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于漪老師說:“閱讀課文的起始階段猶如一篇文章的開頭,須反復斟酌,讓學生的思維興奮起來,迅速進入學習的軌道。”筆者認為,好的課堂導入不但可以在短時間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之盡快進入課堂,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而且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激發聯想和創造思維,喚起情感體驗,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用優美生動的語言營造和諧、活潑、愉悅、熱烈的情境,還能將學生引入佳境,啟迪他們的心靈,撥動他們的心弦,調節其心志,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
關鍵詞:啟情法溫故知新法圖畫法激趣聯想
語文課堂應該怎樣設計導入?設計導入應遵循什么原則呢?我認為要注意“實”——講求實效;“精”——簡明扼要;“活”——方法多樣;“美”——給人美感享受,努力做到幾個方面的和諧統一。其中,“實”與“活”是設計導入的關鍵。下面,我結合教學實例來談談我在教學過程中常用的幾種導入方法。
1.故事啟情法
故事對于學生來說有著一種特殊的魅力,以此法導入,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入境極快。
師:汶川地震中有這樣一個世上最偉大的死亡姿勢:她雙膝跪地,身子前傾,雙手著地支撐身體,成匍匐姿勢,身體被壓得變形,成為人與大自然抗爭的雕像。后來,救援人員在她的身子底下發現,有個孩子還活著。人們小心翼翼地清理開她身上的廢墟,從她的身下抱出被小被子裹著的孩子,約三、四個月大,娃娃完好如初,還在安靜地睡著。醫生準備給娃娃做身體檢查,發現被子里有一部手機,屏幕上有一條媽媽留給娃娃的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手機在人們中間傳遞著,每個在場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淚了。
師:聽完這個故事你想說些什么呢?
生:父母的愛是我們窮極一生也報答不了的。
師:是啊,今天我們來讀一讀日本小說家川端康成的小說《父母的心》,感受父愛如山,母愛如水吧。
2.溫故知新法
用已知知識做鋪墊,促進知識的延伸,順勢過渡。這種方法注重知識銜接,一舉多得,極有實用價值。例如《口技》的導入。
師:同學們對喻皓還有印象嗎?
生:有,是《梵天寺木塔》那篇課文中的人物。
生:他在建筑方面有很高的造詣。
生:一個工匠師傅怕人恥笑,偷偷地派自己的老婆送金釵給喻皓的老婆,請他幫忙解決木塔晃動的問題。
師:你們的記性真是太好了!
師:《梵天寺木塔》這篇文章反映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代在建筑方面所取得的顯著成就,歌頌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今天我們再讀一篇反映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文章——《口技》,看看作者如何進行描繪的。
3.圖畫法。
讓同學們欣賞一些圖片,以切身感受風景的特色和意境,盡早進入學習狀態。例如《濟南的冬天》導入。
師:老舍在《濟南的冬天》一文中寫道:“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把春天的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那么夏天的瑞士和春天的西湖風景是怎樣的呢?請看幾組有關的圖片。(PPT展示)
生:夏天,世界著名避暑勝地瑞士景色最美:綠色山林,環繞著淺藍色的湖泊,映襯著阿爾卑斯山頭的皚皚白雪,懸崖上瀑布流瀉,草地上鮮花盛開,真正無愧于“世界公園”的美稱。
生:宋代文學家蘇軾有首詩道:“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杭州的西湖是我國十大旅游勝地之一。她的春天尤其美麗:十里長堤,煙雨蒙蒙,遠山近水,盡在畫中。漫步湖邊,蕩舟湖上,令人如在畫中游。
師:老舍先生為什么說“上帝把秋和冬的藝術都賜給了濟南”,現在就讓我們學習《濟南的冬天》,感受冬天的濟南的魅力吧。
4.激趣聯想法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并非僅僅從責任感產生,而是從對客觀事物的愛與熱忱產生。”所以教學過程中常常運用這種方法,不僅能使得學生愛上語文這門學科,還培養了他們積極思考的習慣。如《背影》的導入。
師:桌上放著一杯牛奶,你見后想到了什么?
生:那是誰喝的?
生:假如是《貓和老鼠》的動畫片中的,那它是湯姆的晚餐。
生:假設它是廣告中的,那是某廠家在做廣告……
生:假如它在我的寫字臺上,那是我媽媽送給我的夜宵。
師:是的,父愛如山,母愛如水,往往它們就融在這些細小的事物中,你感受到了嗎?朱自清先生就從父親給他買的幾個橘子中感受到了濃濃的父愛。
《語文教育心理學》有這樣一段話:好的導語像磁石,能把學生分散的思維一下子聚攏起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火石,能給學生以啟迪,提高整個智力活動的積極性。以上筆者談的幾種導入方法,期望引起各位語文教師的注意,并期待更多更好的導入方法的涌現。
李櫻,江蘇揚州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