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原玲
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和介入學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女性重視起子宮肌瘤的治療。子宮肌瘤切除術依然是治療子宮肌瘤的常用方式[1]。筆者選取60例子宮肌瘤患者,探討針對性護理干預在子宮肌瘤圍手術期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12月~2012年2月四川省眉山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60例子宮肌瘤患者。實驗組30例,平均年齡(42.6±7.8)歲,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6例,中學15例,大學及以上9例;對照組30例,平均年齡(43.5±6.9)歲,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5例,中學17例,大學及以上8例。兩組患者在年齡,肌瘤大小,文化程度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式 所有患者采用子宮肌瘤切除術,即患者取頭低腳高臥位,常規全麻后,進行氣腹,配合腹腔鏡穿刺注入垂體后葉素于子宮漿膜,用電凝鉤凝開子宮漿膜,再用分離鉗剝離肌瘤,最后止血、洗凈、縫合。
1.3 護理干預 30例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圍手術期護理,實驗組患者則根據手術的不同階段采用針對性的護理措施。
1.3.1 術前干預 對實驗組患者進行術前B超檢查,了解基本情況并檢查血常規,出凝血功能和肝腎功能,排除懷孕的可能性。詢問患者的過敏史,做碘過敏試驗。患者術前半天禁食,術前1h留置導尿,排空膀胱,備好肝素鈉,安定等手術用品。協助患者取平臥位,在術前通過與患者交談來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及時了解患者的表現與感受,消除患者的恐懼和焦慮。
1.3.2 術中干預 密切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特別是血壓變化,嚴格遵守無菌操作的原則,避免患者的術中感染。
1.3.3 術后干預 患者術后可能會出現腹脹、腹痛、惡心、陰道出血、便秘等不良反應。筆者往往會在術后第一時間告知患者不必擔心慌張。反應較大時,用藥物等來控制此類癥狀。此外,筆者還通過唱歌、散步等活動來釋放患者的內心壓力,轉移患者對疾病本身的注意力,以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復[2];術后,筆者還對患者的皮膚及皮下組織進行不同程度的按壓,松弛患者的肌肉,改善血液循環。當然,筆者還堅持術后的隨訪,對患者還有所擔憂之處進行耐心解答,使患者了解自己的康復程度,消除不必要的擔憂。
1.4 護理效果評判標準 患者在手術后的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肝功能恢復時間是衡量護理效果的重要指標,時間短者護理效果更佳。同時,筆者采用VAS(視覺類比量表)對患者術后的疼痛情況進行評分比較:0~3分為Ⅰ級,4~6分為Ⅱ級,7~10分為Ⅲ級[3]。
1.5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術后疼痛指數比較 術后5h左右,筆者對患者的術后疼痛情況進行測定。根據VAS計算患者疼痛指數,比較兩組患者的疼痛差異。實驗組:Ⅰ級36.7%,Ⅱ級56.7%,Ⅲ級6.7%;對照組:Ⅰ級13.3%,Ⅱ級63.3%,Ⅲ級23.3%。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時間指標差異比較
2.2 兩組患者恢復的時間差異 筆者在患者手術后當天開始計時,計算患者的住院時間,肝功能恢復時間以及下床活動時間,實驗組患者在這3個方面所用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優勢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子宮肌瘤傳統的手術切除方法有創傷大、影響生育、影響夫妻生活、恢復慢等缺點[4],但其治療子宮肌瘤的徹底性是毋庸置疑的,所以臨床中采用子宮肌瘤切除術仍然不在少數。
筆者選取60例子宮肌瘤患者進行觀察分析。實驗中,筆者通過術前與實驗組的患者進行交流溝通、相關健康知識宣講和醫護人員的細心照顧,發現這樣可以明顯緩解患者的不安和焦慮情緒,使患者有一個較好的心理狀態去接受治療,增強治療信心。而術后的相關護理如唱歌、散步、按摩等效果也十分顯著,間接加快了患者的康復速度,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和下床活動時間。
綜上所述,針對性護理干預在子宮肌瘤圍手術期的臨床效果十分顯著。可以減輕患者的疼痛感覺,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和下床活動時間,是一種值得臨床廣泛應用的子宮肌瘤圍手術期護理方式。
[1]張宏,朱光君.舒適護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中國行為雜志,2007,1(1):59.
[2]楊建勇,陳偉.介入放射學臨床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242-247.
[3]孫梅.子宮肌瘤的病因學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婦產科分冊,1997,24(3):160-163.
[4]皮冰.子宮肌瘤剔除術后肌瘤復發相關危險因素的分析[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1,18(6):457-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