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美娟,樊長軍,張馨,連宇江,侯榮理,趙軍亮,朱媛,李小青
(西安石油大學 圖書館,西安 710065)
“圖書館社會化服務”這一觀點最早是由17世紀德國圖書館學家G·諾德提出的,他指出圖書館不應只為特殊階層服務,應該向一切愿意來圖書館學習的讀者開放。高校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資源的一部分,向社會開放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校圖書館規程(修訂)》第二十一條規定“有條件的高等學校圖書館應盡可能向社會讀者和社區讀者開放”。雖然沒有強制規定高校圖書館必須向社會開放,但是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服務是大勢所趨。
在國外,圖書館公共服務評價研究在20世紀30年代就已開始,從40年代起,圖書館界引入績效評價,并開始從理論研究走向實際應用,逐步制定了國際標準,到了90年代以后,研究重點逐漸轉移到以用戶為中心、從用戶角度評價圖書館公共服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測評方法就是美國研究圖書館協會(ARL) 2000 年推出的“LibQUAL+”研究計劃。[1]但縱觀“LibQUAL+”的指標體系,我們不難發現“LibQUAL+”僅將評價定位在主觀判斷上,把用戶的主觀感受作為評價圖書館服務評價的唯一標準,一味強調用戶的主觀感受而忽略了客觀因素對圖書館公共服務評價的影響。[2]
圖書館服務能力是圖書館履行社會責任,實現服務目標應具備的能力。從概念的外延上講,圖書館服務能力就是創造讀者價值最大化的能力,是圖書館資源組織、規劃、配置、使用和開發的能力。圖書館的作用能否得到發揮,管理活動是否有效,直接取決于這個“能力”的高低;從概念的內涵上講,圖書館服務能力是保障圖書館資源共享平等的能力。圖書館服務是政府一種公共制度的安排,代表著政府意志,政府意志決定了圖書館公共服務的價值取向就是保障圖書館資源共享的公平、公正與平等。圖書館最基本功能就是為讀者創造價值,因此,通俗地說,圖書館公共服務能力是圖書館能否意識到公共用戶的信息需求并及時提供信息,為公共用戶創造價值的能力。
高校圖書館面向地方公共服務能力是指高校圖書館運用其人力、物力資源滿足本校及地方用戶對文獻信息需求的綜合能力,是高校圖書館利用自己豐富的資源,在滿足本校師生利用的基礎上的一種拓展服務,是高校圖書館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盡管有的高校圖書館還沒有開始對外提供服務,但是從圖書館目前校內服務的狀況,可以間接映射出將來面向地方公共服務能力的高低,這種校內服務能力是未來面向地方公共服務能力的潛在體現。
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工作的內涵不斷深化,外延不斷擴展,但所有工作內容仍然涵蓋在影響高校圖書館服務能力的軟實力和硬實力兩個方面中,軟實力包括圖書館人力資源狀況和圖書館的服務保障條件等因素,硬實力包括館藏資源狀況、設施資源狀況,以及對資源的服務能力等因素。這兩方面的實力最終體現在高校圖書館服務能力的高低上。軟實力和硬實力既相輔相成又相互制約和協調,硬實力是軟實力的有形載體,軟實力是硬實力的無形延伸。只有當圖書館的軟實力和硬實力有機結合形成核心力,圖書館才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才能為讀者提供優質服務,最終提升圖書館服務能力。[3]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圖書館的核心能力,是來自于圖書館所擁有的資源和對資源的服務能力。
基于以上認識和高校圖書館面向地方公共服務的特點,我們認為制約高校圖書館公共服務能力的因素主要有“資源服務能力”“設施資源能力”“人力資源能力”“服務保障能力”以及“館藏資源能力”等五個方面?!百Y源服務能力”是指圖書館提供的服務內容完善與否,直接反映了高校圖書館服務能力的高低,間接映射了高校圖書館對外服務能力的高低;“設施資源能力”是指圖書館硬件設施服務能力,是高校圖書館面向地方公共服務能力發揮作用的物質基礎,它的完備與否也是圖書館服務能力的一種直接體現方式;“人力資源能力”主要指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專長和技能,是高校圖書館面向地方公共服務的最重要因素,支撐高校圖書館面向地方公共服務的創造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和更新;“服務保障能力”是指高校圖書館服務保障條件的完善程度,是高校圖書館面向地方公共服務的基本支撐;“館藏資源能力”是圖書館面向地方公共服務基本保障,是圖書館公共服務的基礎,反映了圖書館館藏實力。
高校圖書館面向地方公共服務能力是由資源能力、資源服務能力、服務保障能力三方面構成。(見圖 1)。

圖1 高校圖書館面向地方公共服務能力結構
