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好投網
商業模式已經成為掛在創業者和Vc嘴邊的一個名詞。幾乎每一個人都確信,有了一個好的商業模式,成功就有了一半的保證。那么,到底什么是商業模式?它包含什么要素,又有哪些常見類型呢?
商業模式其實是一個比較新的名詞。盡管它第一次出現在上個世紀50年代,但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才開始被廣泛使用和傳播。今天,雖然這一名詞出現的頻度極高,關于它的定義仍然沒有一個權威的版本。
商業模式是一種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關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闡明某個特定實體的商業邏輯。它描述了企業所能為客戶提供的價值以及企業的內部結構、合作伙伴網絡和關系資本等用以實現(創造、推銷和交付)這一價值并產生可持續盈利收入的要素。
人們在文獻中使用商業模式這一名詞的時候,往往模糊了兩種不同的含義:一類作者簡單地用它來指公司如何從事商業的具體方法和途徑,另一類作者則更強調模型方面的意義。這兩者實質上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泛指一個公司從事商業的方式,而后者指的是這種方式的概念化。后一觀點的支持者們提出了一些由要素及其之間關系構成的參考模型,用以描述公司的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的概念化有很多版本。它們之間有著不同程度的相似和差異。Osterwalder在綜合了各種概念的共性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包含九個要素的參考模型。這些要素包括:
價值主張(Value Proposition):即企業通過其產品和服務所能向消費者提供的價值。價值主張確認了企業對消費者的實用意義。
消費者目標群體(Target Customer Segments):即公司所瞄準的消費者群體。這些群體具有某些共性,從而使公司能夠(針對這些共性)創造價值。定義消費者群體的過程也被稱為市場劃分(Market Segmentation)。
分銷渠道(Distribution Channels):即公司用來接觸消費者的各種途徑。這里闡述了公司如何開拓市場。它涉及到公司的市場和分銷策略。
客戶關系(Customer Relationships):即公司同其消費者群體之間所建立的聯系。我們所說的客戶關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即與此相關。
價值配置(Value Configurations):即資源和活動的配置。
核心能力(Core Capabilities):即公司執行其商業模式所需的能力和資格。
合作伙伴網絡(Partner Network):即公司同其他公司之間為有效地提供價值并實現其商業化而形成的合作關系網絡。這也描述了公司的商業聯盟(Business Alliances)范圍。
成本結構(Cost Structure):即所使用的工具和方法的貨幣描述。
收入模型(Revenue Model):即公司通過各種收入流(Revenue Flow)來創造財富的途徑。
商業模式的設計是商業策略(Business Strategy)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將商業模式實施到公司的組織結構(包括機構設置、工作流和人力資源等)及系統(包括IT架構和生產線等)中去則是商業運作(Business Operations)的一部分。這里必須要清楚區分兩個容易混淆的名詞:業務建模(Business Modeling)通常指的是在操作層面上的業務流程設計(Business Process Design);而商業模式和商業模式設計指的則是在公司戰略層面上對商業邏輯(Business Logic)的定義。
一般地說,服務業的商業模式要比制造業和零售業的商業模式更復雜。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商業模式就是“店鋪模式(Shopkeeper Model)”,具體點說,就是在具有潛在消費者群的地方開設店鋪并展示其產品或服務。
一個商業模式,是對一個組織如何行使其功能的描述,是對其主要活動的提綱挈領的概括。它定義了公司的客戶、產品和服務。它還提供了有關公司如何組織以及創收和盈利的信息。商業模式與公司戰略一起,主導了公司的主要決策。商業模式還描述了公司的產品、服務、客戶市場以及業務流程。
今天,大多數的商業模式都要依賴于技術。互聯網上的創業者們發明了許多全新的商業模式,這些商業模式甚至完全依賴于現有的和新興的技術。利用技術,企業們可以以最小的代價,接觸到更多的消費者。
隨著時代的進步,商業模式也變得越來越精巧。“餌與鉤(Bait and Hook)”模式——也稱為“剃刀與刀片”(Razor and Blades)模式,或是“搭售”(Tied Products)模式——出現在二十世紀早期年代。在這種模式里,基本產品的出售價格極低,通常處于虧損狀態;而與之相關的消耗品或是服務的價格則十分昂貴。比如說,剃須刀(餌)和刀片(鉤),手機(餌)和通話時間(鉤),打印機(餌)和墨盒(鉤),相機(餌)和照片(鉤),等等。這個模式還有一個很有趣的變形:軟件開發者們免費發放他們的文本閱讀器,但是對其文本編輯器的定價卻高達幾百美金。
在50年代,新的商業模式是由麥當勞和豐田汽車創造的;60年代的創新者則是沃爾瑪和混合式超市;到了70年代,新的商業模式則出現在FedEx快遞和Toys R US玩具商店的經營里;80年代是Blockbuster,Home Depot,Intel和Dell;90年代則是西南航空,Netflix,eBay,Amazon.com和Starbucks。而此時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商業模式則是許多dot-com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
每一次商業模式的革新都能給公司帶來一定時間內的競爭優勢。但是隨著時間的改變,公司必須不斷地重新思考它的商業設計。隨著消費者的價值取向從一個工業轉移到另一個工業,公司必須不斷改變它們的商業模式。一個公司的成敗與否最終取決于它的商業設計是否符合了消費者的優先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