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再躍
一個男孩的戒煙故事
文/陳再躍

從事職校“未?!惫ぷ鞫嗄辏矣幸粋€深刻的感受:轉化一個后進生,需要教師的智慧與耐心,需要學生的反省與接受,更需要家長對學校工作的理解與配合。并且在面對孩子成長問題時,不斷學習實踐,轉變家庭教育理念,從大處著想,從小處入手,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華斌是工讀學校職一年級的一名學生。在他還未出世時,爸爸就因打架致他人重傷而被判有期徒刑15年。母親在他出生后不久就棄他而去。被奶奶養大的華斌因自己的出身從小備受白眼與非議,而且對別人提到他父母非常敏感。
他從小學五年級就開始抽煙了。中學時因成績與行為規范雙差,又不服老師的管教,于初二轉入工讀學校。家庭的不幸讓華斌至今都無法坦然面對接受。
進入工讀學校不到一個月,他就因在校內抽煙受到處分。為此,我請他的爸爸來校面談。在與華父的交流中,我感到他對兒子有深深的愧疚感,家庭的不幸是他一手造成的,他一直想補償父愛。自從他重返社會后,工作屢屢碰壁,面對現實他失望多于希望,往往不順心時,就打罵兒子。
華斌說:“就希望父親不要動不動打罵我,我會做好自己的事。”
我安慰:“你要勇敢面對現實,更要讓兒子感受到家的溫暖。當務之急是要解決他的抽煙問題。吸煙有害健康,華斌有較長的吸煙史,這與他的家庭環境、成長經歷有關,現在學校有良好的禁煙控煙氛圍,再加上你的回歸,親情的溫暖,他戒煙正是時候,你說呢?”
華父表示一定好好教育他,防止類似事情再次發生。
但是過了一周,我聽門衛說,他看到華父放學來接兒子,在校門口就發煙給兒子。無獨有偶,我又聽學生講,新生一年級要到東方綠舟軍訓一周,華父送行時許諾只要軍訓表現好,回來就獎勵兩包煙。對此,我感到非常憤慨并且納悶,便約請他來校核實情況。
他不以為然地對我說:“胡老師,我覺得抽煙又不是大事,我小的時候也抽,說實話在家里我是發煙給華斌的,就像發給朋友一樣,我感到這樣氣氛好,好交流?!?/p>
“華爸爸,教育無小事,往往小事上的放任將帶來思想上的疏忽大意,造成大的事故?!Ю镏?,毀于蟻穴’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孩子還小,有時難辨是非,可我們做家長的是非觀念一定要清楚,要正確引導孩子。孩子做得好,你要獎勵他,精神的、物質的都可以,但怎么能獎勵香煙呢!你在前面都做了榜樣了,你兒子還不使勁跟你學?這樣下去,常在違紀的邊緣走,處分升級是早晚的事?!蔽页林氐靥嵝阎?/p>
華父這才感到問題的嚴重性,鄭重地點點頭說:“好,我保證他今后不在學校抽煙,我說話算數。”
我繼續引導他:“不在校內抽煙,言下之意校外還是可以抽的?我想解決問題的關鍵還是戒煙。”
“唉!孩子煙癮重,慢慢來,先保證不在校內抽,老師,你放心好了,這小孩是怕我的,等會兒我讓他寫個保證書?!?/p>
于是當著他爸爸和我的面,華斌寫下了保證書。自從這次面談后,華斌的行為有了改善。
可好景不長,班主任發現華斌的老毛病又犯了:有時不上課,有時不出早操,問其原因,說是肚子不舒服上廁所。與家長溝通反映此事,華父也幫著說話,表示他的腸胃最近確實不好,望老師諒解。
此類現象多了,引起了我的警覺。經過多次調查并與華斌談心,我的直覺告訴我,華斌上廁所是假,去抽煙是真。但每次他都信誓旦旦,說已戒煙,保證不在學校抽煙。
有一天,班主任匯報華斌又不在課內,我到處找他,發現他在五樓男廁所里抽煙。這證實了我之前的判斷,華斌無話可說。于是,我再次約請華父來校商討抽煙的問題。
對兒子的表現,父親充滿了憤怒與失望,同時在我面前大倒苦水:“天天說不要在校內抽煙,還是抽。這小孩……”
我對華父分析原因:“煙在身上,心不死,現在華斌就是這個狀況。他知道學校是禁煙區,抽煙是要處分的,課間休息時也有老師巡查;因此他整天琢磨怎么吸才不被老師發現,天天與老師玩‘躲貓貓’,甚至逃避上課去抽煙,嚴重影響學業,現在作為家長一定要幫助孩子下決心,戒煙!”
