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俊梅
不可否認,聲樂是用人的語言和音樂相結合,用來表達人們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時間藝術。聲樂教學中,朗誦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是理解和歌唱的橋梁,也是激發學生情感,讓學生心情愉悅,對聲樂教學產生濃厚興趣的前奏。所以,聲樂教學中,適當地進行朗誦輔導,有助于教師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氣息 平穩 放松 共鳴 感情 表達
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深深感受到,詩是言志的,是心的再現。是說心有所感,用語言陳其情、敷其事,便叫做詩,把詩里的語言讀音用高低疾徐的方法詠嘆,便叫做歌,依著歌的高低疾徐配成樂曲,便叫做聲。發出與樂曲相和的音響的東西便叫做律。所以,未有歌之前,就有語言,不過語言的作用,在于表達思想而不是用來宣泄情感,如要附加情感上去,必須借助于聲音,聲音雖能表達情感,也要靠語言的幫助才能表達得完全,歌唱就是把語言附加了聲音上去,使情感表達得更完全的方法。我們知道,歌唱與語言分不開,沒有語言就沒有歌唱。歌唱是一種特殊的語言表達方式,它通過音調的抑揚頓挫,把語言的含義表達出來。一位意大利著名歌唱家、歌曲作家曾說:“歌唱的嗓音是從講話發展出來的,講話和歌唱在一定義意上有一致的地方。”筆者則認為,作為另一種特殊的語言表達方式——朗誦則與歌唱更加一致。
一、歌唱氣息在朗誦中要平穩
自然歌唱中的氣息即歌唱中的呼吸,呼吸在歌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歌唱的動力,沒有正確的呼吸方法,沒有足夠的氣息支持是唱不好歌的。可以說,正確的呼吸方法是歌唱的基礎,呼吸是聲音的生命。通常正確的呼吸方法是胸腹式聯合呼吸法,即深呼吸,但在聲樂學習過程中,尤其對于初學者,經常容易出現氣息方面的問題。如氣息太淺、氣不夠用、漏氣等。實際上,筆者認為并不是氣息真的不夠用,是不會用,用不上。在日常的交談中,我們大都有這樣的體會,雖然每個人的音質、音量不同,卻很少有人在交談中感到肌體僵硬,氣息不足,聲音吃力,吐字不清等現象,即使是在大聲說話時亦是如此。原因在于大家都沒有強迫使用嗓音,遵循了自身的發音體條件和自然狀態,歌唱更應如此。在聲樂教學中我發現,對于初學聲樂者,要求他們有感情地朗誦一首歌詞遠遠比讓他們有表情地唱這首歌更容易,且效果更具感染力。在朗誦中,學生無論在氣息、聲音、感情上都把握得非常好,而在歌唱時卻顯得“力不從心”。原因很簡單,他們把歌唱與朗誦的狀態完全隔離開。其實,我認為朗誦時的肌體狀態與歌唱時的狀態完全一致,我嘗試著讓學生用朗誦的感覺去歌唱,每練習演唱一首歌曲之前,學生先有表情地朗誦,在較高的音區讓學生體會在廣場上大聲朗誦的感覺,掌握之后再用于歌唱,這樣不僅可以使他們充分理解歌曲要表達的內容情感,而且能使學生更容易地掌握正確的呼吸發聲狀態。因為朗誦和我們日常的語言更接近,使學生感覺更放松,通過一階段的練習漸漸使學生在氣息方面做到“深、通、活”。有了“深、通、活”的氣息支持,便為歌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聲音在歌唱中要逐漸放松
