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世林 本刊記者 郭 鐵
虎門重振服裝業
□ 朱世林 本刊記者 郭 鐵
虎門,這個位于廣東省東莞市西南部的小鎮,以兩件事在中國歷史上標注了自己的位置:一是鴉片戰爭時期的“虎門銷煙”;二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成就的“中國服裝名城”。
在第17屆中國(虎門)國際服裝交易會召開前夕,虎門鎮向世人公布了自己的服裝產業“家底”:2364家服裝服飾生產加工企業,20余萬相關從業人員,約200億元的年產值,這些數據使虎門在全國鎮級服裝服飾產業集群中無可厚非地高居榜首。
然而,強大的數字依舊掩蓋不住虎門的焦慮。今年4月,剛剛兼任虎門鎮鎮委書記的東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尹景輝,針對虎門服裝產業進行了一次“史上最大規模”的摸底調查。據了解,調查結果5月份就已出爐,卻遲遲未與公眾見面。究其原因,尹景輝坦言,是因為政府尚未制定完善的產業發展戰略,發布結果并沒有意義。
如今,這份調查報告已然出臺,虎門全力打造大產業聚集區的發展戰略也隨之提出。在服裝產業集群遍地開花的當下,尋找自我,依舊是虎門的當務之急。
11月18日上午,尹景輝在首屆中國服裝產業集群工作會議上透露,虎門鎮于2011年實現生產總值310.5億元,位居東莞市第一。近4年(2008—2011)的產業數據顯示,2011年虎門鎮的紡織服裝工業總值、主營業務收入、規模企業總數、資產總額比2008年分別上升了19%、33%、80%和109%。
從數字來看,虎門的服裝產業依舊繁盛。然而,對于今年國際服裝交易會的定位,虎門提出的口號是“重振虎門服裝產業雄風”。“重振”二字令許多商家及媒體印象深刻。
虎門鎮鎮長葉孔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虎門服裝產業經過30年的發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也面臨著重大挑戰。內部因素:企業生產裝備和技術水平還比較低,市場銷售量大,但產品檔次不高;外部因素:周邊城市的相關產業都在崛起,虎門服裝份額在全球和全國市場存在萎縮風險。
主管服裝產業的虎門鎮副鎮長李鼎如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制約虎門服裝產業發展的因素有三:首先是規模企業數量少。盡管全鎮目前有規模企業近百家,但與2000多家的行業總數相比,依然不夠;其次是知名品牌少。全鎮服裝注冊商標超5萬個,但在全國叫得響的只有‘以純’一家;最后是創造能力弱,缺乏真正的國內一線品牌和服裝設計師。”
面臨危機的不僅是虎門。據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調查,2012年1—5月,以出口為主要形式、中小企業為主要構成的廣東服裝產業,與大多數中國服裝產業集群一樣,形勢不容樂觀。
今年上半年與去年同期相比,廣東70%的服裝企業銷售利潤明顯下降,其中原材料及人力成本上升、廠房租金上升是主要因素。此外,服裝產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對新一代農民工的吸引力正在減弱,招工難、用工難問題普遍存在于各個企業中。
目前,東莞市土地開發率已接近飽和。土地稀少伴隨著廠房租金的上漲,虎門核心位置的批發市場每平方米租金已達到每月萬元。許多工廠在各種壓力下不得不選擇離開,向中部城市內遷。
此外,虎門鎮受自身條件限制,尚無法與“北上廣”競爭。廣東省東莞市紡織服裝協會秘書長潘日暉認為,虎門僅為東莞市的一個小鎮,即使是一個特大鎮,也沒有辦法與國際中心城市競爭。作為時尚之都,中心城市具有的優勢,二三線城市是沒有辦法趕超的。
有媒體報道顯示,2012年虎門總體出口訂單下滑約三成。對此,潘日暉認為,海外市場的萎縮對虎門影響并不大,“因為出口并不是它的強項”。虎門服裝業發展目前遭遇的最大瓶頸在于如何脫離原有的服裝批發模式,向品牌升級轉變。
“虎門產業集群主要依靠內銷,也就是批發市場做得比較好,銷售是其強項。在廣東,除廣州白馬服裝市場外,虎門是第二大服裝銷售集群。問題是,目前全國各地都建有類似的批發市場,如杭州的‘四季青’、沈陽的五愛市場等。多足鼎立的局面下,虎門不再像過去那樣獨樹一幟,所占市場份額自然會縮小。虎門再往下發展,完全依靠批發市場是行不通的。不走批發市場這條路,那就要靠品牌。” 潘日暉說。
虎門的服裝品牌現狀究竟如何?據2012年《虎門服裝產業集群工作總結》所描述,經過30多年的發展,虎門服裝走過了“無牌—貼牌—創牌—名牌”的過程。虎門現有服裝服飾注冊商標5萬多個,僅龍頭企業“以純”一家就擁有209個注冊商標。其中較有影響力的服裝品牌有以純、依米奴、小虎憨尼等30余個,但僅有“以純”獲得了中國馳名商標稱號。

第17屆中國虎門國際服裝交易會現場。圖/郭鐵
