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兵 張克川 孫春霞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七地質大隊 河南 鄭州 450016)
礦區區位于哈密市SSE約170km,行政區劃隸屬哈密市管轄。該區處于天山—陰山復雜緯向構造帶的南緣,隸屬于巨型緯向構造帶的一部分,地層區劃屬天山—陰山地層區北山分區。
區域主要斷裂為康古爾深大斷裂,走向東西,傾向南,為一逆斷層。礦區區位于康古爾深大斷裂南12km,為康古爾金、金鎳成礦帶的一部分。康古爾金、金鎳成礦帶沿該斷裂展布,在該成礦帶已探明多處金礦和金鎳礦,此外還發現多金屬異常區多處。
區內褶皺、斷裂構造發育,主要構造線方向以EW、NE及NEE向為主,次級斷裂呈NW向展布,NW斷裂多為平移斷層,錯斷EW、NEE斷裂。褶皺不發育。
區內巖漿活動為華力西中—晚期,巖性主要有黑云母花崗巖、鉀質花崗巖、閃長巖、石英閃長巖。主要巖體有雅滿蘇東北灘巖體,康古爾巖體。在巖體與圍巖的外接觸帶發育有大量角巖化、硅化。區內巖脈較發育,主要有華力西中期輝綠巖、玄武巖、閃長巖、花崗巖脈。
礦區區處于天山—陰山復雜緯向構造帶的南緣,隸屬于巨型緯向構造帶的一部分,地層區劃屬天山—陰山地層區北山分區。
礦區區內出露地層主要為晚古生界中基性噴出巖及新生界第四系為主。出露的地層為干墩群(C1gn)、石炭系上統梧桐窩子群(C2wd)。
區內斷裂構造較為發育,以NE、NW向兩組斷裂為主,NNE向次之。NE、NW向斷裂在區內呈平行密集排列,它們往往錯斷了廣泛分布的花崗巖及閃長巖脈,但斷距都不大,推測該組斷裂是較晚發生的成礦期后構造,對礦體具有一定的破壞作用。
礦區區內斷裂主要以北東向、近東西向、北西向三組組成。近東西斷層在礦區中部(編號F1),北東向主要分布在礦區中西部 (編號F2),一般為多形成破碎帶花崗巖及閃長巖脈、石英脈充填;北西向斷層主要分布在礦區東部,性質為平移斷裂。礦區內斷裂構造以三條規模較大、呈北西向展布、大致平行的斷層(編號 F4、F5、F6)為主,(見圖 1)。

圖1 新疆哈密市雅滿蘇東北灘銅礦區地質簡圖
本區褶皺構造不發育。
裂隙主要有近東西向、北西向、北東向三組,以近東西向最為發育。近東西向裂隙,被花崗巖脈閃長巖脈充填,分布在礦區南部及南東部。北西向裂隙分布在礦區西部、東部被石英脈充填,一般見綠泥石化,鐵染強,部分見褐鐵礦化,與成礦作用關系密切。
礦區區巖漿巖較為發育,華力西中期第二次侵入黑云母花崗巖出露于礦區區的中西部,出露面積約1km2,呈巖株產出,巖漿巖沿裂侵入,基本不順層侵入,巖株與圍巖接觸帶蝕變作用不明顯。巖性主要為鉀質花崗巖。
區內廣泛發育花崗巖脈、閃長巖脈及石英斑巖脈、石英脈,巖脈與圍巖不整合接觸,其中北西、近東西向的閃長巖脈和花崗巖脈規模較大。寬10-30m,延伸200-1000m。
礦區區內變質作用主要表現為區域構造動力變質作用。石炭系上統梧桐窩子群普遍遭受輕變質的板巖化及角巖化,與成礦作用沒有成因聯系。
礦區區主要蝕變有硅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碳酸鹽化、及黃鐵礦化等。硅化分布較廣,硅化、黃鐵礦化與礦化活動有關,是地表找礦的主要標志之一。
電性特征

表1 巖礦石電參數測定統計表
對巖礦石電參數進行測定及統計,見表1。
參數測定結果本區粘土巖為中阻中極化特征,當粘土巖黃鐵礦化蝕變時變為中阻高極化,而石英脈為高阻中低極化特征,花崗巖為中阻中極化特征,本區巖石物性差異較明顯。
礦區區位于東天山地區,屬于干旱戈壁景觀,觀所處的特殊地理景觀條件,決定了區內巖石風化作用主要以物理風化為主,化學風化次之。地層物質地球化學元素以機械遷移為主。區內主要出露地層簡單。本次數據通過中國地調局Geoexpl2008軟件計算異常下限,結合前人工作成果確定本區異常下限見表2。
結合上述資料,圈定該工作區地球化學綜合異常共9處,編號為YX01-09號(YX為巖屑測量,01綜合異常編號)。總體來看,工作區地球化學綜合異常其異常特征為:規模不大,數量較多,組合復雜,各元素異常套和較差,濃集中心不明顯。
礦區區內發現礦(化)體6條(編號Ⅰ-Ⅵ)。礦(化)體均呈脈狀產出,脈體多呈線型透鏡狀,沿走向及傾向產狀、厚度、品位變化均較大,常出現礦化、品位不連續現象。主要礦(化)體特征如下:
Ⅰ號鋅礦(化)體:分布于礦區區西部,地表出露長約320m,兩側出露巖石為粘土巖;探槽TC7、TC8、TC9、 TC10 、TC11 揭露鋅礦(化)體,礦(化)體硅化較強,局部見褐鐵礦化,蝕變帶內局部見有空洞及圍巖角礫。礦(化)體傾向210°-220°,傾角65°-70°。 主要礦化為褐鐵礦化,探槽 TC8 Zn 品位 0.10×10-2,礦(化)體厚0.80m。沿傾向施工鉆孔ZK02在60.03-60.72m礦化蝕變帶, 取樣分析 Pb0.28×10-2,Zn 0.062×10-2,Ag20.0×10-6,Pb、Ag 均達到礦化。
Ⅲ號金礦(化)體:分布于礦區區中西部,地表出露長約50m,兩側出露巖石為花崗巖。探槽TC23揭露金礦化體,蝕變帶硅化較強,局部見褐鐵礦化,礦(化)體傾向335°,傾角63°。石英脈見褐鐵礦化,探槽TC23 Au品位0.7×10-6,礦(化)體厚0.15m,走向沒有其它工程;沿傾向沒有工程控制。
Ⅴ號銅、金礦(化)體:分布于礦區東北部,地表出露長約320m,兩側出露巖石為安山巖。探槽TC30、TC31、TC32、TC50、TC51、TC35揭露銅、金礦化體,蝕變帶硅化較強,局部見褐鐵礦化,蝕變帶內局部見有空洞及圍巖角礫。礦(化)體傾向 20°-32°, 傾角 65°-85°。 石英脈見褐鐵礦化, Cu 品位0.11-0.27×10-2,Au 品位 0.2×10-6,厚 0.25-0.50m;沿傾向施工ZK01在98.15-99.09m礦化蝕變帶,取樣分析Au0.65×10-6,Au達到礦化。ZK05深部沒見礦化。
礦區區主要蝕變有硅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碳酸鹽化、及黃鐵礦化等。硅化分布較廣,硅化、黃鐵礦化與礦化活動有關,是地表找礦的主要標志之一。
4.1.1 普查區位于康古爾深大斷裂以南,康古爾向斜的軸部,出露地層簡單,主要為石炭系中統梧桐窩子群,巖性為細碧巖、玄武巖、安山巖、凝灰巖、砂巖、角斑巖、灰巖、礫巖。巖漿巖主要為華力西中期侵入的黑云母花崗巖和一些中酸性巖脈;普查區內斷裂發育,以NNW和NE向二組為主,NNW向斷裂為平移斷層,規模不大,具備良好的成礦條件。
4.1.2 普查區位于康古爾金、銅鎳成礦帶的東部,在其北西部已發現金礦多處,正在開采有紅山金礦,在其東部有雅滿蘇東北灘銅鎳礦。
4.1.3 經對普查區進行1:10000地質簡測,槽探揭露,發現石英脈幾十條,走向以NWW、EW和SN向兩組為主。長幾十米到幾百米不等,經槽探控制和地表采樣控制,本區石英脈以金、銅、鎢礦化為主。
斷裂構造對成礦的控制明顯,各種礦產的空間產出位置基本上受各種斷裂構造節或斷裂構造與其它構造的立體交叉點的控制。帶內及兩側(以南側為主)的礦床均受該斷裂帶控制,往往產在主干斷裂與次級羽狀斷裂相交的節點部位,或次級帶狀斷裂的收斂端、尖滅端或轉折端等相應的地質體中。因此,深大斷裂帶的兩側、次級羽狀斷裂與主干斷裂的交匯部位,巨型南北向構造帶波及的范圍內、尤其是南北向與東西向斷裂構造的交匯節點、斷裂構造與其它構造的立體交叉點等,是導礦和容礦的最佳空間。
巖漿活動是地球動力演化的一種重要形式,是成礦作用的重要因素。軟流圈、巖石圈和地殼表層的巖漿活動均可誘發顯著的成礦作用,形成多種成礦系統和礦床類型。巖漿作用與成礦的關系主要是巖漿作用及其產物一巖漿巖對礦床形成的控制。
東天山金礦床主要分布于康古爾塔格斷裂南緣、中天山米什溝一星星峽島弧帶和北山裂谷。礦床成因類型較多,與韌性剪切帶有關的金礦占據了主導地位,主要分布于康古爾斷裂帶南緣和北山紅十井一大青山一帶。本區找金礦模式,可考慮與區內的韌性剪切帶的構造的關系。今后要加強綜合研究工作,對該區地質成礦模式和物化探找礦模式進行研究和對比,以查明深部找礦前景。
[1]雷慈坤,楊繼兵,等.新疆哈密市988.8高點金多金屬礦礦區總結[R].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七地質大隊,2010.
[2]高珍權,劉繼順,等.東天山銅金多金屬成礦學及找礦系統工程學[J].中南工業大學,2002,5(6):56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