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麗芳 譚喜堂 申朝旭
(同濟大學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200092,上海∥第一作者,碩士研究生)
北京地鐵1號線與既有2號線、5號線、10號線等相銜接,特別是5號線、10號線的開通,使得1號線的客流量明顯增加,按照北京市城市路網規劃,未來將有新建4號線等多條線路與1號線相交,并且全新改造后的2號線也已經開通。由此可見,未來幾年內,1號線將面臨承擔各條新建線路聯絡換乘的嚴峻任務。從目前1號線運能現狀來看,其所能達到的綜合運輸能力,將不可能滿足未來客流增長和城市路網規劃運能要求。因此如何使北京地鐵1號線路在現有的條件下不斷地挖掘潛力、提高效率,保持較好的運送質量,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北京地鐵1號線始建于1965年7月1日,是中國首條地鐵,線路西起53號站,東至四惠東,共設25座運營車站線路里程達到34km。作為首都的首條地鐵線路,1號線縱貫東西交通主干,自1981年建成投運以來,客流增勢迅猛。隨著北京軌道交通網絡化運營格局的形成,地鐵客流出現爆發式增長,最高日客流已接近130萬人次,是目前各條運營線路中客流量最大、運能要求最高的,同時也是運能與運量矛盾最為突出的軌道交通線路。
隨著北京地鐵逐漸成網,在網絡效應和優惠票價雙重刺激下,地鐵客流記錄不斷被刷新。北京地鐵日均客流迅速突破500萬人次大關,部分車站面對客流壓力被迫采取限流措施。市軌道交通指揮中心的數據顯示,目前1號線客流壓力最大,日均120萬人次,成為全世界運營強度最大的地鐵線路。其中四惠、四惠東換乘站高峰時段滿載率高達100%至130%,國貿站滿載率110%。
現就2009年度1號線運營狀況分析如下。
1)運能情況:列車編組,6節/列;每日開行610列;高峰時段最小行車間隔2min 15s;2)運營現狀見表1。運營時間為5:10~23:48。
表1 2009年北京地鐵1號線運營現狀況
由于1號線的運能不足,已經逐漸形成以下狀況:
(1)在高峰期間,如上、下班或者陰雨天氣,各站采取了限流措施,造成大批乘客滯留站外,引起秩序混亂,乘客被迫改乘其他交通工具;
(2)北京地鐵所有線路全部實行2元制,因此乘坐地鐵出行的市民非常多,也就造成列車擁擠度加劇,上下班高峰尤其嚴重;
(3)地鐵設備故障時有發生,導致列車停運,嚴重時曾滯留10萬乘客。
綜上所述,巨大客流使1號線的運量和運能矛盾越來越突出,運量的增長與運能的不足已經成為地鐵1號線當前的迫切問題。
提高運能的方案可采用有增加列車編組的措施,或采用保持當前的列車編組與速度、減少列車折返時間與停站時間等方法。針對1號線運營實際情況,具體分析如下。
北京地鐵1號線運營的主力車型是DKZ4型地鐵電動車輛,每列列車均由Mc、T、M 3種型號的車輛組成。其中Mc車有動力和司機室,無受電弓;T車無動力,無受電弓,無司機室,俗稱拖車;M車有動力,無受電弓,無司機室,俗稱動車。6節列車的編組方式為:Mc-T-M-T-T-Mc。
若將列車編組提高到8節編組方式,以動車組CRH2A(8編組)為例,CRH2A的編組方式為:Tc-M-M-Tp-T-Mp-M-Tc。在原地鐵1號線工程設計方案中,大部分站臺長度均按8節編組設計施工。即為滿足不斷增加的運量需求,列車編組可由6節調整為8節。從土建條件上,具備開行8節編組列車的基本條件。
但由于目前1號線的信號系統、列車自動控制系統均按6節編組列車長度設置,如列車編組改為8節,須對目前的整套信號、車地通訊、安全防護等一系列設施進行改造。工程規模大并直接影響到日常運營及安全,具有一定的風險。同時,根據車站設備與客流關系的分析[1],安檢設施和樓、扶梯能力達不到設計值或實際客流需求造成車站通行瓶頸,并且高峰期自動扶梯入口排隊現象十分明顯,其通過能力不能滿足高峰客流的要求,存在一系列問題。因此為避免因改造相關運營設施所增加的費用和風險,近階段不宜采用此方案。
目前,北京地鐵運營管理水平已經位居世界前列,2min15s的列車最小發車間隔國內領先。但與香港、莫斯科、東京等城市地鐵列車編組動輒8節甚至10節車廂相比,北京既有地鐵線的運能提升空間有限。
影響行車間隔的主要因素有列車終點折返作業時間、在車站的停站時間、區間運行時間等,終點站折返本身作業時間較短且基本固定。根據目前的客流狀況,地鐵1號線建國門、天安門西、復興門以及萬壽路站均已縮短列車進站停靠時間。建國門站縮短到45s,天安門西站縮短到28s,復興門站上行(復興門到南禮士路)縮短到50s下行(南禮士路到復興門)縮短到45s,萬壽路上行列車停靠時間縮短到45s。因而就車站的停站時間與終點折返作業時間可壓縮的余地都較小。同時,減少列車行車間隔主要依靠壓縮區間運行時間即提高區間運行速度來實現,這點將會在下面進行詳細分析。
