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菊 郭 明
(1.襄陽汽車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襄陽 441021;2.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廣東 廣州 510990)
(一)我國產業結構的現狀
產業結構是決定經濟增長方式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由一定時期的經濟發展水平所決定的,也是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產業結構的升級對于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高國際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依據歷年來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三次產業GDP總量的變化趨勢(圖1)及其占GDP比重的變化趨勢(見圖2)來分析我國產業結構的現狀。從總量方面看:相比第二、三產業第一產業變化不明顯,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相比,第二產業變化更大,但第三產業有緩慢跟上趨勢。從占GDP比重看:第一產業呈逐年下降的趨勢,第二產業相對平穩,第三產業呈明顯的上升趨勢。根據配第-克拉克定律、庫茲涅茲的人均收入影響論以及錢納里的工業化階段理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各產業間的人均收入存在差異,勞動力和國民收入表現出由第一次產業向第二次產業,再由第二次產業向第三次產業轉移的趨勢。

圖1 我國1978—2010年三次產業的GDP總量變化趨勢
(二)FDI在我國的發展概況

圖2 我國1978年以來三次產業占GDP的比重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FDI對中國經濟飛速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1992年開始我國實際使用FDI迅速增長,并基本保持持續上漲的趨勢,2009年盡管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FDI略有下降,但中國吸收FDI仍舊超過法國和英國,僅次于美國排名世界第二。
FDI在我國的分布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1.FDI在我國產業間的投資分布相對較集中
2000—2009年,我國第一產業吸收FDI明顯下降,到2009年第一產業吸收FDI所占的比重已經降為1.58%,而第二產業吸收FDI的比重先下降后上升,到2009年已經上升為55.6%,第三產業吸收FDI呈先上升后小幅下降的趨勢,2009年第三產業吸收 FDI所占比重為42.82%,同比下降了1.7個百分點,但2010年第一產業所占比重小幅回升,同比上升了0.47%,第二產業則持續增長,同比增長6.48%,第三產業同比下降了6.95%。從以上數據來看,吸收和利用FDI在我國的第二產業所占的比重最大,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較少,FDI在我國產業間的分布不平衡,進一步加劇了我國產業結構不平衡,不利于結構的優化和產業增長方式水平的提升。
2.FDI在我國行業間的分布較為集中
從2010年我國吸收和使用FDI的數據來看,外商投資的重點仍舊集中在制造業,其次是批發和零售業,第三是租賃和商務服務業。2010年制造業和房地產業所占比重最大,盡管制造業比重有所下降,但絕對比重仍是最大的,這種FDI在行業間分布過于集中的趨勢在不同程度上加大了我國行業間發展水平的差距。
3.FDI來源的國家或地區的分布比較集中
2011年,亞洲十國/地區(香港、澳門、臺灣、日本、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韓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及實際投資額同比分別增長1.11%和13.99%。美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及實際投資額同比分別下降5.01%和26.07%。歐盟27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同比增長3.26%,實際投資額同比下降3.65%(見圖3)。

圖3 FDI來源國/地區分布情況
2011年,對華投資前十位國家和地區(以實際投資額計算)依次為:香港、臺灣、日本、新加坡、美國、韓國、英國、德國、法國和荷蘭,這十個國家和地區實際投資額占全國實際使用外資總額的91.61%(見圖4)。2011年,我國吸收FDI主要來源于香港和臺灣等少數發達地區,但技術效應并不明顯,技術效應相對較明顯的美國、韓國等發達國家,但吸收FDI的規模又出現下降趨勢,導致我國總體吸收FDI質量不高,吸收FDI的國家地區過度集中,將阻礙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圖4 2011年對華實際投資前10位國家和地區
4.區域分布比較集中
