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孫興全 張文婷
中國近幾輪房價調控政策與房價波動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孫興全 張文婷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數輪房價調控,在各個經濟發展階段都起到了相應的作用,本文以近幾輪房價調控政策演進為主線,總結了這幾次改革的一般特點,為接下來我國的房價調控工作提供借鑒。
房價 調控政策 歷程演進
(一)1993—1997年房地產緊縮性調控。20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住房改革正在逐步推進。從更早幾年開始,中國城市房地產發展以沿海開放城市為中心出現了第一輪高潮,并醞釀成海南、北海等地的局部泡沫經濟現象。中國房價調控也隨之開始。
在發展市場經濟成為全國的共識,并進行了大膽實踐的背景下,各地方上項目、追求GDP的沖動強烈,加之宏觀調控手段和效果不夠理想,次年經濟過熱現象凸現。其中,房地產熱首當其沖,主要問題是:房價上漲和房地產投資增長過快,房地產市場在高速發展過程也存在秩序混亂的問題。房地產業出現適應緊縮在所難免。
1993年確定了理順房地產業,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的政策目標,于是開始進行宏觀調控;控制投資規模,調整投資結構,規范市場行為,調節房地產經營收益。1996年,中央政府采取了雙緊政策,即收緊財政支出、收緊銀根(提高利率、減少貸款額度、提前收貸),甚至強調國有銀行一律不能對房地產開發進行貸款。其目的是壓縮固定資產投資(包括房地產投資),減少社會總需求,保持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基本平衡。同時控制用于房地產開發的土地出讓,停止高檔樓宇的建設立項,規范市場行為等,試圖通過減少房地產的投入達到減少社會總需求,減輕對社會總供給的壓力。1997年,仍實行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在自1993年開始持續數年的房地產緊縮調控中,市場對于房地產的需求明顯減緩。房地產供不應求的局面得到根本的改觀,供求開始協調起來,房價趨于平穩,房地產開發企業效益除1997年外基本維持在正常水平。這是政府干預的正面成果、調控政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1998—2002年上半年政策“救市”。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對中國房地產產生了明顯的抑制作用,尤其是需求的大幅度下降。整個房地產市場一片疲軟,企業削價銷售,不少房地產開發企業出現嚴重虧損,中國房地產業已到了較為艱難的時刻,自1997年開始,房地產全行業連續三年虧損(按統計局統計口徑)。宏觀經濟不振的壓力,房地產行業的困難,政府的調控從緊縮轉向今后持續多年的寬松政策。
1998年,政策目標定位為促進房地產業發展,出臺了《城市房地產開發經營管理條例》和《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要求從1998年下半年起停止住房實物分配,逐步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同時調整住房投資結構,重點發展經濟適用住房,建立以經濟適用住房為主的住房供應體系(此項政策在以后幾年落實不夠)。1999年實行積極財政政策,啟動住房消費,深化落實住房分配的貨幣化改革;鼓勵個人換購住房,免征個人所得稅;啟動房地產市場,免征交易營業稅,契稅減半。2000年,繼續促進住房消費,促進房地產業發展。對進行住房公積金貸款的個人和銀行都免稅。2001年政策目標確定為促進房地產業發展,促進消化積壓房,政策內容包括:對住房消費采取扶持政策,積極促進房地產業發展;加大房地產開發投資力度,拉動經濟增長。實現消化積壓商品房政策,對1998年6月30日以前的商業用房、寫字樓、住房免營業稅、契稅及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寬松政策實際持續到2002年前幾個月,2002年3月還降低了住房公積金存貸款利率,5年以上貸款利率由4.59%降到4.05%。
就政策績效而言,這幾年房地產行業由衰退轉向平穩上升,房價也是平穩向上,到2001年,房地產開發行業實現扭為盈。政府的救市政策取得成效。不過,局部過熱的苗頭又開始顯現。