華父臉色凝重,緊蹙眉頭,半天才說:“老師,你說的我懂了,就像一個賭徒一樣,只要身上有點錢是不會甘心的,直到輸光了。之前,我對此事認識不夠,我有責任。我一定會幫助他戒煙的!”
在這個案例中,始終有兩條線在同時進行,一條是教師對于家長教育理念的影響線路,另一條則是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線路。兩條線交替展開。
在第一條線中,教師認為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和他的認知有密切關聯,改變這種狀況首先必須循序漸進地改變家長的認知。認知的形成與家長的家庭背景、文化素質、人生閱歷、反思能力以及解決孩子問題迫切性等都有關。
對還沒有教育意識或家庭教育效果不理想的家長,教師耐心、真誠,并適時地引導家長,授之以漁,協助家長共同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這也需要教師不斷學習儲備,并多與家長溝通,保持反思的狀態,不斷調整教育理念,逐漸讓家長認識到抽煙對于自己孩子的危害程度之深。
在第二條線中,華父的家庭教育理念也在歷經反思、轉變。從一開始縱容、支持兒子抽煙,甚至投其所好把煙作為獎勵品(他覺得抽煙不是大事)——部分限制,要求兒子保證不在校內抽煙(意識到學校是禁煙的,抽煙是要處分的)——全面監督兒子戒煙(對兒子的狀態和香煙有害之間的聯系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這一過程是他學習反思的過程,也是他不斷調整解決問題方法和策略的過程。
家庭教育的主體是家長,這種角色、功能作用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作為教師始終相信家長有這種學習反思的能力,同時也充分認識到家長轉變家庭教育理念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反思空間和轉變契機的。
本案例雖然在孩子抽煙與不抽煙的反反復復中進行著,其中教師對于家長教育方法的干預,然后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理念,也在這種反反復復中進行。明顯地看出行為的改變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在這個過程中出現反復是很正常的。
事實上,最后家長對于孩子抽煙的事情有了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雖然華斌的抽煙行為在本案例中暫時停了,但是在以后還必須關注,并加以鞏固,這也要求教師和家長保持密切聯系,發現問題,及時制止,不斷強化華斌的戒煙行為,這樣最終才能使他改掉抽煙的習慣。
在這起案例中,教師對華父的心理狀態也進行了一定分析。因為自身有污點,所以當華父回歸社會后遭遇了很多挫折與艱難,他本身也是缺愛的。雖然他對華斌有種深深的愧疚感,想補償父愛,但他不懂得怎樣去愛孩子。
教師發現,他在高興時會發煙給兒子作為獎勵品,甚至可以一味幫著兒子說話,過度幫助、保護;而他不順心時又會拿兒子當出氣筒,打罵是常有的事。華父的愛是矛盾的,易使孩子產生困惑、心神不寧、驚慌和憤怒。
華斌就如同第三只籠子的老鼠(一個由三只籠子各關一只老鼠并區別對待的實驗,結果表明:長期處于精神緊張的第三只籠子的老鼠死得最早),長期處于這樣的恐懼狀態會讓他缺乏現實感和安全感。這值得引起我們深思,學會愛不容易,它異?,F實,愛孩子就要有益于孩子,愛的學問值得我們一生去學習。
人的認知決定行為:當你首先有這種意識時,你才會有相配合的行動出現。
本案例中華父沒有抽煙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意識,所以才出現縱容兒子抽煙的情況,這是可怕的,也是可悲的。
如果把抽煙有害身心健康的意識放在前面進行預警的話,當孩子一出現抽煙行為時,他就會警覺,第一時間采取主導性措施予以干預控制,這能有效預防孩子不良陋習的養成。
作為家長要有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意識,孩子在成長,家長的家庭教育理念沒有跟上,用自己的老眼光來理解、解決孩子的成長問題,已使許多家長遇到了各種麻煩甚至是災難性的悲劇。
只有經常接觸新理念,學習新方法,深入認識自己與孩子,調整心態并轉變家庭教育理念,努力改善親子關系和適應能力,才會更好地促進孩子人格成長,提高家庭生活質量。
(文中人物系化名)
編輯:成韻 chengyunpip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