2010年,我國東部地區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數及實際使用外資額分別占全國的83.9%和85.0%;中部地區分別占全國的11.2%和6.5%,西部地區分別占全國的5.0%和8.5%,呈現了明顯的“東重西輕”格局,分布極不平衡,而吸引外資最多的省市都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的廣東、江蘇、福建、上海、山東、遼寧、北京、天津、浙江等較發達地區,雖然我國也積極制定各種優惠政策來鼓勵FDI流向中西部地區,但FDI在東部地區仍然占絕對比重,FDI區域分布過度集中拉大了我國東西部差距的同時也會造成國內市場的分割,加大我國區域間的貧富差距。
(一)FDI對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
1.正面影響
(1)FDI增加了我國的產業資本并提升了資本檔次,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我國改革開放以前,在缺乏競爭壓力和技術刺激的環境下,技術和產品更新緩慢,產業結構嚴重失調,基礎設施薄弱,資金缺乏都是長期制約產業結構升級的因素。改革開放后,我國積極鼓勵和吸引外商來華投資,適應世界產業結構大調整的趨勢,積極吸引FDI有效解決了我國資金短缺的問題,直接推動了我國產業結構升級。
(2)FDI加快了我國產業結構高度化與工業化進程。由于我國的FDI主要集中于制造業中的加工工業,FDI大大地提高了國內的加工工業水平,促進了加工工業的改組,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另外,FDI在中國的投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且大都投向技術密集型產業,不僅提高了產業資本的質量,還帶動了一批效益好、附加值高和產業結構升級能力強的高新技術產業的誕生,進一步促進了中國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3)促進我國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FDI給中國經濟帶來了技術外溢效應,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直接促進了我國產業結構升級。
2.負面影響
(1)FDI的結構性傾斜拉大了我國產業間的差距。FDI對我國三次產業間的投放程度呈現不合理的狀態,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部門;在第一產業的投資比重始終較低,對第三產業的投資比重也偏低,且偏重房地產及一些租賃和商務服務關聯效應較低的產業。進一步加劇了我國產業結構間的不平衡,影響了我國拓展產業結構升級空間。
(2)技術溢出效應有限,缺乏核心技術。吸引FDI對我國技術進步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但外資企業的技術溢出效應遠未達到預期。從使用FDI的效果看,未直接帶動我國自主研發能力的提高,且我國大量市場份額換來的大多是二流、三流技術,真正屬于世界領先的技術屈指可數。同時外方往往采取一系列技術保護措施來遏制我國實現技術超越。一些原本具有較強技術研發能力的企業,與外商合資或被外商并購后,原有的技術研發機構被撤消的現象較為普遍,改為由外方母公司提供技術支持,這嚴重削弱了我國原有技術實力和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
(3)過度依賴FDI,影響我國的產業安全。我國產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對外資的過度依賴現象,主要表現在產業資本的形成、生產技術的研發等方面。首先,FDI一直都是我國產業資本的重要來源,其在我國社會總投資中的比例也不斷上升,在中國外商投資企業的工業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已從1990年的2.28% 上升到2010年的27.10%。其次,由于生產技術的研發對外資的依賴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國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威脅到了我國的產業安全。
(二)我國產業結構對FDI的影響
產業結構和產業環境直接決定并影響著外商生產經營成本。產業環境包括宏觀經濟條件的產業關聯狀況即產業結構和行業獎勵與限制政策、國家的產業發展水平、行業競爭狀況以及生產要素供應水平。對于FDI企業,產業結構不僅包括三次產業及其各自的內部比例,還包括國內產業和國際產業的關聯。隨著經濟的發展,產業間的協調關系不斷變化,三次產業結構的重心由“一、二、三”經過“二、一、三”再向“三、二、一”發展,即經濟越發達,第三產業所占的比重將會越大,也越重要。研究表明,旅游、科技、教育、醫療保健和房地產等第三產業越發達,對FDI的吸引力越大。外商投資者改善資源配置、提高生產經營效率的先決條件之一就是擁有結構齊全、布局合理、技術先進、服務優良和效率較高的服務產業。另外,隨著工業化水平的提高,產業結構特別是工業內部結構會逐步升級,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逐步取代勞動密集型和技能密集型產業。由此可見,三次產業結構發展水平的差異極大地影響著一個產業對FDI的需求層次和結構。在其他條件既定的情況下,產業結構越合理,獲得FDI的機會就越多,吸引FDI的規模就越大,引進FDI的生產技術水平就越高。