北京地鐵1號線信號系統由英國西屋信號有限公司(WSL)提供的基于無絕緣軌道電路(JTC)的固定閉塞系統。為保證列車運行安全,追蹤運行列車之間保持一定的間隔,也就是要相隔一定數量的閉塞分區。北京地鐵1號線采用三顯示自動閉塞系統,正常條件下要求列車間的運行間隔為3個閉塞分區如圖1所示。
圖1 自動閉塞系統示意圖
三顯示下,通過信號機有3種顯示,其中黃色燈光是預告燈光。一個閉塞分區的長度內滿足從規定速度到零的制動距離,閉塞分區長度要大于或等于列車制動距離S:
式中:Nsignal為區間內通過信號機個數。
在三顯示下,兩列車間的最少間隔長度:
式中:lcar為列車長度(m)。在三顯示下追蹤間隔為
這種系統的性能有兩個特別的限制。首先,通常有一個可以傳送給列車的數量有限的“速度級別”。第二,在列車的前面必須有足夠的制動距離,以保證列車在準備進入更嚴格的區間時,以最大安全速度而不用減速到目標速度能準確停在前行列車或其他障礙物之前,這就要求設置“0/0”區間。
本文提出的速度碼計算方法,主要是解決上述提到的固定閉塞的兩個特別限制。在保障列車之間的安全距離、限速約束的前提下,采用點式環線(Spot Loop)裝置減少“0/0”區間和增加“速度級別”,從而減少運行時間,提高運能。
一般情況下,列車在實際運行中,考慮到各種情況,如停車時間的延誤、列車運行間隔的調整、列車司機操作水平的不同等,設計的旅行速度相對計算速度會有10%~15%的預留富余量,以便在實際過程中能夠有調整的余地,因此系統最終核定的旅行速度為36~38km/h,全周轉旅行速度在33~35 km/h之間,這一設計是按線路和車輛允許速度80 km/h和限速要求加10%~15%富余量計算的。如在線路最高速度和速度等級要求不一致時,運行時間和旅行速度還要調整。因此,在保障運行安全的前提下,在運行高峰時間一定程度地減少速度的富余量,對速度碼進行調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縮短行車間隔。
從實際應用的角度分析,該方案的可操作性較強、效果直觀(乘客候車時間縮短)。實踐證明,分析各種限速條件,增設Spot Loop裝置,計算速度碼優化組合的方案應是北京地鐵1號線提高運能的直接、有效的方法。
在運用基于條件匹配的ATP(列車自動防護系統)區段速度碼計算方法[5]的基礎上,增加各種線路限制條件并且使用Spot Loop裝置,對速度碼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計算。以閉塞分區和進路為最基本的計算單位,每個基本單位的各種速度碼的組合構成一個有限集,且有限集中的元素均與某些相關條件形成對應的關系,即可以通過不同的條件確定一個區間或一條進路的不同速度碼組合,這種對應方式可用式(3)表示。再對各種組合進行比較分析,對于不同的情況,如早高峰時段、客流較少采用節能方式運行等不同的場合下選擇不同的速度組合。
式中:
fn()——第n個計算基本單位從各信息條件到所求速度碼組合的映射;
x1,x2,…,xk——決定第n個計算基本單位的速度碼組合的各條件;
k——第n個計算基本單位的速度碼組合的條件數目;
SiYn——第n個計算基本單位通過映射得到的各區段的速度碼組合(i指不同的運行條件)。
所需的條件就是各區段的占用情況、前方區段的速度碼、信號機的狀態和進路的鎖閉狀態等,這些條件均可通過采集或計算得到,各計算單元的速度碼組合構成有限集,由設計單位提供的區間碼和聯鎖區碼序表得到。
3.2.1 總體步驟
由于線路情況復雜、列車間隔時間短、列車速度較高等原因,北京地鐵1號線需要更多、更靈活的MSS/TS組合(MSS為最高安全速度,TS為目標速度)。現在地鐵運營中,只提供五個等級的安全速度碼“0”,“38/0”,“59//37”,“74/58”,“74/73”,并不能滿足系統的需要。
為了解決此問題,在1號線ATP(列車自動防護)系統增加Spot Loop裝置[6],用以向ATP車載設備發送點式環線頻率。點式環線頻率是由聯鎖電路根據對目標速度的要求而確定的。點式環線安裝于ATP區段接收端,通過聯鎖電路確定的點式環線頻率來選擇該區段ATP安全碼所代表的目標速度。頻率A或沒有接收到點式頻率,表示在該區段ATP安全速度碼所代表的是通常目標速度,頻率B至E表示在該區段安全速度碼4個可選擇的目標速度(B至E),如表2。
根據故障-安全原則,最大安全速度對于給定區段是一個定值。所有的點式環線頻率信息僅用于選擇目標速度,而不能改變最大安全速度。
模擬試驗以北京地鐵1號線八寶山站到玉泉路站為區域控制中心控制范圍,這段區間中包含23個閉塞分區(見圖2)。
表2 北京地鐵1號線安全速度碼分配表
根據速度碼序表,每個計算單元(閉塞分區)的速度碼與前一個計算單元的速度碼有關,速度碼序不可跳變。因此,區段速度碼的計算必須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本文使用與列車運行方向相反計算的順序。在試驗中,區段速度碼的計算按照上、下行方向閉塞區間和道岔區間順序分別進行計算。
