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夏茵茵
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 楊東鶴
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建黨九十周年的講話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國家發展的戰略資源。”威海高新區作為全國為數不多的幾個建在地級市的國家級高新區,地處陸路交通末端,資源、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匱乏,又沒有大院大所支撐,產業基礎幾乎為零。建區20多年來,主要經濟指標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長速度,在一片荒灘上建起了一座現代化的高科技產業園區。目前,區內的高新技術企業占威海市的50%,高新技術產品占威海市的67%,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威海市的70%,專利擁有量占威海市的30%。先后被認定為中國先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國家計算機外設產品產業園、實施國家科技計劃(火炬計劃)先進管理單位、山東省國際服務外包示范基地等稱號。2009年6月,被科技部批準為山東省首家創建創新型科技園區。去年科技部公布的全國高新區評價指標體系最新排名中,威海高新區綜合排名第22位,比2009年提升了3位。
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主要得益于全區堅持不懈地實施“人才強區”戰略,不斷優化用人環境,創新引才機制,搭建聚財平臺,全方位、多層次吸納高層次人才,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園區提供了堅強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撐。目前,威海高新區各類專業技術人才達到30268人,其中博士522人,碩士1825人,高級職稱1594人;高級工以上1795人。與威海高新區企業長期合作的“兩院”院士達到29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7名,國家、省、市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5名,入選國家“千人計劃”和省“萬人計劃”創業人才第一層次博士各1名,省泰山學者特聘專家3名,省市首席技師9名。
人才既是不可多得的智力資源,又是與技術、資金、項目等生產要素緊密相連的綜合性資源。引進一個高層次人才,往往能夠輻射帶動引進一大批的創新資源要素。為此,威海高新區把高層次人才的引進與引進高科技項目、產學研合作、創新平臺等結合起來,大力推行“不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作用”的柔性用人機制,不斷提高集聚吸引高層次人才的層次和水平。
“引人才帶項目”方面,先后引進了一批高層次人才,帶來了一大批的高端產業項目。比如,通過引進留美博士創辦了吉威醫療公司,研發出心臟藥物涂層支架等高端產品,使國外產品價格由6000美元/支降到目前的1000美元/支,已累計銷售60多萬支,可為國內冠心病患者節省醫療費100多億元;通過與浙江大學院士合作,共同成立人工肝技術聯合轉化中心,并在區內建立產業化基地,投產后每年可為社會提供2000臺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人工肝治療儀,實現銷售收入5.6億元;通過引進“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帶來了總投資2億元的高端光纖激光器項目,產品填補國內空白,打破國外壟斷,全部達產后,可實現銷售收入1.5億元。
“引項目帶人才”方面,通過引進銀河風電設備項目,整體性引進了該項目的研發管理團隊,包括2名博士、4名碩士、10名高級工程師、7名海外高層人才,主要研發生產世界上最新型的大兆瓦直驅永磁風力發電機組,產值最終將過100億元,建成后將成為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風力發電設備研發生產基地之一;新引進的漢邦生物絮凝劑項目,擁有4項發明專利、30余項先進工業、技術水平位居世界一流。項目計劃今年6月份投產,形成從環保設備到生物工程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下一步,公司將總部基地、研發中心從深圳整體遷至高新區,催生新的產業模型。
“以人才建平臺”方面,通過引進人才,建立了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創新團隊,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碳纖維制備及工程化國家工程實際室、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國家和省部級創新平臺,先后組織實施了3項863計劃,4項產業化示范工程,先后獲得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十年成就獎等多項科技獎項,擁有10個企業標準,起草的碳纖維國家標準于今年3月頒布實施。依托新北洋的高端人才,建立了26人的研究團隊,成立了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是國內專用打掃描領域唯一通過自主創新掌握核心設計、制造技術并形成規模化生產的企業,累計主持或參與制訂國家或行業標準10項。
