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商報:【當初的愿望實現了嗎?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嗎?】為了實現年輕時環游全國的夢想,65歲的焦德明從新疆出發,帶著鍋碗瓢盆,腳蹬三輪"房車",7年里游歷了近30個省市自治區。遇到過11級臺風,也曾險些滾落山下...如今72歲的他笑著說,突然覺得一下子年輕了,感覺人生得到了一種滿足。
@互聯網天地:【靠“掛廣告”盈利永遠不會成功的】“沖流量”再“放廣告”,是一個最直覺能想到,但也是幾乎不可能成功的模式。我們剛創業的時候,有個很簡單的假設。如果我們很努力,我們的網站可能有很多流量。有了流量,放上了廣告,我們就能獲利。
@南方日報:【這枚一元硬幣 真的很重】前兩天,廣州的葛大姐錢包丟了,全身只剩下一塊錢,坐公交車也不夠,可還有急事要辦,過往的街坊沒人伸出援手,怕她是騙子。攔了幾輛出租車,司機一聽說沒錢一踩油門就走了。怎么辦啊? 這個時,一個殘疾流浪漢走過來,遞給個大姐一枚一元硬幣,讓她坐公交。
@葛遜:今天是十八大開幕的日子,也是中國記者節。中國的改革走到今天,離不開記者的監督與鞭策。但一些影響媒體監督的現象,仍然存在。不要擔心記者的曝光會帶來不穩定。政府解決這些問題的誠意與策略,才是穩定的根本。媒體監督是改革走向成功的要素。望記者節開幕的大會,能翻開輿論監督的新篇章。
@環球網:【梁穩根:共產黨員易找對象】昨天是光棍節,十八大代表、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根受采訪時應景地表示,年輕男人如果是共產黨員的話,找對象就要容易一點。他說:“大部分的共產黨員找的老婆都比非共產黨員的漂亮,中國的女孩子也更愛共產黨員”“因為共產黨員有理想,有獻身精神”。
@南方都市報:【繼“給力”之后 “屌絲”登上人民日報】3日,一向以嚴謹著稱的《人民日報》在見報文章中,首次使用了在互聯網上走紅的“屌絲”一詞,并用“屌絲心態”來形容當下社會中的一種集體心態。“市場經濟的沖擊余波未了,全球化、……分配焦慮、環境恐慌,拼爹時代、屌絲心態……”
@南方日報:【大四男生破數學難題 四級未過考研無望】韶關學院大四男生王驍威解決了一個世界性的數學難題,論文被國際數論界的最高學術期刊《數論雜志》(Journalof Num-ber Theory)上SCI收錄。據悉,這篇論文曾被國內期刊退稿。而這名學生由于偏科,四級還沒過,考研也無望。
@郭濤哥哥:老王這男人,牛逼之處在于:賺了最多的錢,跨越了最高的山,講了最沖的話,創立了最知名的企業。卻突然在知天命之年凈身出了個戶,為了個小姑娘洗手做起了紅燒肉。別人我不懂,反正我是不會去非議他,因為我的人生,還沒有他的零頭精彩。
@楊瀾:總聽人講“窮養兒子,富養女兒”,我不以為然。不論兒子、女兒,都要培養正確的價值觀、財富觀。對女兒太溺愛了會讓她嬌縱無禮,對男孩太嚴苛了會讓他習慣順從權威。所謂窮養和富養,往往是父母自己過于看重金錢的結果。
@潘峙鋼:小康社會到底是個什么樣子呢?我認為老百姓有溫飽、生活穩定,包括精神生活豐富都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讓老百姓內心能感受到平等、安全、有機會、有人格、有尊嚴,不用事事求人托人,不用去政府辦事看到的都是冷冰冰的面孔,不要抓一個貪官就是幾千萬、幾個億,若能如此,老百姓心中自然小康了。
@人民日報:【青春只有一次,與其抱怨不如奮斗】就業難、買房難的現實讓很多80后稱自己為最不幸的一代。對此,50后、60后、70后都不服。其實,幸與不幸都會公平地眷顧每代人,每代人的青春都是殘酷與夢想的共生。青春只有一次,與其抱怨,不如利用社會資源去奮斗、去改變。給理想點時間,用雙手創造想要的生活。
@互聯網天地:我在這里歡笑,也在這里哭泣。我在這里活著,也在這里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