高校圖書館面向地方公共服務能力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體現在(見圖2):資源能力是高校圖書館面向地方公共服務能力的基礎與支撐,是館藏資源能力、人力資源能力、設施資源能力的綜合體現。資源能力是資源服務能力的基礎,同時又是服務保障能力高低的具體體現。資源服務能力是高校圖書館面向地方公共服務能力得以體現的主要途徑,高校圖書館資源服務能力的提高可以促進服務保障能力的優化。服務保障能力是高校圖書館面向地方公共服務能力得以實現的制度支撐。服務保障能力對資源服務能力起支持作用,同時又促進設施資源能力的提高,設施資源能力與人力資源能力之間相互促進、相互提高。人力資源能力促進館藏資源能力的提高,館藏資源能力是人力資源能力發揮的支撐。館藏資源能力對資源服務能力起支撐作用,資源服務能力的提高又推進館藏資源建設的發展。

圖2 高校圖書館面向地方公共服務能力構成要素關系
在充分考慮“面向地方公共服務”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借鑒“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評估指標”“陜西省高等學校圖書館評估指標”以及“陜西省圖工委工作統計報表”中的有關高校圖書館服務能力影響因素,分析高校圖書館面向地方公共服務能力影響因素,為進一步構建高校圖書館面向地方公共服務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奠定基礎。
資源服務能力反映了圖書館提供的服務內容的完善程度??紤]到“面向地方公共服務”這個影響因素,我們認為資源服務能力包括“校內讀者人數”“網上訪問量”“外借書刊量”“社會服務種類數”“周開放小時數”“社會讀者人數”“校內服務種類數”7個因素?!靶确辗N類數”是指高校圖書館為校內讀者提供服務的種類數;“社會服務種類數”是指高校圖書館為校外讀者提供服務的種類數,高校圖書館為校內讀者及社會讀者提供的服務種類數越多,說明其服務能力越強;“社會讀者人數”是指學校以外的持有圖書館借閱證件的讀者總人數,也叫校外讀者。社會讀者人數的多少,反映了圖書館公共服務能力的大小;“網上訪問量”是指讀者登錄圖書館網站的數量,網上訪問量反映了讀者利用圖書館網絡資源的情況,反映了圖書館公共服務能力的大??;“校內讀者人數”是指在校學生、教工中持有圖書館借閱證件的總人數,校內讀者人數越多,說明圖書館服務的越好,服務能力越強;“外借書刊量”是指圖書館每年為校內外讀者借閱書刊的總量,外借書刊量越多,說明圖書館的利用率越高,服務能力越強;“周開放小時數”是指圖書館每周為讀者開放服務的時間總量,反映了圖書館公共服務能力的大小。
圖書館硬件設施條件是圖書館公共服務的物質基礎,反映圖書館服務條件。包括“生均館舍面積”“提供遠程訪問”“生均讀者座位數”“每百人計算機臺數”“無線網絡覆蓋”“服務器臺數”6個因素?!盁o線網絡覆蓋”是指高校圖書館是否為讀者提供無線上網條件;“提供遠程訪問”是指高校圖書館為滿足讀者異地查閱圖書館數字資源的需求所提供的服務;“服務器臺數”是指圖書館所擁有的服務器的總臺數;“每百人計算機臺數”是指圖書館所擁有的計算機總臺數折算成每一百位讀者所擁有的計算機臺數;“生均館舍面積”是指圖書館的館舍總面積與學生人數之比;“生均讀者座位數”是指圖書館的閱覽座位總數與學生人數之比。這一些因素的大小均反映了圖書館服務環境和條件的好壞,反映了圖書館公共服務能力的大小。
人力資源能力是影響圖書館公共服務能力的主體因素,人力資源結構是否合理,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高校圖書館面向地方公共服務能力的發揮。人力資源能力可以從學歷、職稱、館員讀者比這三個方面來體現。其中“館員讀者比”是指每個館員所服務的讀者人數,一般認為館員受教育的程度越高、職稱越高,館員的文化素質也越高,從側面說明館員的業務素質越高,館員的服務能力越強,同時說明圖書館公共服務能力也越強。
服務保障能力是指高校圖書館服務保障條件的完善程度。包括“生均文獻購置費”“機構設置優化度”“社會讀者借閱制度”等因素。“生均文獻購置費”的多少、圖書館“機構設置優化度”情況反映了上級部門和各級領導對圖書館服務的支持和重視程度。完善的規章制度可以使圖書館的服務有章可查,有據可依,它們是圖書館服務的制度保障和依據。因此,“生均文獻購置費”和“機構設置優化度”這兩個因素的高低也反映了高校圖書館面向地方公共服務能力的強弱。
館藏資源能力是圖書館服務的基本保障,反映了圖書館各種類型文獻的館藏數量,充足而豐富的館藏資源不僅是本校讀者的需求,也是對社會讀者服務的保障。包括“生均紙質圖書累積量”“生均電子圖書累積量”“生均紙質期刊合訂本累積量”“生均電子期刊累積量”“生均其它文獻累計量”5個因素。這5個因素反映了圖書館館藏紙質和電子資源累計量的大小,是高校圖書館館藏實力的體現,能夠反映高校圖書館面向地方公共服務能力的強弱。
[1]王瓊,等.國外學術圖書館服務能力評價體系研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9(2):85-90.
[2]史繼紅.論LibQual作為圖書館服務質量評價工具的局限性[J].情報科學,2008(3):414-417.
[3]徐葦.“軟實力”與圖書館服務能力的提升[J].圖書館雜志,2009(1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