潘日暉直言,虎門的服裝品牌大多集中在中低檔次,高端服裝品牌目前比較缺乏,單就女裝品牌來講遠遠比不過深圳,童裝品牌也比不上本市的其它品牌。這與虎門做批發市場的歷史有關,“批發走的是量,品牌走的是品質和價格,二者有根本區別。”
目前,相較于沈陽的品牌女裝、鄭州的品牌女褲,虎門也在休閑裝品牌這條路上找準了自己的定位。潘日暉評價,這條路虎門走得不錯,但今后如何繼續占據先機,是其要主攻的方向。
為激勵本土服裝企業品牌升級,虎門鎮政府于2002年出臺了《虎門鎮名牌名標獎勵辦法》,實施“百萬促名牌”工程。凡在虎門投資創業,獲得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的企業,虎門鎮政府均獎勵100萬元;獲得廣東省著名商標、名牌產品的企業,獎勵30萬元。截至目前,虎門鎮已累計發放獎勵資金2720余萬元。
今年3月,《虎門鎮企業總部獎勵辦法》出臺,辦法規定對總部在虎門的服裝企業稅后返還1000余萬元,以激勵企業向技術、品牌方向發展。
作為此次服交會的參展商,虎門本土品牌、東莞市佐霓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謝群娣,經歷了從學徒到小老板,從貼牌加工到創建自有品牌的創業歷程。
1993年前后,謝群娣創立了自己的佐霓服飾品牌。在那段做貼牌加工最賺錢的時期,她產生了創立自有品牌的想法。“給別人牽著鼻子走不是長久之計。虎門服裝業在全球都有一定影響力,干嘛總是幫老外打工呢?”謝群娣認為,創建自主品牌對企業來講有諸多好處:一是能夠掌握定價權和自主權;二是防止被上游發包商甩掉;三是能夠充分發揮創業者對服裝的認識與專長。
針對中小企業面臨的困境,潘日暉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資金雄厚、人才濟濟、管理水平高的企業自然會做得很大,但小企業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關鍵是要有自己的特色。有的企業專做電腦機織,有的企業專攻染色,哪怕某一道工序做得好、有自己的特色,也能把牌子打響。”
“品牌的核心競爭力不在成本。”潘日暉認為,服裝加工企業在競爭中能否取勝,關鍵在于品質。品牌的競爭力在于內涵,即流行文化的含量,以及設計是否能引領潮流。

虎門本土品牌、東莞市佐霓服飾在17屆服交會召開專場新品發布會。圖/郭鐵
從2002年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中國服裝協會在行業內開展紡織服裝產業集群試點工作以來,虎門一直在著力打造“大虎門”的區域品牌概念。
在未來幾年的發展規劃里,虎門提出了樹立大產業、大市場、大品牌、大企業的“四大理念”,并提出“將虎門服裝城打造成全國最具影響力的服裝服飾專業市場”、“力爭兩年內實現產業集群銷售額超500億元”的目標。
國際服裝交易會期間,虎門鎮政府與廣東省佛山市面料名鎮西樵簽訂了戰略聯盟協議,以期實現服裝產業鏈的上下游對接。無論是虎門還是西樵,都認為發展區域品牌是未來產業集群優化升級的必經之路。
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人民政府黨委委員關海權向《民生周刊》記者表示:“這次在虎門服裝節參展的企業有七八百家,我們想讓這些企業在現場集中看到西樵的優秀企業和產品。此外,我們也希望讓西樵的面料企業看到現在服裝產業的發展情況,了解市場需求,促進技術研發。這次與虎門鎮政府達成的戰略合作協議,是以雙方政府牽頭,雙方行業協會、企業對接的形式開展的。抱團發展對于兩地服裝產業來講都有好處。”
在此次國際服裝交易會上,東莞瑞緹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劉俏蘭不僅與多家企業成功簽署了訂單,同時還從同行那里學到了不少“技藝”。劉巧蘭認為,大多數服裝服飾企業對虎門的經商環境非常滿意,“基礎設施建設很舒服,相關產業鏈也很完整,唯一不足的方面就是交通。”
為了達成年銷售額500億元的目標,虎門服裝依舊要面對諸多產業制約因素。尹景輝在此次中國服裝產業集群工作會議上指出,由于原先缺乏統一規劃引導,加之市場老舊等原因,目前虎門的服裝服飾市場功能設計不合理、不規范,影響了虎門服裝市場形象和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
以純集團有限公司營銷總監助理余女士曾向媒體表示,“以純”作為第一個從虎門走出去的中國馳名商標,在全國各地設有銷售網點,卻唯獨沒有在虎門賣過一件衣服。產業發達、客流量大既是虎門的優勢,同時也給虎門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帶來了難題。
盡管實現“重振虎門服裝產業雄風”的目標還需要時間,但問題也許恰恰正是路徑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