娟娟

練就一雙精準的耳朵
22歲那年,魏俊華從北京電影學院錄音系畢業。剛走進擬音棚,她就被這個神秘空間吸引。
對魏俊華來說,每一個細小的聲音都有意義。一有空她就往郊外跑,到一個空曠寧靜的地方,錄風聲、雨聲,草兒在風里搖擺、枝葉互相拍打的聲音;錄鄉村的雞鳴聲、鴨子的嘎嘎叫聲。
各種腳步聲、鍋碗瓢盆敲打的聲音、親吻的聲音、各種動物的聲音……這些都成了魏俊華收集的元素。她的大腦簡直成了“聲音倉庫”,即使多種響聲混雜,她也能清晰地一一辨識。練就一雙精準的耳朵,為她成為出色的擬音師,打下了良好基礎。
理想的聲音效果,可以刻畫人物性格,可以加強情緒渲染,創造出生動的聲音形象。魏俊華至今還記得為電視劇《三國演義》擬音時的種種場景。草船借箭那一場,聲音很難做。魏俊華靈機一動,忽然用棍子在廢磁帶條上敲打,模擬箭射進干草里的聲音。導演聽后立馬驚呆。后來很多資深影迷說:“那射箭的配音簡直絕了。”
模擬的是感情
好多別人瞧不上眼的破爛兒,破玩具、木棍、廢舊金屬片、爛草帽等,一到她手上就成了寶貝,可以化腐朽為神奇,比如用手在塑料袋上輕輕一揉搓,可以捏出在油鍋中煎魚的聲音;時輕時重地搖晃薄鐵板,聽來就像隆隆作響的雷聲:用竹枝敲打鐵管,是兩個武林高手在論劍決斗。
曾有一導演大雨天跑來敲魏俊華的家門和:“魏老師,您可得過來救救場啊。”原來該導演在其電影《五彩石的路》中,要表現一個包餃子的場景,演員一邊剝蔥,一邊眼淚嘩嘩地流,配音的人說:“導演,不成了,眼睛都看不見屏幕啦。”魏俊華看著樂壞了,趕忙找來一截尼龍繩,兩手來回搓動,剝蔥的聲音立刻出來了。
好聲音來自對生活的理解
要想把觀眾帶進生活,擬音師們首先得把生活理解得更透。魏俊華說,她和自己的學生都有職業病,無論聽見什么聲音,都會首先想怎么才能模擬出來。想出來了,就高興得飯顧不上吃,覺顧不上睡,非得把新發現在棚里試了、滿意了,才過癮。
《南京!南京!》是一部能全面展現音響設計功力的影片,聲音處理非常震撼。與當年斯皮爾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的戰爭場面相比,在聲效處理上,《南京!南京!》稍多一點兒夸張意味。子彈高速擊中墻體、地表、鋼盔或人體,以及流彈和爆炸殘片的散落聲,都清晰可辨;不同口徑武器射擊聲音差別都有所體現。所有動效都與畫面中呈現的內容高度一致,而整體頻率分布又很清楚、豐富,雜而不亂。
看完《南京!南京!》,斯皮爾伯格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除好萊塢的兩位著名擬音師外,他最欣賞的就是中國的魏俊華女士。
擬音師這個職業的收入如何呢?魏俊華沒有正面回答,但網上公開資料顯示,她的同行——上海的錢守一先生,時下每天的報酬為6000元。看來資深擬音師的收入同樣令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