上行方向速度碼的計算順序如下:
YQL-XX,YQL-S1,YQL-BB1,YQL-S2,YQLS3,YQL-S4,YQL-S5,YQL-S6,YQL-S7,YQL-S8,YQL-S9,BBS-XX。
下行方向速度碼的計算順序如下:
BBS-SX,BB-YQ1,BB-YQ2,BB-YQ3,BBYQ4,BB-YQ5,BB-YQ6,BB-YQ7,YQL-BB1,BBYQ8,BB-YQ9,YQL-SX。
圖2 八寶山站到玉泉路站閉塞分區劃分示意圖
總體計算步驟為:
(1)將站內所有區段速度碼均設為“未處理”標志;
(2)分上、下行方向,首先進行進路速度的修訂;
(3)速度碼為“進路處理”標志的區段速度碼計算;
(4)按上述順序計算各閉塞分區、各岔道分區所屬區段的速度碼;
(5)將速度碼計算完成,仍為“未處理”標志的區段的速度碼設為F00碼。
3.2.2 按照上.下行方向進行速度碼的計算
試驗程序中,首先進行上行方向的速度碼計算,然后進行下行方向的速度碼計算。這兩次計算的方法與步驟基本相同,區別有以下兩點。
(1)上、下行方向計算的閉塞分間不同,計算閉塞分區間與道岔分區的排列順序不同,按照本文3.1給出的算法進行。
(2)上行方向的速度碼計算,以進路為單位計算時,僅計算上行方向的進路;下行方向的速度碼計算,以進路為單位進行計算時,僅計算下行方向的進路。
3.2.3 閉塞分區速度碼的計算過程
通過對安全碼序表的總結可知,決定一個分區速度碼的因素有:各分區所包含的各自占用情況;分區前方分區的占用與否或速度碼;分區前方的限速情況,包括道岔限速、彎道限速、進路限速和臨時限速。表3為前3種狀況下限速條件。
分區速度碼的計算過程為:
(1)根據列車實際運行情況,考慮運量或節能運行的不同要求,各個閉塞分區的速度等級會有所不同。按照運能要求,按照前文給出的順序進行計算,判斷進路狀態(是否閉鎖、信號機是否開放、占有條件)進行映射。
(2)在特殊情況下,如道岔限速、彎道、進路、臨時限速、長大上坡道等狀況下運行時,列車運行速度較低,其實際速度低于黃燈限速,此時可以采用兩閉塞分區計算法。
(3)按順序對其他閉鎖分區進行處理,結合上述限速條件表和安全速度碼分配表,綜合考慮減少5%的富余量進行計算。
完成以上步驟的運算,得到當前條件下對應的區間所包含區段的速度碼組合。
表3 各種狀況下的限速條件
車載設備從接收到的安全速度碼中,獲得允許列車運行的MSS和TS,并與列車的實際速度進行比較。當列車當前的運行速度大于MSS時,列車將緊急制動,以保證列車的安全。
根據上述步驟,計算得出北京地鐵1號線八寶山站到玉泉路站上行方向區間速度碼。圖3為計算前后的速度碼比較。
圖3 計算前后八寶山站到玉泉路站速度碼序列
從圖4對比優化前后的速度碼數據,可以看出通過使用點式環線裝置與限速情況分析,改變了安全速度碼的目標速度與限速,減少了列車在站間的運行時間。八寶山站到玉泉路后站間距為1 498.43 m,加速度1m/s2。計算得出,原運行時間為104.2 s,對速度碼進行優化后得出的運行時間為96s。對于全線進行計算,每列車的運行時間減少200s,則每日開行列車數從610列增加到680列,1號線高峰小時運力將提高11%的運能。
圖4 計算前后的速度碼比較性能改善
不改變既有信號系統,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在低投資和低風險的條件下,通過增加點式環線(Spot Loop)裝置,優化速度碼組合,達到提高既有線路運營能力的效果。對于其它使用與北京地鐵1號線相同信號系統的地鐵線路,本方法同樣適用。
[1]陳峰,吳奇兵.北京地鐵1號線車站設施與客流關系分析[J].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2009,9(2):94.
[2]伍敏,余海斌.上海地鐵1號線運能現狀分析及應對措施[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02,5(2):80.
[3]王圣合.FS2500軌道電路在北京地鐵的應用[J].鐵路通信信號工程技術,2008,5(4):32.
[4]北京地鐵京通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地鐵八通線[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5]吳炳昊.基于條件匹配的ATP區段速度碼計算方法[J].鐵路通信信號工程技術,2008,5(1):10.
[6]畢晟.倫敦地鐵中央線(Central Line)ATP系統[J].鐵道通信信號,2004,40(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