“以平臺引人才”方面,威高集團依托博士后工作站和泰山學者崗位,先后引進博士16名,其中“可降解止血紗布”項目,即將實現產業化生產,投產后年可形成產值16億元。一次性醫用新材料及其醫療器械的研制,制備可降解輸液器,年實現產值3億元。
沒有一流的創新創業環境,再優秀的人才也難以有用武之地;而優質的創新創業環境,往往能夠形成高層次人才不斷集聚衍生的“洼地”效應。為此,威海高新區借鑒國內外人才載體建設的成功經驗,結合區內產業特點,通過產學研合作、企業研發中心、創業孵化基地等途徑,搭建起高層次、多功能的創新創業載體,讓各類人才隊伍有發揮才智的舞臺。
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依托重點骨干企業,采取課題招標、項目對接、聯建實驗室等方式,幫助有條件的企業與大專院校及科研院所聯姻,構建全方位產學研合作體系,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教授擔任企業技術顧問、項目帶頭人,主持技術診斷、課題研發和科研創新,開辟借腦興企新途徑。“十一五”以來,共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300項,產學研合作成果產生直接經濟效益120億元。區內龍頭企業威高集團與中科院等13家科研院所產學研合作,聘用12名院士作顧問,在國內異地建立了9個研發中心;目前正與中科院進行深層次合作,計劃未來10年內投入3億元實施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在國內首開民營企業與中科院全面合作的先河。
搭建企業研發平臺。鼓勵引導企業制定創新項目開發計劃,支持建設重點工程實驗室、技術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打造優秀創新團隊,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目前,區內共有2個國家級重點工程實驗室、3個國家技術中心、25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7個博士后工作站企業、4個泰山學者崗位、3個院士工作站。其中,山東新北洋發揮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泰山學者崗位等平臺優勢,領跑熱敏打印頭研發前沿,被譽為全球打印機創新換代的“心臟”。另外,還有15家企業分別在加拿大、日本、韓國、荷蘭、德國等國家設立了研發中心,匯聚整合全球創新資源。雙豐電子投資450萬美元,在加拿大建立數字化石油傳感器研發中心。經過三年攻關,目前已完成功能樣機試制,今年將完成整體樣機制造,成為全球石油物探傳感系統重點生產企業之一。
搭建創業孵化平臺。管委財政投資3億元,建設了總面積13萬平方米的火炬創新創業基地。整合了哈工大(威海)6萬平方米的研究院,通過“民辦官助”的形式,建設了省內第一家民營企業孵化器,全區孵化總面積達到26多萬平方米,有37 名博士和4200名大學生在孵化器發展,在孵企業230家,其中32家在區內建廠并實現產業化生產。創建了省內首家“海外學人高科技創新園”。“海創園”成立以來,先后吸納26個國家的300多名留學博士前來進行項目洽談和對接,達成合作協議200余項,創辦留學生企業35家。其中通過國家“千人計劃”引進留英博士王仕偉創辦了遠航科技公司,成為目前國內唯一能夠提供完整啤酒原料前處理工程的企業,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95%。

服務既是軟環境,更是硬實力,是造就和培養一流創新人才的“溫室”。威海高新區注重創造有利于人才成長的環境,制定落實優惠政策,健全人才保障制度,激發各類人才的創業激情與活力。
完善優惠政策扶持人才。先后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專利獎勵辦法》、《技術創新資金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優惠政策,設立創業“種子”基金和創意產業專項基金,為進區創業人才提供扶持。對優秀骨干創業人才,一次性給予一定數額的安家費,并提供辦公場所及廠房,300平方米以內的前三年租金全免,后三年減半收取;企業自進駐之日起三年內繳納的所得稅、營業稅以及增值稅地方留成部分,由區財政給予等額扶持,后三年扶持50%。此外,區財政每年還拿出不低于支出8%的部分用于扶持科技創新。
營造氛圍激勵人才。牢固樹立“大人才”的工作理念,對創業有功的人員,每年都集中進行大張旗鼓地表彰獎勵,廣泛宣傳,大造聲勢,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鼓勵創造、寬容失敗”的園區文化氛圍。在企業內部,采取股權制、期權制等方式,把技術創新、科研成果納入分配,讓一流人才得到合理收入。借鑒國外“期權股票”的做法,探索推行“虛擬股權”激勵辦法,實現了對創新人才智力貢獻在利益分配上的合理量化,極大地激發了各類人才沖擊科技前沿、攻克核心技術的內在動力。把榮譽給予勇于創新的人,威高集團的陳學利董事長先后當選黨十七大、十八大黨代表,新北洋集團的叢強滋總經理當選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王吉成博士獲得我市科學技術最高獎,黃玉東教授被聘為醫用新材料研究崗位泰山學者特聘專家,等等。
優質高效服務人才。在全區叫響“只要你來干,手續我來辦”的口號,確立“尋找可行的方案,代替不行的理由”工作理念,建立綜合服務大廳,從人員接洽、項目論證、到立項注冊、開工建設,為創業人才提供“一站式”、“一條龍”、“一次性”服務。同時,建立了黨工委統一領導的人才工作協調機制,實行領導干部聯系高端人才制度,并下派人才聯絡員,幫助解決實際困難,為人才創業鋪平道路,確保各類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為創新型園區建設提供強力的人才智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