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潮安 劉 芃
1.貴陽中醫學院2009級碩士研究生,貴州 貴陽 550002;2.貴陽中醫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2
貴州鼠尾草為唇形科植物貴州鼠尾草 (Salvia cavaleriei Levl.var.cavaleriei)的干燥全草。本品具有止血,敷瘡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以西南地區分布居多,生于海拔800-1300米山坡,林下[1]。本文對貴州鼠尾草進行了系統的生藥研究,為貴州鼠尾草藥材種質資源提供了鑒別依據,也為此藥材的進一步開發利用提供理論基礎。
貴州鼠尾草 (Salvia cavaleriei Levl.var.cavaleriei)2010年5月采自貴州省盤縣地區,由貴陽中醫學院生藥教研室劉芃主任提供并鑒定。
一年生草本,高30~55cm,主根較短,須根多而細長,莖四棱形,長22~45cm,直徑0.3~0.8cm,表面青紫色,質柔,中空。葉對生,上表面為綠色,下表面為紫色,卵圓形,長2~8cm,寬1.5~5.5cm。羽狀復葉,小葉2~6片,邊緣稀疏鈍圓齒,兩面被微柔毛。輪傘花序6花,疏離,花萼筒狀,下部青色,上部藍紫色,能育雄蕊2。
3.1 莖橫切面 呈四方形,表皮細胞1列,呈類方形,外壁增厚,外被角質層,其下方有厚角組織,表面著生有腺毛和多細胞非腺毛,非腺毛具明顯疣狀突起。皮層較窄,由3~5列薄壁細胞組成,四棱角處厚角細胞增多,厚角組織增厚,有5~8列,排列緊密,增厚部分呈半月形,內皮層明顯。韌皮部較窄,在四棱角處較發達。形成層明顯。木質部在四棱角處較發達,導管單個散在或2至數個聚集,以螺紋導管為主,木纖維少,偶有幾個至十幾個成束散在,髓部較大,中間偶呈中空。見圖1,圖2。

圖1 貴州鼠尾草莖橫切面簡圖

圖2 貴州鼠尾草莖橫切面詳圖
3.2 葉橫切面 上表皮細胞1列,呈扁長方形,切向延長,上表皮主脈下有厚角組織存在。柵欄組織1~2列,海綿組織細胞3~5列。主脈具大型的槽狀維管束,木質部導管5~8個,數目少,徑向排列、緊密,以螺紋導管為主,外圍具半月形厚壁組織。維管束相對于一側具厚角組織,厚角細胞1~3列,排列緊密,下表皮細胞形狀與上表皮相似。上下表面著生有腺毛和多細胞非腺毛,非腺毛具明顯疣狀突起。見圖3,圖4。
3.3 粉末 淺黃綠色,氣微,味苦。氣孔多為直軸式,副衛細胞2~4個。

圖3 貴州鼠尾草葉橫切面簡圖詳圖

圖4 貴州鼠尾草葉橫切面

圖5 貴州鼠尾草粉末特征圖
腺毛,腺頭為單細胞,呈類圓形,直徑18~25μm;多細胞非腺毛,為線狀毛,由2~5個細胞組成,全體表面具明顯疣狀突起,徑長75~250μm,直徑12.5~37.5μm。花粉粒呈橢圓形或類圓形,長38~65μm,高25~32μm,表面有細密顆粒狀紋理,氣囊腎形,分布于體的兩側。纖維束多,木纖維長梭形,散在,孔溝明顯。導管多為螺紋,直徑約10~22.5μm。見圖5。
本文首次對貴州鼠尾草進行系統的生藥研究,其中莖和葉的橫切面顯微鑒別及全草粉末特征圖。本研究結果為貴州鼠尾草的生藥品種鑒定,質量標準制定及進一步開發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1]云南省植物研究所,南京藥學院主編.中國植物志[M].科學出版社,1977(第六十六卷):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