、肛瘺切開掛線術等。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護理組和對照組,每組100例。其中護理組男62例,女38例,年齡22~70歲,平均(41.8±4.2)歲;對照組男67例,女33例,年齡25~73歲,平均(40.1±3.8)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手術類型等一般情況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手段,無心理護理措施。護理組則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心理護理措施:(1)術前護理:護士應多巡視病房,向患者介紹手術的過程、必要性和安全性等,并告知手術是在局麻下進行,因此疼痛也較小。并在術前向患者介紹進行手術的醫生,盡量使患者在手術前達到最佳心理狀態;(2)術中護理:調節手術室的環境,讓患者感覺舒適。在手術中與患者交談,分散患者注意力,提高對疼痛的耐受。不斷安撫患者,不論發生什么情況都要沉著應對,增加患者對手術的信心;(3)術后護理:指導患者大小便,若出現不良狀態則詳細告知,并切實關注患者情況,盡量采取措施減輕患者痛苦。此外若發現患者的不良情緒較為嚴重,可進行個性化護理。針對患者具體情況,采取心理咨詢手段進行開導[1]。
1.3 療效判定 參考馮菁等[2]的標準,記錄兩組患者術前和術后的焦慮自評量表(SAS)得分,以對護理效果進行評價。
護理組患者的術前SAS評分為(55.3±3.1)分,對照組為(54.9±3.9)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護理組SAS評分為(56.9±3.6)分,對照組為(62.3±3.1)分,兩組比較術后SAS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術前術后SAS量表評分比較[n(%)]
王鳳玲等[3]認為,手術順利程度和恢復程度與患者術前焦慮有重大關系,中度焦慮的患者手術順利程度最好。其原因可能是這類患者能較為坦然面對各種不良反應。此外,也有研究發現還在在術前還存在抑郁情緒,因此值得我們注意患者圍手術期的心理狀態是復雜的,需要采取多種方法加以控制[4]。
研究發現,患者比較希望告知其所患肛腸疾病的特點、醫生的可靠性和手術的安全性[5]。史澤軍[6]認為,肛瘺患者普遍存在著恐懼心理和焦慮心理。因此我們制定的心理護理方案也從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出發,旨在通過滿意的護理,在患者中樹立醫護人員的可靠的形象,確立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在手術前,對手術的各樣準備措施和相關醫護人員進行介紹,可以增加患者對手術的了解,減少焦慮感,增強其主動性與遵醫行為;在手術當中,可以通過心理護理提高患者疼痛耐受程度,提高麻醉效果,同時可減輕患者的焦慮和恐懼的心理。在術后,患者通常會出現各種不適和不良反應,疼痛與生活的不便容易讓患者出現焦慮不安的心理,此時護士一方面可在生活上盡量滿足患者需要,對生活細節進行指導減少他們的不適感,另一方面也可以求助于心理咨詢服務,讓個性化的心理咨詢介入患者的術后康復中,以更佳的措施降低患者的不良情緒。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可減輕肛腸科患者圍手術期的焦慮、恐懼和抑郁等不良情緒,從而保證圍手術期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因此可在臨床推廣應用。
[1]任亞莉,張俊玲.肛腸科圍手術期患者的心理特點及護理[J].內蒙古中醫藥,2007,26(10):61-62.
[2]馮菁,趙和.心理干預對肛腸疾病圍手術期患者預后影響[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22):72-73.
[3]王鳳玲,高輝,高華,等.淺談圍手術期患者的心理護理[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0):75-76.
[4]底翠云,王和平,尚喜曉.消化道功能性疾病及抑郁癥患者的特點及心理護理[J].當代醫學,2009,15(22):118-119.
[5]張俊玲,任亞莉.肛腸科圍手術期患者的心理護理[J].現代護理,2007,13(12):1109-1111.
[6]史澤軍.肛瘺患者圍手術期心理分析及護理對策[J].醫學信息,2010,5(7):1841-1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