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期麗 劉維蓉
(貴陽中醫學院藥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2)
貴州省地處云貴高原的東部,其地勢呈現出西高東低的特點,獨特的地形地貌,再加上省內獨特的自然資源、優越的氣候條件,孕育了貴州省品種繁多且各具特色的中藥資源。據貴陽中醫學院何順志教授等統計,貴州全省中藥資源共有4802種,其中植物藥4419種,動物藥301種,礦物藥82種。其具體分布見表1:

表1 貴州中藥資源分布
廣義的中藥產業,不僅包括中藥工業,還包括中藥農業、中藥商業、中藥食品業、中藥養生保健業和中藥美容業等相關產業,即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體、以商業為樞紐、以知識產業為動力的新型產業。
近年來,貴州中藥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并逐漸發展成為貴州省的支柱產業。“十一五”以來,在國家和政府的大力引導與支持下,貴州省加大了對中藥材種植、研發的投入力度,貴州省級以上投入的財政扶持資金達2.5億元以上,扶持了近千個中藥研發及中藥產業化項目。2006—2010年,貴州中藥材種植基地的面積不斷擴大,呈現出規范化和規模化的趨勢,如赤水的金釵石斛種植已達2.9萬畝;施秉三個中藥材品種——太子參、頭花蓼和何首烏通過了國家的GAP認證。截至2010年底,貴州省的中藥材種植面積接近200萬畝,其中金釵石斛、半夏和太子參等幾個品種的種植面積和年產量已居全國首位。“十一五”期間,貴州制藥企業的綜合競爭力也得到了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2007年,貴州同濟堂在美國成功上市,利潤大幅提高;貴州威門藥業通過將產、學、研良好結合,對苗藥頭花蓼野生變家種與規范化種植進行了研究,不僅在理論上填補了該課題的國內空白,在實踐上也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2010年,貴州省中醫藥制造業的總產值已達180億元,“十一五”期間,貴州省的醫藥制造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平均每年以19.5%的速度增長。
近年來,貴州中藥產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在發展的同時,還存在起點較晚、基礎較差、資金不足,缺乏政策、技術支持等問題。具體表現在:藥材種植達不到GAP標準,由于種植、采摘、加工不科學,導致藥材品質下降,進而導致藥效下降;藥物資源的保護力度不夠,人們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而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沒有對一些珍稀物種進行合理的人工培育,致使一些道地藥材瀕臨絕跡;缺乏政府統一規劃,藥民們盲目種植,跟風現象嚴重,如1995年出現的“銀杏熱”、“杜仲熱”,銀杏和杜仲產量的增幅與當地加工產業的滯后極不協調,最終出現“藥賤傷農”的悲劇;種植基地比較分散,影響規范化和標準化實施,難以形成集群效益;中藥產品開發比較單一,目前開發的中藥產品大多局限于治療性產品,而對于依靠中藥材為原料的“保健品”和藥用食品的開發重視程度不夠,失去了很多創收機會;宣傳方式單一,中醫藥產品除了醫院、網絡、廣告宣傳之外,貴州作為一個旅游大省,沒有有效利用旅游經濟的優勢擴大宣傳,如可利用來黔游客觀光之際,引導其尋醫治病,養生保健,通過游客口碑進行宣傳,提升品牌知名度;缺乏產業鏈的整體協調機制,藥材種植企業與加工企業的聯系不夠密切,導致藥賣不出去,加工企業還從外地采購原料等,這種低效合作不利于區域經濟的長遠發展。
貴州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且分布廣泛,風格各異。如貴陽市的息烽溫泉、天河潭、紅楓湖、黔靈公園等;六盤水市的四格坡上草原景區、大洞風景名勝區、碧云溶洞、杜鵑林等;遵義市的赤水丹霞勝景、四洞溝、鳳凰山公園、遵義會議會址等;安順的黃果樹大瀑布、龍宮風景區等;銅仁地區的梵凈山、九龍洞、夜郎谷等;畢節的織金洞、安底溫泉等;黔西南的馬嶺河峽谷飛瀑、馬嶺河峽谷漂流、魯布革風景名勝區等;黔東南的雷公山、西江千戶苗寨等;黔南的平塘、瑤人山、猴子溝等。
2000年以來,貴州省旅游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旅游總收入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2010年,貴州旅游總收入突破1000億元,達到1061.23億元,同比增長31.79%。2011年,貴州省旅游經濟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實現旅游總收入1429.48億元,同比增長34.7%;接待旅游總人數1.7億人次,同比增長31.8%,彰顯了旅游產業作為貴州省支柱產業的強勁發展勢頭。