(三)2002年至2008年上半年的房地產政策從緊而房價過快增長的困局。2002年決策層已意識到中國房地產存在區域性泡沫現象。這些地區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其中以北京、上海、遼寧、廣東和浙江最為突出。少數西部地區如重慶、四川、陜西等省的一些中心城市也被認為存在一定的泡沫現象。各部門在2002年中期開始又出臺一些房地產緊縮政策。2002年國土資源部取消了協議轉讓土地,為應對房地產利益格局失衡,土地收益大量流失的問題,整頓和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加強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強化土地供應管理,嚴格控制土地供應總量,恢復征收土地增值稅,加強房地產信貸控制,四證取得后才能發放貸款,提高第二套住房的首付比例。2003年加強信貸管理,以對付房地產開發企業“空手套白狼”。2004年,國土資源部劃出8月31日大限,徹底終止協議轉讓土地,存款準備金率上調,提高了開發商的資金門檻,對高爾夫球場、會展中心、物流園區、大型購物中心等項目進行清理。對土地供應以及使用實行嚴格控制,為了抑制房地產投資過快的增長,增加政府對土地市場的調控力度,依法從開發商手中收回預期不開發土地。2005年,房貸優惠政策取消,借助二手房交易征收個人所得稅、營業稅等一系列稅收政策,切實打擊樓市中的炒作與投機行為,平抑房價。2006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抑制投資規模過大和房價上漲過快等問題;兩次上調房貸利率、存款準備金率;鼓勵小戶型商品開發;進一步調控二手房炒作,規范開發商預售中的違規行為,規范土地市場,清查土地違規;逐步落實住房保障政策;進行房地產市場整頓,規范交易秩序;完善二手房市場交易管理。2007年,國稅總局清算土地增值稅并調高城鎮土地使用稅稅率;全年共計6次加息,10次上調存款準備金;健全廉租住房制度;更加嚴厲地打擊炒房行為,規定第2套住房貸款首付不得低于40%,利率不得低于基準利率的1.1倍;加強土地供應調控,縮短開發周期。2008年上半年,重拳打擊囤地,免征出租廉租住房租金收入的營業稅、房產稅,免征廉租房和經濟適用住房的印花稅;上半年共5次上調準備金率,從年初的14.5%上調至17.5%,縮緊銀根。
這一階段,抑制房價過快上漲的調控政策頻出,但除了2005年僅上海一市房價觸頂有所回落、2007年年末受世界金融危機的波及,房價環比有所下跌外,房價總體上呈快速上漲趨勢,2006年房價在政策的打壓下相對平衡,但2007年多數月份漲幅非常大。這一階段整個房地產行業盈利水平也十分可觀,全行業利潤平均環比增長率平均超過50%,有的年份甚至高達90%以上。
(四)2008下半年—2009年初短暫的放松。受全球金融危機等因素的影響,2008年被認為是經濟比較困難的一年,自2008年下半年起,國家出臺了大量的經濟刺激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與寬松的貨幣政策并舉,房價經過短暫的回調期,迅速重拾升勢。
2008年9月至12月間,四次下調銀行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4.14%降至2.25%,存款準備金率也多次下調。貸款持續放量增加,被稱“天量”。2008年10月,財政部出臺 《繼續加大保障民生投入力度切實解決低收入群眾基本生活》,降低真實購房需求者的置業門檻。
這一輪以救市為目標的調控政策,使2008年的房價略有回調之勢迅速逆轉,2009年房地產市場全面復蘇,當年出現報復性上漲,按全國商品住房均價計算,漲幅超過24%(與統計局公布的房價指數不一致)。
(五)2009年4月開始的新一輪緊縮性調控。2009年房價復蘇并轉向暴漲,使抑制房價又成為政策目標。2009年4月至今抑制性政策出臺最為密集。
2009年,我國開始進一步治理房地產開發領域違規變更規劃、調整容積率問題;加強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土地增值稅征收管理;研究開征物業稅,北京、遼寧等10多省(市)開始物業稅“空轉”運行;國務院發布的《關于調整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資本金比例的通知》中明確規定,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項目的最低資本金比例為20%,其他房地產開發項目的最低資本金比例為30%;同時公布《土地調查條例實施辦法》指出土地調查包括全國土地調查、土地變更調查和土地專項調查,并從土地調查機構及人員等方面對 《土地調查條例》的相關制度進行了細化;個人住房轉讓營業稅征免時限由2年恢復到5年,5年以上普通住房免征營業稅,非普通住宅差額征收;5年以內,普通住宅差額征收,非普通住宅全額征收;督辦處理房地產開發閑置土地。