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祝福》是魯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說,我國著名翻譯學家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的英譯本就是該文翻譯中的佳作之一。作者詳細分析了楊文在選詞,語言表達,譯文風格及原文意境的再現方面的獨特之處,認為楊文是一篇形神兼似的文學譯作。
關鍵詞:祝福選詞表達力風格意境
《祝福》是魯迅先生的作品。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楊憲益與其夫人戴乃迭把這部短篇小說譯成了英文,楊先生及其夫人致力于研究和翻譯中國文學,以多部優秀譯著享譽譯壇。他倆的結合本是珠聯璧合,為我國翻譯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從介紹中國文學的角度衡量,他們功不可沒。本文將以《祝福》英譯為例,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其進行賞析。
一.譯文選詞的精確性
詞語翻譯是翻譯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詞義理解得正確與否,直接影響譯文的質量。好的譯文必須是把合適的詞放在合適的地方,準確地表達原文的意思。對于原文的“信”在文字翻譯上是至關重要的。泰特勒翻譯之原則將“翻譯應是原著思想內容的完整再現”放在第一位。因此譯文不可脫離原文任意發揮。
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
譯文:Theonlysignoflifeaboutherwastheoccasionalflickerofhereyes.
原文“眼珠間或一輪”是一個主謂短語,譯成名詞短語“theoccasionalflickerofhereyes”詞類的轉換技巧使得譯文更地道,更為讀者所接受。譯者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不是照原文生搬硬套,逐字死譯,而是從大處著眼,深刻揣摩整個語境以后決定譯文。從中可見譯者理解原文高屋建瓴,駕馭譯文揮灑自如的高超本領。
二.譯文語言的表達力
翻譯本身具有交際功能,這就需要譯文有很強的可讀性。譯者要時刻想著讀者,使其作品通順嚴謹,讓讀者感覺不到語言的隔閡。彼特紐馬克在提到翻譯是藝術時,曾指出,譯者要順利地把理解到的東西表達出來,表達時可能需要再創作。英語和漢語屬于不同語系,兩者各方面差異很大,可見譯文表達力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從《祝福》中一些句子的翻譯來說明譯文的表達力。
試工期內她整天的做,似乎閑著就無聊,又有力,簡直抵得過一個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資五百文。
譯文:Duringhertrialperiodsheworkedfrommorningtillnightasifshefoundrestingirksome,andprovedstrongenoughtodotheworkofaman;soonthethirddayshewastakenonforfivehundredcashamonth.
原文“抵得過一個男子”沒有譯成“equaltoman”,而是“strongenoughtodotheworkofaman”這是由于英漢兩種語言表達方式不盡相同,有時漢語為了簡潔,常省略一些不言而喻的字,當譯成英語,就必須適當地加詞才能明白流暢。通過添詞把祥林嫂那種任勞任怨,忠誠的仆人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原文“定局”是個籠統的說法,譯文則比較具體“shewastakenon”這樣好與下文銜接。漢語中有些表示抽象概念的詞語,譯成英語時,也可以作具體的引申。這樣做使得原文意思更加清楚,不致于讓讀者產生誤解。
三.譯文風格的切合
風格問題是文學翻譯的核心問題,是文學翻譯批評的最高層次的活動。文學翻譯的最高境界是要“神似”,“化境”。譯者應從整體上把握原作人物的語言風格與個性,并根據此充分發揮譯語優勢來處理各個細節,以保證原作的主要精神,意境氣氛,風格特征很好地再現,盡量達到“神似”和“等效”。這便是翻譯的藝術創作性所在。這部作品語言平實,人物形象逼真,刻畫細膩,熔諷刺,同情,批判于一爐。楊譯在語言風格上的傳統充分顯示出其不凡的功力,能較好地體現原作的精神。
“你是什么意思?虧你還會再來見我們。”四嬸洗著碗,一見面就憤憤地說,“你自己薦她來,又會伙劫她去,鬧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個什么樣子?你拿我們家里開玩笑么?”
譯文:“Whatsthemeaningofthis?Howdareyoushowyoufacehereagain?”Myaunt,whowaswashing,startedfumingassoonasshesawher,“Firstyourecommendher,thenhelpedthemcarryheroff,causingsuchashockingcommotion.Whatwillpeoplethink?Areyoutryingtomakefoolsofourfamily?”
這是祥林嫂從四叔家被劫走后,衛老婆子再次來到四叔家時,四嬸見到她時所說的話。這幾句話逼真地體現了四嬸當時憤怒和責怪的心情。對衛老婆子欺人騙財的勾當的不滿和諷刺。譯文能抓住原文的精神實質,形神兼備。原作中人物的語言風格猶存。“大家看了成個什么樣子?”譯成:“Whatwillpeoplethink?”譯入語同樣是簡潔的口語,切合原文風格。
四.原文意境的再現
文學翻譯十分重視原文意境的再現。也就是說,翻譯文學作品要意合神合,入情入味。原文的內涵,神韻都要通過譯文的字里行間體現出來,使得原著中話生生的人物形象,真切動人的生活場景,能逼真地再現于譯文讀者的面前。譯者能否再現原文意境,直接影響到譯文的整體效果。
舊歷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村鎮不必說,就在天空中也顯出將到新年的氣象來。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間時時發出閃光,接著一聲鈍響,是送灶的爆竹;近處燃放的可就更強烈了,震耳的大音還沒有息,空氣里已經散滿了幽微的火藥香。
譯文:Theendoftheyearbythelunarcalendardoesseemamorenaturalendtotheyearfor,tosaynothingofthevillagesandtowns,theveryskyseemstoproclaimtheNewYearsapproach.Intermittentflashesfrompallid,loweringeveningcloudsarefollowedbytherumbleofcrackersbiddingfarewelltothehearthgodand,beforethedeafeningreportsofthebiggerbangscloseathandhavediedaway,theairisfilledwithfaintwhiffsofgunpowder.
這是文章開篇一段環境描寫,這里作者并非單純描寫環境,而更多的是為了烘托出一種氣氛來激起讀者對自然的特殊感受,從而理解這段文字的真正含義:即新事物的產生。辛亥革命前后,出現了一批革命黨人以及擁護革命的新派人物,“爆竹聲”暗指“革命的槍聲”,“空氣里已經散滿了幽微的火藥香”暗含革命已經開始,而且是大勢所趨,作者看到了希望,舊體制終究是滅亡的。譯文“proclaim”“therumbleofcrackers”“thedeafeningreports”“whiffsofgunpowder”用詞之妙,值得稱道。原文的色彩、氛圍得到成功的再現,一種革命的滄桑之感在譯文中油然而生。
五.結束語
楊氏夫婦所譯作品基本采用直譯法,在簡潔程度,文化因素處理方面占有優勢。在譴詞造句、語言準確、貼切、流利程度上符合譯語習慣,保存了原作的風姿和神韻。許多處譯文表現出譯者高超的翻譯能力和技巧,值得我們學習研究。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從事翻譯工作的人們應該總結前人的經驗,克服不足,把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介紹給世界各國人民。
參考文獻:
[1]陳福康.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崔永祿.文學翻譯佳作對比賞析[C].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3]劉重德.文學翻譯十講[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1.
[4]彭長江,顧延齡.譯海探秘[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5]中國文學出版社.朝花夕拾[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6]PeterNewmark.ATextbookof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曾素英,中南民族大學外語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