充分運用共鳴歌唱,無論從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應該是非常愉快的,就其本質而言,歌唱也是一種運動,是呼吸、發聲、共鳴等器官及相應生理機能和心理機能的協調運動。這些器官在歌唱時各自運動的狀態和相互間的協調程度,決定著歌唱聲音的優劣。通常認為,正確的歌唱發音需要用打開喉嚨的狀態去歌唱,即“半打哈欠”狀態:軟腭抬起,后咽壁挺住,喉頭處于稍低而穩定的位置和狀態,這時各發聲、共鳴器官正處于積極、開放而又不過分用力的狀態。在我們平時的說話中,并不要求像歌唱時那樣把喉嚨打開,而說話的習慣和意識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出現在歌唱活動中,使一些歌唱者產生一種打開喉嚨就發不出音的錯誤意識,這種意識又迫使歌唱者在歌唱發聲時,不自覺地收縮喉管(尤其是在高音區)從而破壞了打開喉嚨的良好歌唱狀態,影響發音。而朗誦則可避免這些問題,朗誦時的發音狀態是日常說話狀態的延伸和夸大,尤其是放聲朗誦時的發音狀態,與歌唱狀態完全一致,在朗誦時學生很少感覺聲音吃力、不圓潤等現象,能在較自然的狀態下發音,使發音器官與共鳴器官能在自然狀態下協調運動。用朗誦的狀態歌唱,可以使聲音更加自然放松、通暢,也容易使高中低三個聲區銜接緊密,轉換自如,正確運用各個腔體的共鳴,使我們的歌聲更加多姿多彩。
三、咬字吐字清晰與感情表達在歌唱中實現
我國傳統的聲樂藝術中是十分重視咬字吐字的,所謂“字正腔圓”。只有正確清晰的咬字吐字,才能讓聽眾充分領會歌曲的內容,演唱才能收到富有感染力的藝術效果。另一方面,歌唱語言往往和歌曲風格、韻味緊密相關,所以,清晰準確的咬字吐字是歌唱藝術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在歌唱時,要求每個字都必須準確地做到咬字、歸韻、收聲。在聲樂界,一般將漢字的構成分為頭、腹、尾三部分(亦可由聲母或韻母單獨構成子音)或稱子音、母音、尾音。在歌唱時,字頭出來要準、重、快,迅速轉入字腹、歌唱的長音、行腔要靠字腹來過渡,因而這一部分與發音技術的結合最為緊密。字腹要唱得飽滿、流動,要“咬”而不“死”。字尾必須交待清楚,要在規定的韻中收住,否則字音就會發生變化。有人把“吐字”歸結為字頭出來要準,要有爆發力,而把咬字歸結為字腹到字尾要咬得住,又要從容自如,適應行腔的要求和規范。這一點是很難做到的,需要下功夫練習,朗誦則是練習咬字、吐字的有效方法。演唱一首歌之前,把歌詞單獨拿出來,拉長聲調朗誦,易于體會每個字的著力部位,頭、腹、尾的結構及收音和字的整體概念等問題。歌唱時,不僅單個字要交待清楚、而且要注意到歌詞的語調規律,語調是指句子里聲音的高低變化和快慢輕重,表達一定的語氣和情感,對歌唱者來說,要特別注意口氣、語調和重讀、輕讀兩方面,歌唱者反復研讀、朗誦歌詞,易于準確把握語調規律,結合旋律表現特點,把歌詞含義富有感染力地傳達給聽眾。
聲、樂、曲是文學和音樂的綜合藝術,音樂和文學相倚相成,互相滲透,方能發揮它的特性。要達到音樂和文學融為一體,必須充分理解歌詞的意義,領悟它所抒發的感情,體味它的情調韻味,分辨出它的組織結構,句法聲韻,輕重長短以及藝術手法等,演唱時才能恰當地運用聲音的特性,把歌詞的意義、感情有效地表現出來,使文學與音樂同等地發揮作用,兩者融為一體,相得益彰。朗誦是正確把握歌曲情緒最有效的方法。朗誦時能把歌詞詳細體味,充分理解其意義,反復吟誦,把玩其情調韻味,沉醉于它的文學美感。吟誦把玩歌詞文學韻味的同時,還能喚起音樂方面的聯想,對歌詞作精細的分析,衡量出它的性質,了解歌詞的意境、藝術手法等。正確把握歌詞的情調語氣,了解歌詞的組織結構。朗誦過程中可充分發揮表現歌詞的意義,抒發歌詞的感情,使歌詞與曲譜情調互相配合,相輔相成。用真摯的“情”結合自己的審美標準和個性特點,選擇自己的聲音形式和表現手法,生動、準確地表達歌曲的內容和情感。