近年來,旅游業作為“朝陽產業”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在貴州,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正在發揮著積極的帶動作用。從貴州中藥資源的分布和貴州旅游景點分布的對比來看,貴州很多旅游景點所在區域也分布著豐富的中藥資源。如國家級旅游風景區赤水,旅游資源包括瀑布、竹海、湖泊、森林、桫欏等,同時也種植著大量的具有觀賞、食用、藥用價值的石斛藥材;將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很好結合的旅游服務城施秉也種植了大面積的太子參等。如今,像貴州赤水、施秉等地作為旅游勝地已經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創造了一定的效益。旅游業的發展也需要不斷地推出新產品,增加新亮點;同時,雖然近些年貴州中藥產業的發展速度有所提高,但仍需要拓展新的發展空間,開辟新的發展渠道。因此,貴州省有必要探索一條新的道路,將中藥產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為一種特色產業,促進貴州旅游業由單一的觀光型發展向綜合型發展轉變,讓游客在觀光的同時能夠進行食補和神補,進行養生保健,順道求醫治病,學習中醫中藥知識,采購中藥產品等等,以便更好地推動貴州經濟的快速發展,增加當地居民收入。
如果將貴州中藥產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將能夠實現“雙贏”的效果。近年來,貴州省旅游業快速發展,旅游收入也得到大幅提高,旅游業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聯動效應,拉動了農業、工業的發展。但是貴州省旅游業的發展也存在產品品種單一、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游客的人均消費水平不高,從而限制了全省旅游業整體發展水平的提高。中藥產業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可以促進旅游產品結構調整,同時,也能有效地提高中藥產業和旅游業的經濟效益。
貴州省政府應充分認識到中藥產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是促進貴州經濟發展和農民治山致富的有效途徑,進行合理的規劃,建立專門的組織機構,為其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在制定規劃時,注意資源整合,考慮到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和退耕還林等方面需要,在適當的區域可以建立“藥材種植+景點”生態園試點,加強中藥產品的宣傳和利用。
本著科學合理的原則選擇基地,規范建立種植園;運用現代技術統一育苗、統一種植、統一驗收、統一生產,按照GAP的要求發展無公害生態優質產品。通過與旅游景點的合作,使中藥產品得到更有效的宣傳,提升產品知名度和綜合效益。
如貴州百靈、神奇藥業等知名企業應進一步開發推廣游客便于攜帶的中藥膠囊、中藥口服液、保健品、美容護膚品等;生產酒的企業可以與藥企合作開發出具有不同功效的比較容易攜帶的藥酒;手工藝品制造商可利用當地的中藥原料設計制造出一些特色、美觀、實用的小飾品;食品開發商可以開發中藥材零食小吃、藥膳調料、湯料等,并加上具有旅游特色的包裝;此外,也可以添加一些種植園觀賞、采摘、簡單加工等小的旅游體驗活動,刺激游客的好奇心,拉動需求。在中藥材的規范種植基礎上,通過對中藥原料的深加工,可以開發出更多的具有貴州特色的中藥產品,比如調料、口服液、藥酒、藥膳、保健品、保養品和護膚品等,這些產品還可以發展成為當地的特色旅游產品;可以在旅游景點建立“藥材觀賞園”,通過觀賞使游客心曠神怡,達到神補的功效;在景區加入一些藥膳,讓顧客神補與食補共同進行,達到更好的效果;在景區開發養生保健、中藥按摩、在溫泉泡藥浴等產品,全方位吸引游客。
若想在旅游景區銷售中藥產品,除經過主管部門批準外,旅行社起到關鍵的作用,旅行社可在游客線路選擇、產品宣傳推廣上做工作,而中藥產品需求旺盛也會拉動當地旅游業發展,達到雙贏的結果。
要在政府引導下,以企業為主體,多方聯動合作,積極做好貴州中藥產業和旅游業的宣傳促銷工作。針對不同的旅游景點,不同的中藥產品制定不同的銷售策略。加大宣傳力度,創造品牌效益,2008年,大方縣獲得“中國天麻之鄉”的美譽和品牌效益;2009年,貴州恒霸藥業斥資500多萬創建了清鎮“藥王谷”,通過品牌的創新提升了知名度,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通過實現中藥產品的宣傳與旅游產品的宣傳的有機結合,促進中藥產業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
[1]貴州省中藥資源普查辦公室,貴州省中藥研究所.貴州中藥資源[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2.
[2]汪嬌柳.貴州中藥產業發展分析.西南農業大學學報[J].2004(2):59-62.
[3]潘彤.推廣種植巴戟天促進我市旅游業和中醫藥文化產業融合發展[EB/OL].www.wuzhou.gov.cn,2010-12-02.
[4]黃嵐.中藥產業成貴州經濟發展后續支柱產業[EB/OL].www.cinic.org.cn,2011-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