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海勒 馮 偉
青白江:打造宜業宜居之都
□ 孔海勒 馮 偉

清白江主城區
近年來,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區已經把中國市轄區綜合實力百強、四川省“十強縣”、四川省省級生態區、省級平安區、2009年“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縣(區)等眾多殊榮收入囊中。在“十二五”規劃中,青白江區委更是對全區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標。據青白江區委書記廖仁松介紹:“青白江區委堅持科學發展觀,按照省委‘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總體戰略和市委“五大興市戰略”,對全區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文明發展進行系統謀劃,提出了努力開創‘新型工業樣板區、物流商貿核心區、文化發展特色區、生態田園示范區、宜人和諧幸福區’發展新局面,建設富裕文明和諧幸福青白江的發展目標。”
青白江區堅持科學發展觀,在抓好內生型增長的同時,積極推進外生型增長,響亮務實地提出努力實現新型工業和物流商貿“雙千億”產業的目標。
在新型工業方面,青白江區以重汽王牌為重點著力打造商用車制造基地。全力推動總投資30億元、年產40萬輛的重汽王牌輕、中、重卡商用車成都基地建設,確保重汽王牌2012年生產輕卡5萬輛,全年實現銷售收入40億元,增長50%;全力服務投資10億元的“012”中重卡生產線今年9月建成試產,新增產能10萬輛;力促總投資10億元的“013”工程2013年動工。以天保重裝、三洲核能等為重點,青白江區將著力打造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推動世界最大水電設備供應商奧地利安德里茨公司投資1.2億歐元,與天保重裝合作打造年產值40億元的清潔能源重型裝備生產基地和全球最大泵閥生產基地;加快總投資8.5億元的三洲核能精密管生產線建設,建成后將實現年產值20億元,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能源精密管生產基地;力保總投資2.2億元的天馬大功率風電軸承項目年內竣工投產,實現銷售收入20億元。圍繞巨石、臺玻、中建材等龍頭企業,青白江區還將著力打造新材料基地,推動投資10億元的巨石年產13萬噸玻璃纖維絲生產線技改和投資2.8億美元的臺玻6萬噸電子級無堿纖維布項目開工,建成中國最大的電子級玻纖生產基地,推動總投資8億元的華西集團建材項目加快建設。
預計2012年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將突破500億元,2016年突破1000億元,真正實現“產業倍增”。
在物流商貿產業方面,青白江區依托西部鐵路物流中心建成“西部第一、國內一流”國際性樞紐型內陸無水港。據統計,目前“兩站兩園區”引進的中鐵聯集、德國漢宏等20多家國際國內知名物流企業,總投資達150億元,全部運營后將實現產值233億元以上、利稅10億元以上。而抓住鐵路口岸正式投運契機,青白江區正在加快鐵路專用線建設,積極報批B型保稅物流中心。圍繞成都市大力實施“北改”工程的機遇,以機電、建材、大宗商品為重點,青白江區主動承接成都市“北改”產業轉移,推動生產性和生活性商貿服務業大力發展,加快以大港陶瓷、萬貫五金機電、華川銀地、青龍建材、邦邦建材等為代表,總投資280億元、總面積1500萬平方米的32個大型商品交易市場建設,其中2012年確保建成運營專業市場8個、實現營業收入200億元,目前已有23000余戶商家達成入駐意向,并力爭2015年前全部建成,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800億元,成為西南最大的建材、機電商品集散基地和成都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推動物流商貿核心區建設,物流商貿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000億元。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強力支撐。近年來,青白江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建設文化發展特色區,為創建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先行區,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加大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建立“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啟動了文化體育中心項目建設,在全區11個鄉鎮(街道)均成立了綜合文化站(中心),120個村(社區)成立了綜合文化活動室,每月享受免費服務的群眾在1000人次以上;基層文化“3151”工程和全民健身“個十百千萬”工程緊鑼密鼓開展,每年開展各類文藝活動1000次以上;新建10支以上特色文藝隊伍,同時還將新建10個全民健身工程,村(社區)全民健身工程覆蓋率達70%。

清白江物流中心
深入推進“百姓故事會”、太極運動“六進”、“閱讀·悅快樂”、“百村文體系列活動”等活動,形成該區公益文化活動的龍頭品牌;充分挖掘“小金龍龍舞”、“過街連簫”、“客家巨龍”等非遺文化品牌,形成“一鄉一品”的基層特色民俗文化品牌格局;櫻花旅游文化節、金秋菊花節、全國山地自行車冠軍賽等一系列文體品牌已成為青白江的一張張閃亮名片。
挖掘文廟、武廟、繡川書院、家珍專祠、明教寺、覺皇殿、“八陣圖”等珍貴區域歷史文化資源,打造三國文化、英雄文化等文化品牌;加快培育鳳凰湖國際生態濕地旅游度假區、龍泉山生態旅游綜合功能區、毗河兩岸休閑觀光帶等一批特色文化產業園;通過引進傳媒、出版發行企業等辦法和措施,提高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產業水平,不斷豐富文化產業。
“對于我市生態新型工業高地青白江區來說,生態文明建設是過去幾年科學發展的‘一號工程’,也將是開啟新航程,在下一個5年建設生態田園示范區、實現競飛趕超的重要保障。”青白江區區委書記廖仁松表示。
為實現轉型發展,近年來,該區深入貫徹落實市委“立城優城”戰略,先后投入40多億元,開展生態整治、工業循環、生態農業、生態細胞等工程項目及成都北部生態屏障建設工程等專項行動,全面構建點、線、面的綠道體系,帶動城市生態品質提升和人居環境改善。目前,青白江主城區已栽植各類喬木47萬余株,在工業廠區和生活區之間建成1200余畝的生態隔離帶,在工業集中發展區建成1700余畝的市級森林公園,采用多種方式,積極搭建工業區和城市生活區之間的綠色屏障,并實現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8%以上,人均公園綠地面積25.58平方米,居成都市第一。
另外,青白江區還將秉持“綠色、環保、生態、人文”理念,執行最嚴格的環境準入標準,實施最嚴格的環境保護措施,落實最嚴格的環境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城鄉生態,實現產城一體、城鄉互動。據介紹,目前該區正在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加快工業“三廢”處理設施建設和改造,積極開發使用太陽能、天然氣、沼氣等清潔能源;進一步推進龍泉山脈植被恢復等生態工程和水源工程建設,大力實施毗河、長流河、西江河等流域的污染治理、水源涵養林建設和保護工作,形成以河流水系、林盤、濕地、農田和城區綠化為主的區域綜合生態體系,營造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的生態田園城市形態。
在此基礎上,青白江區還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生態旅游節,不斷豐富城鄉居民的生活,提升幸福指數。如每年春天的櫻花旅游文化節已成功舉辦三屆,共吸引國內外游客100余萬人次,帶動鄉村旅游吸引游客300余萬人次,青白江櫻花節的品牌在成都幾乎家喻戶曉;同時,“杏果采摘節”、“油桃采摘節”、“山地休閑旅游季”等系列鄉村旅游節會活動也成為成都市休閑旅游系列活動中響當當的品牌,在讓市民享受到更高生活品質的同時,也極大地提升了成都北部宜業宜居新城的美譽度。
□ 編輯 王季璐 □ 美編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