2010年,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明確二套房貸首付不能低于40%,貸款利率嚴格按照風險定價,同時要求增加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給,合理引導住房消費抑制投資投機性購房需求等。省級政府負總責是該政策的重要關注點;暫停發放第三套房貸,各商業銀行暫停發放居民家庭購買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貸款,消費性貸款的禁止用于購買住房;部分城市推出限購房套數即在房價過高、上漲過快、供應緊張的城市,要在一定時間內限定居民家庭購房套數;加強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土地增值稅征收管理;加強貸款資金監管,確保固定資產貸款資金真正用于實體經濟的需要,防止貸款被挪作他用,以及防范在貸款快速增長形勢下的銀行風險;個人住房轉讓營業稅征免時限全部由2年恢復到5年 (見表1);要求地方政府要切實負起責任遏制房價過快上漲;要求各地加強市場監管,穩定市場預期,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勢頭。2011年,發改委通知要求商品房銷售需明碼標價;從2010至今四次上調利率;各地頻出限購令;重慶、上海兩進行物業稅征收試點(見表 2)。
2011年我國又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措施。2011年初,中國國務院出臺新版“國八條”,嚴厲要求地方政府在一季度之內給出房價調控目標。落實地方政府責任;加強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完善相關稅收政策,加強稅收征管;強化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嚴格住房用地供應管理;合理引導住房需求。4月30日北京出臺“國十條實施細則”中明確提出“限購令”,目前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大連、寧波、廈門、南京、武漢、深圳、成都等城市都已明確限購令,此政策逐步由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擴大。截至8月10日,過去10個月中,中國已經加息5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9次,在總貸款額同比大幅下降的情況下,房地產業的貸款降幅更加顯著。今年上半年,中央下達的1000萬套保障房的“硬指標”,建立考核問責制度,確保政策落實;調整完善招拍掛制度,確保保障房用地供給;今年全國商品住房用地供應計劃14.06萬頃,比2010年實際供應增長了51%,全國住房計劃用地21.8萬頃,與2010年實際供地量(12.63萬頃)相比增加了72.6%。
此輪調控,力度空前,全國房價總體呈緩慢上升的趨勢,目前全國大部分地區出現交易額急速下降,價格也有呈現向下拐點之勢。但房地產拖累經濟的苗頭又有所顯現。

表1 營業稅調整

表2 上海重慶兩版房產稅比較
(一)逆經濟周期的相機抉擇。從1993年至今,房價調控始終與經濟周期逆向而行,力圖平衡經濟波動,經濟出現衰退跡現,執行擴張性的刺激房地產發展政策,經濟出現過熱問題,則執行抑制房地產市場和房價的政策。一般而言,經濟波動越大,逆向調控政策力度和密度越大。
(二)政策手段越來越多樣化。按本文所劃分的五個階段分,第一個調控階段主要依賴行政手段,如檢查、整頓、禁貸等,經濟手段居于次要地位。此后財政、稅收等經濟手段更多地采用。最新一輪調控還有一個轉變,就是強調加強居住保障政策,并視之為調控房價的重要手段。
(三)政策效果在時間維度上看呈衰減態勢。本文所列的第一階段,調控效果非常明顯,從第二階段開始,盡管調控政策密度越來越大,但房價過快增長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往往是房價受到抑制時間越來越短,壓下來之后,房價“報復性”增長勢頭很強勁。不少時段內,存在控而失控,越控越失控的現象。
(本文系武漢大學自主科研項目【人文社會科學】“住房價格運行特征及其功能評價”研究成果之一,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
景敏婷.2011.利益博弈視角下的公共政策執行失靈問題研究——基于我國房價調控政策執行現狀的思考.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