(三)FDI和產業結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
根據2001—2010年三次產業的貢獻率(指各產業增加值增量與GDP增量之比)(見表1)可知第一產業的基礎地位不可動搖,但它的產業貢獻率明顯在降低,第二產業占我國經濟比重最大,我國的GDP增長主要靠第二產業來拉動,且主要是靠第二產業中的工業,還有較大一部分由第三產業來帶動。從歷年的數據來看,我國產業的發展比較平穩。

表1 2001—2010年我國三次產業的經濟貢獻率
從圖5可知,FDI在三次產業的投資額和三次產業的貢獻率變化趨勢總體來說兩者成正比關系,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圖5 三次產業和FDI在三次產業中的變化趨勢
(一)大力優化外商投資政策法律環境,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根據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和對外開放的需要,應保持外商投資相關政策法律的穩定性、連續性、可預期性和可操作性,進一步完善吸收外商投資的法律體系,努力為外商投資創造統一、穩定、透明、可預見的法律和政策環境。增強執法人員法制觀念,做到公開、公正、透明,努力建設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政府,進一步簡化外資審批程序,實施規范化、標準化的審批制度。
(二)維護并完善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堅決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和行業壟斷,創造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加大保護知識產權的執法力度,堅決打擊侵權盜版行為。依法保護外商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進一步完善外商投資企業投訴制度。
(三)有序地擴大服務貿易領域的對外開放。我國要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積極、穩妥、有序地擴大服務領域的對外開放,建立健全統一規范的外商投資服務領域市場準入制度,完善服務貿易領域的法律法規,鼓勵引進外國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服務業的現代化理念、現代市場運作方式和技術手段,優化我國服務業產業結構,進一步提高我國服務業的開放水平。
(四)積極鼓勵外資投向高新技術產業、基礎產業和配套產業。由于技術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一個國家競爭優勢的重要體現,所以要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引進、開發和創新技術,促進外商投資興辦資金技術密集型項目,設立更多的先進技術型項目。完善創業投資企業的相關政策,為高科技企業的創辦和發展提供便利條件。吸引外商向配套產業投資,鼓勵外商投資企業所需原材料配件本土化;推動國內中小企業與外資企業進一步加強對外合作,吸引外資投向配套產業,引進先進適用技術,從而使我國企業進入跨國公司全球生產、銷售網絡。
(五)鼓勵外商到中西部地區投資。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穩步推進,中西部地區的通訊、城市建設、交通等硬件設施明顯改善,投資環境逐漸優化,生態建設取得很大進展,逐步顯現出特色經濟的發展潛力,外商到中西部投資將擁有著嶄新的機遇和巨大的發展空間。
(六)積極引導更多跨國公司來華投資??鐕臼钱斀袷澜缃洕闹鲗Яα?。我們要積極研究制定吸引跨國公司來華投資、設立地區總部、建立跨國采購中心等有關政策。結合中國經濟體制特點和企業的具體情況,借鑒國際并購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加緊制定和完善外商并購投資的政策。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FDI與產業結構之間客觀存在著互動機制。兩者之間有很強的關聯效應:產業結構是FDI區位和產業選擇的重要影響因素;而與產業結構相匹配的FDI,通過前向后向的產業連鎖效應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發揮積極的作用,優化后的產業結構又將引發新一輪FDI選擇,即出現FDI分布空間轉移現象,進而又一次影響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
[1]周萍華.我國利用FDI的現狀及思考[J].財貿經濟,1997(8).
[2]王美今,沈綠珠.外商直接投資技術轉移效應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1(8).
[3]楊文舉.外商直接投資與區域產業結構差異關系的實證分析[J].重慶社會科學,2005(1).
[4]林其屏.臺商投資大陸的第四波及福建的對策建議[J].開放潮,2001(12).
[5]郭克莎.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產業結構的影響研究[J].管理世界,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